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權
摘 要 教學要緊扣文本的文體特點進行。以《木蘭詩》教學為例,應抓住樂府詩的文體特點,讓學生課前復述《木蘭詩》所講故事,以體味樂府詩敘事的特點;專題學習“互文”,以體會樂府詩句式方面的特點;誦讀《木蘭詩》,以體會樂府詩在韻律、情緒表達方面的特點;分析木蘭人物形象,以總結樂府詩的人物塑造特點。
關鍵詞 樂府詩 互文 人物塑造 《木蘭詩》
《木蘭詩》是一篇樂府詩,要了解樂府詩首先要了解“樂府”的概念,樂府是古代的音樂官署,在漢武帝時期規模比較大,其機構職能主要是掌管朝會、宴饗、道路游行時所用的音樂。除了朝廷官方音樂外,樂府詩還采集了民間的詩歌和樂曲。后來,樂府的概念有所改變,也指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其他作品。至今仍然保存下來的樂府民歌,比較多地反映了平民的喜怒哀樂。
樂府詩具有以下文體特征,一是語言樸實自然,押韻十分靈活,二是采用對話或獨白的形式進行敘事,常常具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也善用排偶句,以此形成回環往復,音韻和諧的特點。以下試以《木蘭詩》為例,談談如何結合樂府詩的文體特征組織課文教學。
《木蘭詩》主要講述的是木蘭從軍的故事,這個故事歷來為人所傳頌,可謂家喻戶曉。為了在課前讓學生更多、更詳細地了解木蘭從軍這個故事,可以讓學生簡單復述這首民歌《木蘭詩》所講述的故事,并提示學生,古文的復述首先要理解文意,想要很好地講述木蘭從軍的故事,就需要借助課下注釋,讀懂《木蘭詩》,以熟悉這首民歌所講述的故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了如下的復述:
這一天,木蘭在織布機前一再嘆息,嘆息的原因是朝廷又要招兵,要求家里一定要有個男丁前往參軍,木蘭沒有長兄,弟弟年齡又太小,父親年齡又太大了,于是木蘭產生了替父從軍的想法。下定決心后,木蘭便到處購置從軍用品,一大早就辭別了父母,跨過了黃河,到了黑山,又到了燕山,只看到一路上變換的景色,唯獨聽不到父母的聲音。在戰場上,木蘭異常勇猛,即使條件艱辛,仍奮勇殺敵,最后榮耀歸來。天子因木蘭赫赫功勛,想要賞賜她高官厚職和諸多財寶,不料木蘭竟不要這些賞賜,唯一想要的,就是回到家鄉,看望親人。當看到木蘭榮耀歸鄉時,一家人都很開心,紛紛出門迎接,木蘭也很開心,回到家里到處轉,找回了從軍之前的感覺,重新換上女兒裝,這才出門接待與自己一起從軍的伙伴,伙伴們看到木蘭女裝的樣子都驚呆了,一起從軍十幾年,竟然從不知道木蘭是女郎。課文通過木蘭從軍的故事,表現了木蘭身上所具有的責任、勇敢和擔當的優秀品質,這些品質深深地打動了讀者。
“互文”又叫互文見義,是古詩文中經常運用的一種修辭手法。“互文”指的是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互相補足,交互見義。比如說“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這一句,不應該理解成“將軍們身經百戰,紛紛戰亡;壯士們參軍十年,紛紛歸來”,而應該理解為“將士們從軍十年,其中經歷了上百次戰斗,有的將士戰死沙場,有的得幸凱旋歸來。”《木蘭詩》中運用“互文”手法的還有如下三句話。第一句是“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一句話不應理解為“到東邊的集市去買駿馬,到西邊的集市去買鞍韉,到南邊的集市去買轡頭,再到北邊的集市去買長鞭”,而應該理解為“木蘭到東、西、南、北等各個集市置辦了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等戰具。”第二句是“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窗”,這一句話不應該理解成“先打開東邊的閣門,再打開西邊的窗戶”,而應該理解為“(木蘭回來后),每間房子都要打開門進去看看。”第三句話為“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對于這句話的理解,不應該理解為“木蘭先是對著窗戶梳理頭發,然后再對著鏡子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而應該理解為“(木蘭)面對著窗戶,對著鏡子,整理云鬢,貼上花黃。”
從以上的“互文”專題學習中我們可以看到,“互文”的理解不應以時間先后為要,而應該統一理解,將“互文”中的行為或動作理解為同時進行的而不是互相進行的。我們應該注意到“互文”中前后應有動作或行為間的相互性,即彼此之間并不是硬性分開的,而是互相交錯的。“互文”的句式也體現出了樂府詩的文體特點,即排偶句多,句式十分整齊,詩文十分的有節奏。
學習《木蘭詩》,除了應該關注樂府詩的敘事特點和句式特點外,還應該關注樂府詩音韻的特點。為此,應引導學生多遍誦讀《木蘭詩》,誦讀過程中,應通過高低徐疾的聲調變化來體現出人物的情緒變化,來反映出人物形象。具體說來,《木蘭詩》中的大部分內容要用輕快的節奏來讀,但也有部分的詩句則要帶點愁緒,應該用緩慢的節奏讀。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歡的詩句并標注相應的節奏,說明標注的理由,對學生理解《木蘭詩》的聲調、情緒變化,有一定的作用。
有學生找到了“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認為這句話應該讀得比較緩慢,因為此處描寫表現出了木蘭在行軍途中對家人的思念,也表現出了木蘭因思念而未能見面引起的悲傷。有學生找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認為這句話應該讀得比較輕快,其理由是這里描寫的是木蘭在戰爭中的英勇表現,凸顯出木蘭勇猛善戰、巾幗不讓須眉的形象,而且戰爭的節奏比較快,因此要讀得輕快一點。
在這一部分中,通過詩文的誦讀,學生得以感受詩文高低徐疾的聲調變化,以及由聲調變化而帶來的情緒變化,也能從聲調的變換中感受社會環境的大體情況,以及人物在環境中所體現出的形象。總之,借助詩文的誦讀,通過詩文聲調的變化,達到總結人物形象的目的。
通過上面的學習,想必學生對木蘭形象已有一定的認識,此時教師可以分別給出如下四個詞語,讓學生使用其中一個來形容木蘭,并在文中找到相應的依據進行說明。
1.英姿颯爽(形容威武豪邁、精神煥發的樣子)
2.天生麗質(生來容貌就姣好美麗)
3.蕙心蘭質(比喻女子純潔的心地、高雅的品德)
4.巾幗須眉(指女子擁有男子氣概)
學生有的選擇“英姿颯爽”一詞,并找到文中的“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一句進行說明,木蘭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度過萬水千山去作戰,以飛一般的速度進行,不管戰場上的天氣有多寒冷,不管戰場上有多殘酷(征戰十幾年能平安過去的人寥寥無幾),她依然毫不畏懼,正面迎戰,由此可見其英姿颯爽。有的學生選擇“天生麗質”一詞,并找到文中的“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一句進行說明,當木蘭離開戰場,榮耀歸來時,她終于可以做回女兒身,這時候木蘭又恢復了以前的女性行為,她在窗前、鏡子前梳起了鬢發,貼起了花黃,關鍵是等木蘭走出門后,之前與她并肩作戰的戰士們都驚呆了:原來木蘭不是男的,而是如此天生麗質的女孩子,從戰士們的反應可側面看出木蘭的天生麗質。
有的學生選擇“蕙心蘭質”一詞,并找到文中的“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一句進行說明,當木蘭戰功赫赫時,從戰場上回來,得到可汗的接見,可汗先是賞給她官位,再賞給她金銀財寶,然后問她還想要什么,沒想到木蘭什么都不要,只要能夠立刻回到故鄉,看望自己的父親母親。從木蘭的選擇可以看出,木蘭并不執著追求金銀財富與身份地位,而是將親情視為自己最為重要的“財富”,從這一點看,木蘭具有“蕙心蘭質”的品質。有的學生選擇“巾幗須眉”一詞,并找到“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和“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進行說明,木蘭從軍十幾年,和男兵一起征戰沙場,不但能夠屢戰屢勝,最終平安歸來,而且得到了可汗的大量的獎賞,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木蘭一點也不比男人差。
從《木蘭詩》出發,通過讓學生復述故事、專題學習“互文”、誦讀詩文、分析人物形象,以體會樂府詩敘事、句式、韻律、人物塑造等方面的特點,從而啟發教師教學要緊扣文本的文體特點進行。
[作者通聯:江蘇如皋市港城實驗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