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時代,產品為王,大部分企業家不愿走到鏡頭前,對于企業家的創業過程我們只能從名人傳記里了解一二。
隨著移動技術的進步和社交網絡的興起,網購成為商業交易的重要方式。消費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線上交互,越來越多的品牌不得不進入流量爭搶的隊伍,全力吸引消費者。
對于一些傳統品牌或新興企業來說,僅靠產品本身已是遠遠不夠。
許多創始人開始嘗試打造個人IP,希望通過IP的熱度為品牌、產品引流,以獲得大眾的信任和青睞。
前有馬云主演《功守道》為阿里影業大文娛“復興”助陣,后有格力董明珠直播帶貨,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一句話“走紅”,再到“小米=雷軍”的品牌價值觀認同。創始人用個人IP為品牌帶來巨大流量,并實現商業變現,其背后所帶動的品牌價值效應不言而喻。
這也讓更多企業家認為,要做個人品牌,曝光度越高越好。
但,這是一種誤解。
曝光度不等同于美譽度,在60%的場景中,個人品牌管理的要點是減少曝光度,讓每一次展示都有效果,才能創造價值稀缺感。
當然,曝光度還和公司屬性、所處發展階段有關,根據企業實際情況來設計曝光對象和曝光頻次。
企業家“刷臉”,會自動為直播商品打上了“質量過關、產品至上”的標簽。網紅直播重視的是銷量和直播間的氛圍,并不是很重視產品的質量。而對于消費者而言,企業家帶貨的產品會更重視產品的質量和用戶體驗。
以老鄉雞為例,盤點其近兩年的營銷策略不難看出,公關團隊正在努力把董事長束從軒打造成“企業家IP”,擔當品牌的活招牌。
疫情期間,眾多企業都在“哭窮”,老鄉雞反其道而行之,對員工承諾“哪怕是賣房子、賣車子,也要千方百計地確保你們有飯吃、有班上!”。這種正能量的沖突性,迅速為品牌積攢了良好口碑,也讓企業成功拓展了的流量池。
隨后束從軒又登上職場真人秀節目《了不起的打工人》,團隊又利用200元預算給他安排了一場史無前例的“村口發布會”。
不少網友表示,老鄉雞的董事長又“被迫”營業了。
當碰到一個極富人格魅力的創始人,消費者會自然地將對人物的認知,移情到對產品和品牌的認知上,增加對品牌的認同。這是束從軒頻頻高調表達的緣由,也是老鄉雞品牌獲得“路人緣”的關鍵。
不過,創始人IP營銷不能生拉硬套,而是順水推舟。如果創始人本身心態不夠開放,也沒有社交的基因,營銷起來會“尬點”十足。
有力量的、有價值的、可持續的IP,一定是能跟自身的基因、能力、靈魂“人劍合一”的IP。
而企業家的人格影響力,不能單單去靠拍視頻、做演講這種增加大眾曝光度的方式去提升,而是要人格先行、輸出跟上、產品隨后。
打造企業家個人 IP 切記陷入標榜個人成功的誤區,能夠深入大眾心理的永遠是一個立體、有溫度的“人”,而不是觸不可及的“大老板”。
如果企業家在打造個人IP前對自身與企業沒有一個綜合的評估,在沒有定好正確方向前,就鋪天蓋地的對個人IP進行打造,這樣“用力過猛”的行為不僅性價比低,如若弄巧成拙,被外界貼上“虛偽”“做作”的標簽更是得不償失。
以趣店創始人兼CEO羅敏為例,從帶貨刷存在感到邀約媒體召開發布會,最后迫于輿論黯然離場,僅僅只用了16天。
當時,微博清空,抖音更名,發布的100多條涉及趣店和羅敏的短視頻經由一通操作,刪到了只剩3條產品推介且關掉了評論。
抖音“趣店羅老板”消失不見,大張旗鼓的“上市公司CEO”直播計劃擱淺,精明合作方上演割席橋段,真金白銀砸出來的喧囂戛然而止。

沉寂數日后,補位直播的兩位年輕男女繼續被狂懟,賬號粉絲不增反降。
羅敏無疑低估了網友踩踏的能量而又高估了自己的掌控能力。而這一切顯然建立在他對當前直播帶貨風口紅利的認知,和成為抖音頂流主播時間窗口的判斷之上。
企業家IP雖能為品牌帶來額外關注,但也要警惕其內在風險性。無論哪一端出現問題,另一端都會面臨信任值迅速崩塌的威脅。再比如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的負面新聞對當當網的沖擊;陳歐頻繁現身綜藝引發消費者對聚美優品管理層工作不到位的質疑。
不論是品牌創始人,或是公司CEO,一旦下定決心做公司、做品牌,就不再是獨立的個體,因為你已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公共人物了。
這時,你的形象就代表著整個企業的形象。企業家應該對自己的形象、行為、軌跡,甚至包括一些生活細節,都進行有意識的管理。只有創造了有效的個人形象管理系統,才能更好地維護整體形象。
“世界已經從過去的高理性時代,進入到一個高感性的時代”。可以說,企業家們的人格魅力就像是一股極具穿透力的感性力量,他們每一次向公眾輸出個人的價值觀和思想時,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的判斷。
當然,企業在打造創始人IP的過程中,也要遵循一定的準則。畢竟,當企業家與品牌深度捆綁之后,他們就成為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共同體。
首先,找準定位,突出個性,創造特色。
細數那些成功的個人IP,無一不是具有鮮明風格特點。
比如,貼著“青年創業導師”標簽的李開復,永遠斯文儒雅,維持著自己嚴謹、知性、博學的導師風范;女強人董明珠,則用自己獨立果敢的形象提升了消費者對格力產品的信任度。
其次,及時把個人IP的流量轉接到品牌上。
在快節奏的互聯網時代,單一的人或事能夠維持的熱度周期是極其有限的,如果不能及時與品牌相融合,那么將很難進行后續的變現轉化,即便是再頂級的流量最終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最重要的一點,產品。無論在任何營銷模式下,產品都是一切的基石。
有好故事的品牌很多,但是既有好故事又有好產品的品牌卻是鳳毛麟角。所以,企業家IP帶來的流量到底能留存下來多少,最終還是要靠產品硬實力決定。
著名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曾說過,“21世紀的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對于眾多企業而言,該如何通過企業家IP的打造,來賦予品牌新的生機,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但,領導者的中心始終還是在戰略和管理,“刷臉”只是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