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鋒
破世界動力電池保有紀錄、破續航紀錄、破上市速度紀錄、破募資紀錄、破創業板市值紀錄……比世界上絕大多數成功人士都成功,曾毓群創造了太多前無古人的輝煌,大概率也少有來者。他理應得到更多的掌聲。但遺憾的是,大家關注最多的還是他福布斯的排行、他的個人資產、他愛賭的那一面。
這些標簽當然很重要,卻不是曾毓群身上最動人的東西。他最動人的是一段故事:小曾毓群還在福建寧德市蕉城區飛鸞鎮嵐口村里拔草、鋤地。他的父親看他雙手磨出一巴掌水泡,就問他是想讀書還是想種地?他回答說想讀書。
那個年代能走出大山,主要有兩個途徑:一個是被拐,一個是讀書。小曾毓群回答了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故事的動人之處也恰在這時開始。
讀“死”書方面,1985年,他以第一名成績從寧德一中畢業,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船舶系,并在日后一直讀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畢業。讀“活”書方面,他作為門外漢解決了新科專業人士沒有解決的氟利昂清洗劑問題,解決了20多家專業機構和公司沒有解決的電池鼓包問題。
前者已經可以讓他成為少數人中的少數人;后者最終讓他成就了寧德時代,成了“寧王”。
當我們談論作為“寧王”的曾毓群時,不僅要看到他的成功有多么驚人,還要看到他曾經有多么的微不足道。而這個過程才是商業、天賦、貴人、努力共同作用,改變人生的迷人之處——我們曾經和他一樣面臨過同樣的選擇,讀著同樣的書,吃著同樣的飯,但結果就像光打到了三棱鏡上。
跟著我們的講述,不妨帶入一下我們自己。當我們成為曾毓群,我們會如何選擇,能否百戰成王?而真實的曾毓群,為何能從一個山里娃,43歲成“王”,50歲坐擁萬億產業,進而“控制”全球動力電池市場?
絕大多數人的人生,就像手機里的電池圖標,從底部的負極慢慢積累能量,達到巔峰的正極,釋放自己的能量場。
更重要的是附加題
曾毓群小時候考試,經常會遇到附加題。他對于正常的100分不是很看重,但非常在意附加題能不能做出來。他覺得,只有附加題都做對了,才能發揮自己能力,展現自己水平。
1989年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專業畢業后,曾毓群開始了“遠航”。第一站,是去家門口的一家國企上班。3個月后,他辭掉工作,去了東莞。
改革春風吹醒了他們這一代。曾毓群又迥異于同時“蘇醒”的其他未來企業家,去辭職創業。他選擇從國企跳到日企,賺更多的工資。
寧德屬于福建的“老少邊島窮”,他的家鄉飛鸞鎮嵐口村屬于寧德的“老少邊島窮”。直到他人生的17歲起,才在上海只見過4年“世面”。
大二時參加一次活動,他見到了臺上很多在各個領域均有所建樹的校友、學長侃侃而談,這讓剛從寧德小城步入上海沒多久的曾毓群深感震撼。但指望2年后的曾毓群有多么宏大的理想和抱負,無異于給剛出生的嬰兒一部智能手機。敢脫離體制,投身改革開放的浪潮之下,曾毓群已經是鶴立雞群。
新科磁電廠的主業是做硬盤讀寫磁頭,曾毓群的崗位是技術工程師。巨大的領域跨越似乎并不妨礙他發光發熱,同時他也迎來了自己步入社會重要的一道附加題。
90年代初,氟利昂被認為是破壞臭氧層的罪魁禍首,遭到全球抵制。新科的主要客戶之一IBM,要求新科停止使用氟利昂清洗劑,改為去離子水洗劑,否則就要在新科產品上貼上“本產品使用了破壞臭氧層的清洗劑”的特殊標簽。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影響新科品牌和社會形象。
本來在新科,這個事情是由另一個名叫Cleanness(清潔)的部門負責,日企的工作風格讓他們墨守成規,他們并不主動。曾毓群覺得自己公司的產品如果被貼上特殊標簽的話,肯定也會影響自己,便主動請纓去解決這個問題。
一邊要完成本職工作,一邊還要研究解決這個困擾全球的業界技術難題。能夠挺過去并解決了,就是機遇,否則就是問題。

站在2023年的曾毓群,回望90年代初的自己,要多么慶幸自己答對了這道給自己出的附加題。從那以后,全公司的磁頭清洗,就擺脫了氟利昂,全部改為去離子水。曾毓群也被提拔,接管了Cleanness部門。
10年后,他又做了一道關乎他日后成王與否的附加題。只不過這次,他完全屬于被動。
1999年,陳棠華、張毓捷、曾毓群,受中國香港新科的聯合創始人梁少康邀請(請注意其他三人),成立了ATL公司。ATL的全名是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中文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總部位于香港,但實際生產在東莞白馬,專做電池業務。
ATL完全是先有概念,再有團隊,更沒有技術和產品的公司。梁少康出概念和錢,陳棠華、張毓捷、曾毓群3個不懂電池技術的人,負責成立公司和做電池產品。
彌補一竅不通最好的辦法就是買,不管是技術還是人才。人才短時間內是不可能解決的,所以只能從買技術上下手。當時,市場上最先進的技術是聚合物鋰電池。這個技術專利屬于美國的貝爾實驗室,專利的購買費用是100萬美元,約等于ATL全部資金的40%。
但該花還是要花。四人一致同意,“買!”
沒想到,花大價錢買來的專利有一個重大缺陷。按照該技術做出來的電池,充放電幾次,就會出現鼓包問題。他們聯系貝爾實驗室,對方的人雙手一攤,說這個問題他們也無法解決。并且全球已經有二十多家知名企業,都買了這個專利,但是誰也沒能解決充電鼓包的問題。
其他二十多家的錢可以打水漂,而對于初創的ALT,不解決這個問題的話,無疑是滅頂之災。
陳棠華是化學博士,對材料科學很熟悉;張毓捷是電機博士,對電力系統很熟悉;而曾毓群的專業是船舶工程,他只能打下手,起到凝聚團隊的作用。3個門外漢實在走投無路,就在原本就狹小的ATL廠房里逼仄的樓梯間不斷做實驗。他們從100多頁電解液手冊中發現,聚合物鋰電池最被業內詬病的地方是沸點很低,85℃就到上限了,而在購買自貝爾實驗室的配方中,有些物質的沸點能到93℃。電池膨脹問題可能就來自那些高沸點的物質。
成了。只用了2個星期,試過幾十種材料,他們不可思議地解決了貝爾實驗室和其他二十多家專業企業都沒有解決的難題。
我們總對小嘍啰挑戰絕頂高手的戲碼感興趣。如果這個小嘍啰是我們自己,前面已經倒下了20多個武林高手,我們還有沒有信心和勇氣,撿起身邊的樹枝繼續?
3個貴人
我們并不否認在人生必答題上,每個人都要有做滿分的心態。曾毓群從日企普通技術人員,一路做到中國人能做到的最高職位,本身就說明了他在必答題方面的投入和成績。
關注曾毓群在必答題和附加題上成長的,不只日后必將浩蕩的世界動力電池歷史,還有3個人。
1994年,曾毓群迎來了一位新的頂頭上司,就是張毓捷。這位名字同樣帶“毓”字的山東人,美國圣母大學博士畢業,曾在福特和IBM工作。到東莞新科之后,他就任總監職位,后來又升為總裁級。
張毓捷曾自稱,是一個又“懶”但又想“贏”的人。所以比他小25歲,新科那個敢自我挑戰的曾毓群,就入了他的法眼。
1年后,曾毓群又迎來了人生另一位“師父”,張毓捷的大學同學陳棠華。
陳棠華到新科之后,成為曾毓群的頂頭上司。與張毓捷的灑脫性格不同,陳棠華更縝密,更勤勉。用張毓捷的話來說:陳棠華嚴于律己,是制度的建立者。而他自己活得自在,是制度的破壞者。
曾毓群就穿梭在兩位風格迥異,而又知識淵博、人脈廣泛的師父跟前,不斷積累自己的能量值。
陳棠華對曾毓群高度認可。除了在工作方面對曾毓群大力指導以外,他還安排曾毓群去美國考察,并推動曾毓群去華南理工大學讀在職碩士。1999年,他又大力提拔年僅31歲的曾毓群為總監,讓他成為了新科歷史上最年輕,也是公司首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總監。
推動曾毓群去華南理工大學讀在職碩士,可以說是曾毓群人生和日后的寧德時代發展歷史上,至關重要的一步棋。同年,他經陳棠華推薦,認識了第三個“貴人”:陳立泉。
1999年,陳立泉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鋰電池材料領域的研究員。ATL還沒成立時,陳棠華就邀請陳立泉參加ATL成立的論證會,并在ATL做電池試驗的時候,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技術改進方案。
陳棠華對陳立泉的水平有深刻認知,請陳立泉為ATL公司培養2名博士。那時候,中科院物理所還沒有過招收在職博士的先例,但是在陳棠華的大力推動下,中科院和物理所最終都同意了這一要求。
雖然是開放了這個口子,但是入讀博士的考試并沒有放松要求。在陳棠華推薦的2位候選人中,只有一位通過了考試,就是剛拿到碩士文憑的曾毓群。
也正是在他錄取的那一年,陳立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很多人唏噓曾毓群的爆棚運氣,遇到了人生至關重要的3個貴人,但很少有人了解,或者刻意忽略他背后的努力和堅強。有些人如同是ATL制造的消費電子電池,“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而還有些人則是充電2小時,通話5秒鐘。
人自貴而貴人。
賭徒?
張毓捷愛搓麻將,60歲生日的時候,友人送他一幅字“賭性堅強”。張毓捷偷著把它掛到了自己辦公室。
“我的徒弟,也就是現任董事長,看到這4個字愛不釋手,竟趁我不在時,把書法搬到他的辦公室。我跟他說,這是我的生日禮物,有紀念價值,不能送你?!痹谷簩λf:“師父,我覺得我比你有資格擁有這4個字!”
張毓捷想了想,仍然覺得不合適,于是請人另寫了一幅字送給這位愛徒,換了回來。那幅字是——
“賭性更堅強”。
閩商的標簽一直是“愛拼才會贏”。曾毓群解釋說:“光拼是不夠的,那是體力活;賭,才是腦力活?!庇谑墙^大多數人把這句話當成了圭臬,忽略了這5個字中更關鍵的3個字:“更堅強”。
喜歡做附加題本身就是賭,但能做出來,并做得漂亮,除了天賦,還有堅強。于是才有了他早期人生重要的兩次附加題。
2007年,隨著手機產業的繁榮,三星、OPPO、華為等,都大量采購ATL的消費電子電池。彼時的ATL消費電子電池比今天寧德時代動力電池業務做得更大。原來在東莞的兩個廠已經不夠用,急需擴大規模。
當時,全國各地都在大力招商引資,但寧德市早在2004年就跟ATL做了初步接觸,并籌備了4年。曾毓群力主在寧德設廠。
投資寧德的決定,盡管得到陳棠華總裁、張毓捷副董事長的一致同意,在公司董事會仍然受到了強力阻礙,日本總部并不同意去寧德設廠。
曾毓群更堅強。他不僅不改初衷,還動員寧德籍的員工不去寧德設廠就集體辭職。
最終,總部只得同意。2008年3月,ATL在寧德成立了全資子公司寧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這是寧德市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招商引資項目,直接改變了整個寧德的產業、經濟和城市格局。

我們再回到“賭性更堅強”的“賭性”上面,來分析曾毓群力主去寧德設廠這件事情。
2002年,解決電池鼓包問題后的兩年半,ATL首次實現了單月盈利,產品躋身全球頂尖的水平。為了快速發展,創始團隊大幅出讓股權,成為了公司的小股東,引入了漢鼎亞太、凱雷投資、英國3i集團等3 700多萬美元風投。2004年,ATL打入蘋果的供應鏈,為蘋果公司新推出的顛覆性產品iPod,提供1 800萬顆電池,一時風頭無兩。
但早先被ATL攻克的技術,其他企業也都逐漸掌握。相比老牌的電池廠商,ATL沒有規模優勢,原先的技術優勢被追平后,競爭力消失。2005年,ATL的重要投資人凱雷資本著手退出。其他兩家投資人,也跟著撤資。
陳棠華、曾毓群等人又沒有那么多錢回購股權,只好到處找其他投資人接手。最后,東京電氣化學公司出資1億美元收購了ATL。
陳棠華、張毓捷、曾毓群等人,在一手創辦的ATL失去了控制權。
能在寧德辦廠則不同。2004年12月,時任蕉城區政協主席的鐘家堯帶隊到ATL招商引資,他原是飛鸞鎮的鎮長。面對家鄉來客,曾毓群召集了ATL的全部寧德員工,并且還專門邀了自己的父親曾慶長,宴請鐘家堯一行。
寧德是曾毓群的根據地。政府對ATL的認可,讓他有更多轉換空間。寧德新能源工廠的投資規模巨大,是整個ATL的未來所系。如果新工廠放在寧德,他們就有了自己可以完全控制的可能。同時,在總部面前就有了足夠的話事權。
從某種角度講,“更堅強”地力主在寧德設廠,曾毓群賭的是ATL的未來和控制權。
曾毓群悄悄地把辦公室的“賭性更堅強”,換成了“溥博淵泉”。他的身份也從負極的溥博輸入,轉換為淵泉式地從正極不斷輸出。動力電池的世界格局也在轉換中,東方既白。
800頁的獨立攻略
2008年,曾毓群40歲了。他要想成為“寧王”,還有10年時間需要磨礪。第一關,就是如何從ATL獨立出來。
張毓捷認為,消費品電池雖然不錯,但經過幾年發展成長的斜率太平;而如果改到動力電池賽道,成長斜率可能是消費品電池的3倍以上。他主張在寧德建消費品電池廠的同時,也要專門設立動力電池研發部,發力動力電池。于是,就在成立寧德新能源的2008年,ATL內部設立了專門的動力電池研發部,開始研發動力電池。
時代和命運原來是兩節并聯的電池,只有它們串聯在一起,才會迸發加倍的能量。
基于對未來的產業布局,和對新能源汽車在未來經濟增長中可能產生的巨大影響考慮,國家對動力電池與消費品電池,是否為內資和外資,提出了不同的準入門檻和補貼政策。2011年,在張毓捷的主導下,ATL內部的動力電池研發部獨立出來,組建為新的“寧德時代新能源有限公司”(CATL),簡稱“寧德時代”。
這家獨立的公司,在股權結構上,由張毓捷、曾毓群等人全面主導,曾毓群出任董事長。日資背景的ATL,只是以“寧德新能源”的名義,占有寧德時代股權的15%。
曾毓群終于邁出了他成王的第一步。
這一年,他43歲。在他1歲那年,飛鸞鎮的山風還吹不到他襁褓中的時候,距離寧德不遠的深圳,有個人創立了另一家舉世聞名的企業。
這個人叫任正非,那年他創辦華為,恰好也是43歲。
第一步他走出來了。第二步,那就是要保證他能在獨立中活下來。
2012年,寶馬想要推出一款名為“之諾1E”的電動車,只計劃裝配幾百輛車。由于此前寶馬的其他系列電動車與韓國三星和德國博世都合作過,未能滿意,所以想尋找新的供應商。于是寶馬就拐彎抹角地找到了剛剛從ATL動力電池研發部轉型而來的寧德時代。
區區幾百輛車的預算,曾毓群卻把它看成了關乎自己和寧德時代前途的大機會。
當時,寶馬提供了800多頁德文版的電池生產標準文檔,并且派出工程師駐扎到寧德時代,共同開發這款新的電池。而曾毓群建立了當時全亞洲最大的測試中心,投入了幾乎全部的人力與資源,專攻寶馬項目。
他提出,雖然寧德時代是一家剛起步的公司,但是客戶是世界級的,擁有世界級的產品、技術和服務,他們對供應商的要求,也是世界級的標準。所以,寧德時代也必須以世界級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所以他要帶頭吃透這些文件,將其消化,轉化為自己的技術。到時候寧德時代對動力電池的理解和技術水平,就上升到了國際頂級的標準。
事實證明,這一步他又“賭”而且“堅強”對了?!俺蔀閷汃R供應商”“開發了令寶馬滿意的電池”這兩點,在中國乃至全球的動力汽車市場上,都可以稱之為金字招牌。
2015年3月,工信部又給寧德時代帶來了助攻,當月發布了《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
這份文件被業內稱為“動力電池白名單”。新能源車要想獲得補貼,必須使用進入白名單的企業所生產的電池,在這份白名單上,清一色都是中國的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接連拿下了宇通、吉利、上汽、金龍、長安等汽車廠商的大單子。當年,寧德時代電池的出貨量,就超過了韓國的三星和LG兩位國際巨頭,一舉成為中國乃至全球動力電池市場的重要玩家。
成王
新王登基,舊王主動讓位?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當時的動力電池市場,一直存在多種技術流派,比較主流的就是磷酸鐵鋰和三元鋰材料。以比亞迪為代表的企業,大部分選擇了更廉價的磷酸鐵鋰,但曾毓群偏偏看中了成本高,但續航能力更強的三元鋰。
1995年依靠生產鎳鎘電池起家,在2003年比亞迪就成了國內第一、全球第二大手機電池制造商。2016年,比亞迪以7.1GWh的銷量穩居國內動力電池榜首,高于寧德時代的6.8GWh。

比亞迪才是那個時代的“電池王”。
2023年,全球矚目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年度股東大會上,92歲的沃倫·巴菲特告誡投資者,“機會往往來自其他人做蠢事”。
巴菲特一向看好比亞迪。而在2016年9月,比亞迪銷量穩居國內動力電池榜首的時候,董事長王傳福卻做了一件至今需要商榷的事:他信誓旦旦地宣稱要“肥水不流外人田”。以及,“比亞迪的電池暫不會對外出售,我們要保持比亞迪在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
既然比亞迪不對外供貨,那么除了比亞迪之外的其他車企,自然都得有求于寧德時代。到了2017年,寧德時代則以12.0GWh的動力電池銷量成為全球第一,反超比亞迪的7.2GWh。
比亞迪的拿手好戲是磷酸鐵鋰,這種電池的好處是循環壽命高、不易自燃、成本低,缺點是不耐寒冷、能量密度低。寧德時代的三元鋰電池,好處是比磷酸鐵鋰更耐低溫,能量密度高,但缺點是壽命和安全性都不如磷酸鐵鋰,成本上差了一些。
二者差距很難一時間拉開,寧德時代更大的反超優勢卻“從天上掉了下來”。
2017年,國內開始鼓勵能量密度更高、續航時間更長的車型,正式把能量密度調整系數引入到補貼計算公式里。120wh/kg的能量密度就可以拿到最高1.1的補貼系數,到2018年,能量密度的最高補貼標準提升至160wh/kg,補貼系數也隨之提高至1.2。
以400km續航的車為例,當時的三元鋰電池,能量密度能達到120~140wh/kg之間,補貼達到了5.5萬元,毫無疑問這個政策開始讓大家追求能量密度。
能量密度天生短板的磷酸鐵鋰電池根本達不到要求,瞬間就被判了個死緩。之前一直著重研發磷酸鐵鋰的比亞迪,也不得不將自家旗下的車換成三元鋰電池。隨著寧德時代與大部分的車企展開合作,到了2018年,寧德時代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電池供應商,超過了松下和比亞迪。
2017年,寧德時代營收達近200億元,凈利潤高達42.88億元。11月,公司向創業板提交了上市申請書。2018年6月,寧德時代以前所未有的過會速度,在深交所掛牌。上市當天,公司就以786億元市值,一躍成為創業板市值第二大股票,并一路上漲到最高市值1.6萬億元。
50歲的曾毓群,登上了動力電池世界的鐵王座。
坐江山比打江山更難
客觀地說,寧德時代的成長與暴發,一半是靠個人和一群人的努力,一半是遇到了政策與時代的紅利。
當這種紅利逐漸退散,寧德時代如何繼續坐穩自己的鐵王座?
在動力電池行業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曾毓群曾經給員工群發題為《豬真的會飛嗎?當臺風走了,豬的下場是什么?》的郵件,警告大家要居安思危。2019年6月,行業的這場“臺風”果然離去。工信部廢止《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針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設立的“白名單”正式取消。沒有“保護”后,三星、LG等外資企業紛紛入場,世界巨頭云集中國。
曾毓群在2021年4月,出席了母校上海交通大學的建校125周年活動。席間,紅杉資本的校友問他了一個電池技術路線的問題。曾毓群很坦誠,他說寧德時代不能偏科,全部產業鏈都要做。寧德時代未來的業務將會聚焦于三大市場,以可再生能源和儲能、動力電池為核心,逐漸覆蓋無人礦山、電動重卡、電動船舶等以電動化和智能化為核心的應用場景。
2022年年初,曾毓群手持巧克力并發問“來一塊”的圖片刷屏汽車界,這是寧德時代進軍換電領域的海報。換電品牌“時代電服”和“巧克力”換電概念同步發布。曾毓群罕見為寧德時代代言,而手握基本所有車企電池訂單的寧德時代,也成了統一換電標準的最合適選擇。
實際上,曾毓群瞄準的是現在新能源汽車的最大痛點,希望像統一手機充電器一樣統一新能源汽車電池。
2022年12月20日,寧德時代與長安汽車在重慶舉行合資項目簽約儀式,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時代長安。同日,寧德時代還與阿維塔科技簽署深化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以先進電池技術為基礎,打造業內領先的電池供應體系。
12月14日,寧德時代一天之內與華為、奇瑞兩大巨頭達成重要合作。其中與奇瑞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寧德時代與奇瑞集團將在產品、商務、市場推廣、商業信息資源等領域展開全方面的合作。此前,寧德時代已大舉入股奇瑞控股,成為其第七大股東。
據統計,2021年以來寧德時代至少投資了阿維塔、極氪、哪吒、愛馳、拜騰、賽里斯等7家車企,正在形成龐大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
曾毓群為了鞏固寧德時代的王者之位,不斷與車企進行深度捆綁。
在小的方面,他極其關注客戶的問題,特別是尖端技術問題。
寧德時代的大客戶,特斯拉掌門人馬斯克,一直問他,有沒有更便宜的鋰電池?曾毓群說:“埃隆(即馬斯克)整天都在談論成本問題,我告訴他,我一定會有解決方案?!?/p>
他半輩子都是在解決問題。即便是在深受疫情沖擊的2020年,年報顯示寧德時代的研發投入對比2019年不降反升,高達357億元。據專業報告揭示,中國鋰電行業擁有博士學位的研究者,有近一半被他收入麾下。
在寧德時代《2022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報告》中,曾毓群不無感慨地總結,寧德時代研發總投入超150億元,同比增長超100%,研發人員16 322人,其中碩博人數超過3 000人。在服務超過700萬輛車的廣泛實踐中,寧德時代形成了以強大算力、先進算法、海量數據為基礎,研發測試和實車反饋互相印證的研發閉環,建立了電池全生命周期研發鏈條。其中,寧德時代發布的麒麟電池,采用第三代CTP技術,再次突破電池集成度瓶頸,輕松實現整車續航超1 000公里。
輕松嗎?
天下苦寧王久矣
并不輕松。
在賺錢這件事上,“寧王”倒是沒有讓他的投資者失望。
2023年一季度,寧德時代入賬890億元,一個季度賺的錢抵得上吉利、長安、長城大半年的營收,凈利潤98億元,比三家中的任何一家都賺得多,成為全球電動車行業里的新晉“印鈔機”。
真相還不止這些。一季度,寧德時代的應付賬款及應付票據同比增長了近40%,相比之下,它頭部供應商們的應收賬款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這意味著它能“免費”從上游拿到更便宜的零部件和原材料,獲得更長的付款周期。以至于做正極的長遠鋰科一季度凈利潤同比暴跌99.7%,做電解液的天賜材料提前預告今年凈利潤腰斬,石墨化龍頭尚太科技關停了運營近15年的生產基地,磷酸鐵鋰正極供應商德方納米毛利率跌至0.01%。
天下苦寧王久矣!
2022年的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毫不客氣地說:“電池廠商把所有利潤拿走了,廣汽一直在給寧德時代打工。”
坐在臺下的曾毓群沒有露出一點點微表情。
供需結構失衡,是動力電池行業現在最主要的問題。蔚來汽車的李斌和小鵬汽車的何小鵬,因為這個問題而對寧德時代公開表示不滿,甚至發飆。

在這方面,曾毓群顯露出了他與福耀曹德旺、美團王興、安踏丁世忠等閩商一樣,霸氣而又決絕的那一面。
曾毓群沈南鵬曾經開玩笑地問,蔚來、理想、小鵬他們如果想要電池,該怎么辦,是需要跟你喝比較多的酒,還是需要多去幾次寧德辦公室?
曾毓群毫不掩飾地回答:“你付錢把生產線包下來,我就給你做了……或者談一個長期的合作,你承諾產量波動在正負15%之內,大家就沒事……沒有錢的承諾是不認真的?!?/p>
這等于說,寧德時代不承擔多造電池可能賣不出去的風險,所有風險由造車企業承擔。
從本質上看,曾毓群的寧德時代和任正非的華為有很大的不同。寧德時代更像一個巨無霸的制造企業,它通過先期的技術壟斷,網絡上下游企業,建立了以“微笑曲線”為標準的全產業鏈格局。
短時間之內,這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附加題。作答者,也只有曾毓群自己。不過,我們儼然從寧德時代6年左右的成長中,尋找到了他一條基本的解題思路——
不把下游企業風險攬到自己身上是核心一條。所以他始終堅持以低風險為導向的擴張手段。寧德時代給車企供貨,車企需要包生產線,掏錢把生產線買下來,而且不是買一年,是簽5年甚至10年的產能合同。通過加強產業鏈合作及協同,取得規模效應,降低制造的邊界成本,極大稀釋了企業產能擴張風險。
自建全產業鏈。2017年以來,除了下游投資,寧德時代還對外投資超40家企業,每年平均超過10家。涉及上游原材料、半導體芯片、出行共享、自動駕駛甚至保險金融等領域。通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寧德時代希望在國內甚至國外形成自己可以掌控的上下游布局。
技術迭代。三元鋰電池賭對了現在,但不一定能賭對未來。所以曾毓群“三元和鐵鋰全產業鏈都做”。同時還布局尖端技術,繼發布與鋰離子電池相互兼容互補的“鈉離子電池”后,近期又發布了凝聚態電池——這正是他與導師陳立泉的新的研究方向。
建國際化供應鏈遠交近攻。為了應對越來越嚴峻的國際保護主義貿易形式,曾毓群在德國建了當地最大的電池廠,并在全球尋求鋰礦、新能源汽車品牌等上下游標的。
令狐,沖
曾毓群平時愛讀書,尤其喜歡金庸的武俠小說。他不愛郭靖、楊過等大俠,獨愛令狐沖。
《笑傲江湖》是一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那里有天下第一,有蠅營狗茍,有恩怨情仇,也有尋常人的兒女情長。令狐沖胸無大志、只想混得一世逍遙,把責任和擔當拋之腦后。卻在幾大前輩的栽培下,他逐漸找到并實現了自己的理想,完成了自己的俠之大義。

令狐沖的獨孤九劍,和天下其他武功也不合群,什么破劍式、破刀式、平沙落雁式……講究的是“破”。他不去構建什么宏大的招數法門,而從問題核心出發,“破解”所有看到的招式。
2023年上海車展,從理想汽車館到達寧德時代館,需要穿過室內廣場,乘坐扶梯,距離并不近。因活動行程太滿,曾毓群走得很快。原本他與理想董事長李想等十余人同行,但在經過一個閘機口時,檢票出現問題,曾毓群只能先行離開。
快走約10分鐘,曾毓群便回到寧德時代展臺。他有時“被逼”著不合群。
在與沈南鵬的對話中,他曾經預測,到2030年,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做得好的話,可能占到50%~60%的市場份額,做得不好也有可能公司都不存在了。
按照現在電動汽車行業每年大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增速,結合百分之五六十的市占率測算,2030年前后,寧德時代將是一家年營收幾萬億元的超級企業,把現在的華為、阿里、京東等都遠遠甩在后面,成為中國民營企業一騎絕塵的第一名。
當然,前提是寧德時代沒有發生“公司都不存在了”那種風險。
陳棠華離開了,接著張毓捷也離開了。中國的動力電池行業也在離開和接棒中,完成了一次次充能和釋能。如何才能保持“不敗”。
只有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