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洲天


你有時覺得無精打采,對什么都提不起精神?看著別人興高采烈地過好每一天,自己卻陰霾滿面?有時覺得自己沒什么煩惱,可就是開心不起來?喂,別不開心,聽一聽“蛤蟆先生看心理醫生”的故事。
不快樂的原因
蛤蟆先生以前是個潮流人士,酷愛穿長風衣,頭上戴個鴨舌帽。哪怕周圍的人認為這是奇裝異服,蛤蟆先生也毫不在意。可最近,他卻完全變了個樣。身上臟兮兮的,還有點兒怪味,整個人都沒有活力。好朋友河鼠和鼴鼠發現他狀況不對,決定帶他去看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蒼鷺的咨詢室里,蛤蟆先生坐立難安,甚至不知道該怎么描述自己內心的狀態。在蒼鷺的再三追問下,蛤蟆先生才道出自己抑郁的真相。原來蛤蟆先生之前干了一件壞事,他從監獄里逃出來,搶了別人的汽車。好不容易脫險后,他跟河鼠說起這次驚心動魄的經歷,卻遭到對方的強烈指責。獾更是生氣地怒罵道:“你這討人厭的壞東西,難道不覺得害臊嗎?想想你犯的錯誤,你父親要是活著會怎么說你?”這樣被當眾指責,蛤蟆先生感覺自己的內心受到羞辱,沮(jǔ)喪不已。經過這件事后,蛤蟆先生便變得郁郁寡歡起來。
卑微的討好型人格
蒼鷺聽了這些事后,突然提出了一個詞:“兒童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狀態,是人們童年時殘留的深刻情感體驗,長大后會逐漸演變成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入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打個比方,當父母表示生氣或憤怒時,孩子會感到無助,他心里會有恐懼在蔓延。因為年齡太小,孩子必須依賴父母,只能選擇讓自己不斷去適應。長此以往,就會變得小心翼翼和唯唯諾諾。蛤蟆先生的父親在他童年時對他要求較高,經常會在其表現不好時發怒,這讓他留下了心理陰影。成年以后蛤蟆先生犯錯后,面對獾的訓斥,就進入了兒童自我狀態當中。表面上蛤蟆先生是想悔改,但其實他的內心很不服氣。他不甘心一直被指責,卻遵循了童年時應對父親的模式。獾提出要替代蛤蟆先生校董的席位,蛤蟆先生心有不滿卻無法說出口,只能跟自個慪(òu)氣。其實蛤蟆先生完全可以拒絕獾,可獾太強大,他根本不敢反抗。他害怕自己的反抗,會換來對方的不滿和否定,而且他從來也不敢責備別人。因為擁有挑剔型父母,蛤蟆先生活出了卑微的討好型人格,總是在壓抑自己。
隱藏的自我批判
蛤蟆先生害怕獾,獾像極了他父親,還擁有“愛批評人”和“憤怒”兩個特性。蒼鷺指出,蛤蟆先生正處于“父母自我狀態”當中。父母自我狀態是指我們會復制父母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變成和他們一樣的人。蛤蟆先生不敢否定他人,但對自己卻強烈批判,就是一種隱性的父母自我狀態。他無形間把父母對他的挑剔要求,強加在自己身上,以至于背負了大半輩子的道德枷鎖。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引下,蛤蟆先生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我在努力讓自己活得悲慘!蒼鷺說:“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蛤蟆先生再這樣自我懲罰下去,可能會痛苦一生。如果想要改變現狀,就需要進入到成人的自我狀態當中,進一步認識自我。為了讓蛤蟆先生走出自我怪圈,蒼鷺提出一個建議:原諒父母。蛤蟆先生有點兒吃驚,一想到父母生前對他造成的傷害,蛤蟆先生心底的憤怒就涌了上來。可當憤怒的情緒洶涌過后,蛤蟆先生感到深深的虛無和疲憊,悲傷逐漸包圍了他。蛤蟆先生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可他還是不愿接受這個事實。又或者說,不愿意承擔責任。
改變的自主權
聽完蒼鷺的話,蛤蟆先生意識到改變的自主權在自己身上。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往的經歷,發現自己正照著心里預設的苦情劇本走下去。這是一條不歸路,他不想再繼續下去了。“所謂活得真實,就是真誠地回到當下的生活,打破小時候延續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正的自己。”蛤蟆先生決定改變,他開始認真規劃未來,重新樹立生活目標,打算創業。與初次進行心理治療的焦慮和恐懼相比,現在的蛤蟆先生變得開朗了許多,不再感覺朋友們在迫害他。曾經有過的壞念頭,現在也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心理學大師榮格說過:往外看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清醒。在與蒼鷺的咨詢過程中,蛤蟆先生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內心,尋找讓自己痛苦的根源,到頭來發現外在的因素沒那么可怕,真正應該改變的是自己內心的想法。
讀完,我感覺不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醫生,隨著與蒼鷺的交談,我也看了一次心理醫生。我忽然明白,認識自己很重要,也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就像一開始腦子里一團糟的蛤蟆先生,在經過與心理醫生的一次次交談和一次次引導下,開始正視自我,理解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