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近日,教育部在京啟動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百日沖刺”行動暨就業促進周系列活動。啟動儀式現場,教育部聯合國聘平臺等12家社會招聘機構,與各城市、各高校一起推出“24365攜手促就業精準服務”;各城市、各高校將舉辦行業性、區域性、聯盟性等各類校園招聘活動1.5萬場,針對重點群體落實“一對一”幫扶責任制……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解決好高校畢業生這一重點群體的就業問題,支持幫助學生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總書記始終掛念心間。5月11日召開的全國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指出,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切實把學習、調研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扎實做好這項重要工作,確保取得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成效。
今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預計達1158萬人。盡管就業形勢總體向好,但壓力依然較大。在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把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保就業穩就業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計促對接、拓崗位、強指導,對于做好2023屆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至關重要。
要用辯證的思維,化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為人才儲備動力。高校畢業生人數增多,對于高校、教育部門、人社部門等來講,是開展就業工作的挑戰;但對用人單位來說,更是吸納儲備優秀人才的機會。“聰明”的城市和用人單位想方設法圍繞就業崗位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大力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是用短期政策杠桿換來長期人才效應,將為當地和單位長遠發展積蓄寶貴人才資源。
要用精準的思維,全力以赴護航高校畢業生求職之路。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挑戰之一是招聘與求職之間的供需匹配。比如,中小微企業吸納就業潛力大,但由于信息不對稱、招聘渠道不暢,與高校畢業生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錯配”。這就要求各部門各高校為中小微企業進校園招聘提供更大便利,推動中小微企業與高校開展精準供需對接。再如,不少高校畢業生求職遇挫,并非能力不行,而是因為自我認知不清晰、求職技巧不成熟。這就要求高校通過摸清底數、及時跟進、引導方向等方式,對就業困難畢業生做到“一生一策”,以一對一、手把手的指導,讓畢業生求職的信心更強、視野更寬。
要用系統的思維,統籌就業服務接力、政策接續工作。當上千萬高校畢業生走出校園、步入社會,他們求職的方式、尋求幫扶的途徑也將隨之變化,服務畢業生的主體將從高校轉為各地人社部門。在這一過程中,早謀劃、早部署、早發力應成為地方政府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核心理念。既需要推動高校主動作為、訪企拓崗,促成用人單位拿出更多就業崗位;也需要人社部門提早與教育部門、高校對接,確保服務不斷線、工作不斷檔,讓每位需要幫助的高校畢業生都能獲得相應的服務。各方合力、多措并舉,前后接棒、系統發力,才能答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考卷。
要用發展的思維,提升經濟發展帶動就業的能力。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根本上還是要靠發展。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新的勞動形態、新的就業方式、新的創業路徑正在不斷涌現。加快健全就業目標優先的宏觀調控機制,統籌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加大對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產業和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創造條件培育“希望的田野”,努力讓新就業形態茁壯成長,才能構建經濟增長與就業擴容提質的良性循環,創造更多高校畢業生施展才華、成就自我的舞臺。
就業,一頭連著燈火萬家,一頭連著宏觀經濟。未雨綢繆挖掘崗位資源,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努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進一步推動各地方各部門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就一定能不斷擴大就業容量、提升就業質量,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