李莉


[摘? ? ? ? ? ?要]? 以網絡信息檢索法為主,對我國的文獻編目教學理論研究現狀和10所高校的文獻編目課程實際教學情況進行調研,分析文獻編目教學的現狀及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幾點對策,有利于培養圖書館學專業人才,從而更好地為圖書館的文獻編目工作服務。
[關? ? 鍵? ?詞]? 高校;文獻編目;信息描述;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3)15-0137-04
一、概述
從國內外圖書館學的發展歷史來看,文獻編目一直是學校圖書館學專業的主要技術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楊玉麟在《信息描述》教材里提出:“文獻編目是指依據一定的規則和方法,將大量原本處于無序狀態的傳統印刷型文獻和其他非印刷型文獻實體信息資源有序化,使之形成便于使用的文獻信息系統。”[1]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網絡環境下,圖書館編目的對象由傳統的實體館藏轉為實體館藏與網絡信息資源并重,由于信息描述的內涵和外延比文獻編目能更好地滿足文獻編目的對象變化需求,因此,信息描述的概念應運而生,信息描述是對文獻編目概念的繼承和發展。信息描述是根據一定的規則和標準,對信息資源的形式特征和部分內容特征進行描述并給予記錄的過程。[2]目前,編目工作專業技術崗在圖書館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編目工作是一項重要的基礎業務工作。雖然圖書館學專業的編目課程更名為信息描述,但是課程的核心內容仍然是以文獻編目為主,所以,本文的研究主題仍然叫文獻編目。從哲學上來講,理論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因此,研究高校文獻編目教學現狀,不僅有助于文獻編目理論的研究,更有助于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編目工作的開展。
二、文獻編目教學理論研究現狀
關于文獻編目教學理論的研究情況,筆者通過在CNKI和維普數據庫里檢索與文獻編目教學的相關詞條,得出部分相關數據,詳見表1。
同時,據數據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從研究的數量上來看,整體數量偏少,同時也說明研究的主體偏少。二是從研究內容來看,大多數的文章內容集中在圖書館的文獻編目工作上,其次是信息化、數字化及元數據等內容,關于文獻編目教學的文章很少。三是從研究的時間范圍來看,2000年以前和2020年以后的研究成果極少,甚至為0,關于文獻編目課程教學的文章大多集中在2000—2010年之間。四是從文獻編目到信息描述這一概念的演化發展階段來看,在圖書館學界,信息描述的稱謂還是沒有完全取代文獻編目,且還是以文獻編目的稱謂為主。雖然我國的圖書館學專業教學已開展了幾十年,但是在數據庫里檢索相關教學成果時,以“信息描述+教學”為主題,檢索不到所需信息,只有以“文獻編目+教學”為主題,才能檢索到少量所需結果,并且關于文獻編目教學的文章大多集中在十年前。綜上,鑒于文獻編目在學術界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特意對文獻編目的課程教學現狀進行了簡單的探討。
三、文獻編目課程教學現狀
在各高校的圖書館學專業教學中,文獻編目教學的課程名稱不太一致,多數高校的課程名稱為信息描述,少數高校的課程名稱為信息組織。筆者選取了國內十所高校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各種方式調研了這十所高校的文獻編目課程情況。詳見表2。
通過調研結果可以看出:一是文獻編目課程的名稱大多數為信息描述,并且教學使用的教材都也是信息描述;二是文獻編目課程教學與信息組織課程緊密相連,少數高校只開設了信息組織課程,多數高校同時開設信息描述和信息組織課程。
目前文獻編目課程教材的內容包括信息描述基本理論相關知識、機讀目錄、實體文獻信息資源描述以及網絡信息資源的描述,其中實體文獻信息資源的描述實際上就是傳統的文獻編目課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信息資源的概念逐漸被重視,關于網絡信息資源的存儲、檢索及利用問題也隨之出現,于是網絡信息資源的描述也變得和傳統的編目工作同等重要。文獻編目課程的教學內容由傳統的編目為主演變為與元數據并駕齊驅。在新的環境下,本門課程把傳統的文獻編目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描述合并在一起,對學生的計算機能力要求也日漸提高,學生不僅要掌握基本的文獻編目技能、熟悉MARC字段,還要掌握標記語言、元數據、RDF等基本概念,要理解并掌握網絡信息資源描述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術手段。
四、存在問題
(一)觀念問題
近年來,教材更新不及時,知識老化嚴重,整個學科大背景更傾向于信息資源管理方向。現在倡導信息科學和數據科學,然而很多有實用價值的圖書館學專業課程并沒有開設。由于近年來圖書館學專業和信息資源管理專業實質一致,于是很多學校并沒有專門開設編目這門課程,而是更多偏向開設信息類課程,比如信息組織、信息存儲等,比如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對于傳統的文獻分類及編目課程不是很重視。
(二)教材問題
目前,高校文獻編目課程使用的教材基本都是信息描述,筆者特意調研了信息描述教材的基本情況,詳情如下:(1)楊玉麟先生主編的《信息描述》,于2004年出版,是一本面向21世紀的圖書館學類課程教材。本書全面介紹信息描述基本理論,包括傳統文獻信息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描述方法,重點討論利用CNMARC格式對文獻進行信息描述的方法,MARC格式中檢索點的選取與描述等。(2)鞠英杰主編的《信息描述》,于2010年出版,本教材包括《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格式、機讀目錄(MARC)格式和網絡信息資源描述的元數據理論,對于現代網絡信息描述所使用的標記語言、網絡資源描述框架和元數據等信息技術進行了詳細講解。(3)吳丹主編的《信息描述實驗教程》于2016年出版,是圖書情報與信息管理實驗教材,本教程基于文獻編目到信息描述這一概念的演化,希望通過相應的實驗操作與信息描述理論課程的配合,提升學生的信息描述基本技能,深化學生理解文獻編目的概念。(4)吳丹主編的《信息描述》于2022年出版,本教材在文獻信息編目的基礎上,結合大數據環境,將語義信息組織、關聯數據等眾多網絡信息描述的新內容納入其中,本教材適用于信息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有助于提升學生專業理論與實踐能力。(5)宛玲主編的《信息描述》于2022年出版,本書屬于高等學校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系列教材,本書系統介紹了《國際編目原則聲明》、ISBD統一版、IFLA圖書館參考模型、UNIMARC書目格式及規范格式、RDA、MARC21、《信息與文獻資源描述》以及現行有效的《文獻著錄》系列、《中國機讀書目格式》等。
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大多數高校圖書館學所用的文獻編目課程教材還是楊玉麟先生主編的《信息描述》,該教材出版距今已近二十年的時間,很多知識也需要更新,教材里的部分信息描述規則和現實中的文獻編目規則有較大的變化。學生在上課過程中,時常會遇到教材內容方面的問題(印刷錯誤、編目規則變化等),且目前學術界的權威專家很少繼續研究文獻編目課程教學情況方面的內容。
(三)信息技術問題
隨著傳統文獻編目內容與網絡信息資源描述方式的結合,文獻編目課程的內容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標記語言、元數據等概念的引入,對教師和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也提出了挑戰。學生在學習傳統文獻編目的信息描述方法時,甚至對MARC格式的基本結構(記錄頭標區、地址目次區、數據字段區及記錄分隔符)以及各個字段的理解都有困難。同時,在實際的編目工作當中,各項標準的制定也不夠成熟、不夠規范、不夠系統和完善。馬勝利在《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描述的現狀與對策分析》一文中提道:“無論是對于傳統的印刷型信息資源,還是對于新興的網絡信息資源,要對其進行較好的著錄,都必須要有一定的相關著錄標準作為其著錄準則。而我國這方面的工作比較欠缺,即便是對于印刷型信息資源,現有的著錄標準也大都是在20世紀80年代制訂的,其編排體系、名詞術語等都是針對手工編目的。”[3]2023年出現的ChatGPT,無疑將影響現有的信息組織方式。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和武漢大學信息檢索與知識挖掘研究所的專家指出:“需要提出新的信息描述框架和組織模式,在AI生成內容快速增長的未來,構建面向多模態信息的增量式信息描述框架與組織模式,具備從互聯網、領域數據庫等復雜來源持續記錄和描述的能力。通過語義層面對多源多模態信息進行關聯,實現大規模高質量動態資源的有效利用。”[4]因為在信息服務工作中,如何利用ChatGPT生成的信息并提供相關服務信息,是信息資源建設面臨的一個問題。
(四)師資問題
正如上文所說,信息描述對象的變化,要求任課教師不僅要具備傳統文獻編目相關知識,同時也要掌握網絡信息資源的相關內容,尤其是要精通網絡信息資源的描述方法。據筆者所了解的信息來看,武漢大學有專業的教學師資團隊在專門研究信息組織這門課程,專門講解信息描述里的各種信息技術概念,比如元數據、標記語言、RDF以及都柏林核心元數據等知識點。一般普通高校的文獻編目任課教師都只具備圖書館學專業背景,而不具備計算機專業背景,尤其缺乏網絡信息資源描述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并且部分文獻編目任課教師大多要兼顧圖書館的基本業務工作和教學工作,也缺乏對外培訓交流的機會,很難學習到優秀的教學經驗,所以師資水平有限。
(五)實踐問題
文獻編目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實踐性較強,這就要求文獻編目課程必須安排好理論和實踐課的內容。就筆者所了解的情況來看,有些高校專門設置了理論課和實踐課,有些高校只開設了理論課。類似武漢大學等一些高校的文獻編目教學,更傾向于結合大數據環境,將語義信息組織、關聯數據等眾多網絡信息描述的新內容納入其中,緊跟目前該領域的前沿熱點。無論信息技術環境如何變化,鑒于編目工作在圖書館中的重要作用,文獻編目課程的實踐環節必不可少。
五、應對措施
(一)革新觀念
文獻編目課程是圖書館學專業極為重要的一門核心課程,在圖書館的文獻編目工作中也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該有更多的理論成果來支撐實踐教學。文獻編目課程以信息組織和分類為基礎,以培養學生文獻編目能力為目標,以信息資源共享為最終目的,是一門圖書館學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在信息技術發展的背景下,圖書館學專業的發展也出現很多變化,面臨數字化、網絡化、數據化的發展前景,需要培養圖書館學專業學生的業務能力,從而更好地為圖書館事業服務,為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服務。現在提倡全民閱讀、人人閱讀的社會環境,加上圖書編目工作是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基礎工作和圖書館的基本業務,所以本專業課程的開展有利于圖書館事業和公共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二)完善教材
王松林在《關于文獻編目教材改革的幾點想法》中提出:“新時期的文獻編目教材應從講手工編目為主轉向以講計算機編目為主,在注重書目文檔的基礎上加強輔助文檔的介紹和論述,以及逐步引入元數據研究成果的改革設想。”[5]于是2004年楊玉麟的《信息描述》教材應運而生,自然也就成了后期直到現在各高校圖書館學專業文獻編目的指定教材。但是該書出版距今已有近二十年的時間,一直沿用至今,無任何知識內容的更新。鑒于現如今信息技術及大數據環境的發展,文獻編目課程的教材有必要進行知識內容的更新和完善。孫更新曾在《關于文獻編目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一文中強調:“不斷更新編目教材的內容,傳統內容要與現代內容有機結合,編目理論與編目方法有機結合。”[6]因為文獻編目事業的發展具有繼承性,所以,要正確處理傳統內容和新內容的關系,在保留傳統理論方法的精華時,也要多融入文獻編目的新知識、新技術以及新成果。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和大數據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描述教材里關于網絡信息資源描述的章節內容應該實時更新。如果之前的文獻編目教材不能及時更新完善,那么可以用吳丹主編的《信息描述實驗教程》作為輔導教材,同步納入授課內容里。因為《信息描述實驗教程》能對具體的文獻編目方法和網絡信息資源的描述方法進行有效且直觀的補充,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獻編目這門課程。
(三)提升信息技術水平
2004年版本的《信息描述》教材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關于傳統文獻信息資源的信息描述方法的介紹,還有一部分是關于網絡信息資源的描述方法介紹。隨著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文獻信息資源的概念也隨之在變化發展。同時也導致信息描述方式的變革,即傳統的卡片目錄—機讀目錄—都柏林核心元數據。所以,擔任文獻編目教學的任課教師不僅要擁有圖書館學專業基礎知識,同時還應具備一定的計算機水平,比如對標記語言、元數據等概念的掌握。同時,學校也要加強對學生計算機基礎能力的培養,以便于學生學習信息資源的描述方法。
(四)加強師資力量
任課教師要想達到教學預期目標,那么必須同時具備圖書館學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編目實踐知識、計算機基礎知識以及豐富的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學經驗有利于教師將自我的知識順利傳輸給學生。任課教師可以多向優秀教師汲取教學經驗,多看看優秀教學案例,多參加教學交流培訓活動等等。在教授學生基本知識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性,教會學生學以致用,教師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編目課程的熱情和興趣。
(五)注重文獻編目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
文獻編目課程的內容包含傳統文獻信息資源和網絡信息資源兩大版塊的理論知識及實踐技術知識。在實際的圖書館及各類信息服務機構中,有專門的文獻編目技術崗位,學生只有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崗位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獻編目理論知識。比如卡片目錄的制作,機讀目錄各個字段的理解和掌握,DC元素的應用等。就筆者所承擔的文獻編目課程,除了強調對教材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之外,筆者還專門協調圖書館編目工作崗位上的老師,安排16課時的上機實踐編目課程,對學生進行實踐課程指導,并設置相應的實踐作業及考試。
六、結語
高校圖書館學專業開展好文獻編目課程教學,不僅有利于圖書館學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也有利于圖書館等信息服務機構文獻編目工作的建設和發展。立足于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圖書館學專業只有培養出具有系統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知識、現代信息技術及管理科學知識的綜合型人才,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收集、整理和開發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能在圖書情報等信息服務機構從事信息服務及管理工作,才能適應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2]楊玉麟.信息描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馬勝利.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描述的現狀與對策分析[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5(9):104.
[4]陸偉,劉家偉,馬永強,等.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對信息資源管理的影響[J].圖書情報知識,2023,40(2):6-9,70.
[5]王松林.關于文獻編目教材改革的幾點想法[J].山東圖書館季刊,2002(1):49.
[6]孫更新.關于文獻編目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大學圖書館學報,1996,14(5):34.
◎編輯 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