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佳妮

食品安全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穩定。但是,近幾年食品安全問題不斷出現。本文基于社會倫理視角,對食品安全的現狀和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深入探討了其產生的原因,提出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在飲食上不再局限于吃得飽,而是更加注重食品安全。然而,食品安全問題卻不斷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倫理困境并不是一種因素所導致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應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因此,從倫理學的角度分析食品安全問題,提出有效改善和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對策,提高食品品質和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從倫理學的角度分析食品安全問題,有助于保障人民群眾的最基本權益,維護社會的安寧穩定。
1.食品安全問題的現狀是倫理缺失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不容樂觀,出現了很多食品安全事件。這些食品安全事件出現的原因在于食品安全倫理的缺失,而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和影響。
1.1食品安全中生命倫理意識薄弱
生命權是人權中最基本的權力,是不可剝奪、不可侵犯的。而當前,濫用添加劑、農藥獸藥殘留、轉基因食品、過期食品、食品包裝袋不合格等食品安全問題充斥在人們周圍。而這些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就是人們的生命健康與部分只追求經濟利益的企業之間的矛盾。因此,重視生命價值、堅持正確的義利觀就顯得尤為重要。
1.2食品企業缺乏道德意識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任何一個企業都不是單獨存在的,企業之間必須通過合作才能完成生產、流通和銷售這一完整環節。而在整個流通環節中,會產生物品間的交換傳遞以及經濟間的往來,能否正確處理合作中出現的問題,取決于企業之間的誠信和倫理道德。有些企業一味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而忽視道德,在生產經營的某個環節中漠視管理體制、逃避和推卸責任、忽視產品質量,就會產生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
1.3政府監管力度薄弱
政府監管力度薄弱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政府監管體系落后,監管能力不足,很多企業都無視相關法律法規,生產過程中的違規操作時有發生,從而生產出質量低劣的食品。同時由于監管制度缺乏嚴格的法律約束,所以當企業出現違規情況時,懲罰力度較小,難以發揮真正的監管作用。
2.食品安全問題的倫理成因
2.1企業道德倫理失范
亞當.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論》中強調,“任何人絕不可以這樣看重他自己而不顧其他任何人,以至于為了使他自己獲益而去傷害或損害他人,即使他自己所獲得的利益遠大于他人所遭到的傷害或損害。”企業是食品的第一生產者,也是保證食品安全的最重要的屏障。食品企業的核心價值應是保證食品質量、尊重消費者、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對社會負責。但在利益的驅使下,一些企業唯利是圖,將倫理道德拋至腦后,道德責任嚴重缺失,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食品企業從業人員并沒有在提高技術水平、提高食品質量上下功夫,而是在過度降低成本、以假亂真上打主意,嚴重危害人們的健康、安全和利益。食品企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行為,其根源主要是道德泯滅,責任缺失。
2.2政府政績觀偏差
食品安全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涉及衛生行政、農業行政、市場監督管理等多個部門,涉及原料、生產、加工、運輸、銷售、消費等“從農田到餐桌”的多個環節,每一環節都需要相應的政府監管部門嚴格把關,才能保證食品的安全。現階段,我國食品監管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一是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二是職能界定較為模糊,即在食品監管過程中存在資源浪費、職能重疊等問題;三是食品安全問題信息不公開,透明度不高。正是因為政府職能監管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由此使食品生產者對消費者權益漠然視之,使食品安全喪失了保護屏障,從而產生諸多食品安全問題。
2.3媒體輿論監督不力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和媒體也在不斷發展。在食品行業中,媒體不直接參與生產銷售的環節,但作為第三方監督力量,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實際生活中,媒體對食品企業進行監督時往往會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制約和干預。有些媒體從業者缺失職業道德,惡意炒作,報道虛假消息,只顧追求經濟利益,沒有做到真正的媒體自律。
2.4公民食品安全意識薄弱
公民食品安全意識薄弱主要表現在維權意識欠缺。企業在向消費者銷售商品時,往往不會將食品最真實的信息傳遞給消費者;而消費者在選購食品時,往往只能根據食品的包裝袋、宣傳信息進行選擇,這些信息如果不真實,容易誤導消費者。同時,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在購買到不合心意的食品時,大多會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來處理問題,不會采取正當措施保障自身合法權益,這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企業的不良行為和不合法行為。
3.食品安全問題的倫理建設途徑分析
3.1加強企業倫理道德文化建設,承擔道德責任
加強企業倫理道德文化建設主要表現在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食品企業要想持續發展,產品質量是關鍵,企業在產品的生產、銷售、流通過程中應確保產品安全,做到食品保質保量。同時,企業應將消費者的利益和權益放在首位,誠信經營,避免以次充好,才符合道德要求和倫理標準。企業在加強生產經營的同時,更應注重員工自身道德的提高,食品企業應重視建設企業道德文化,規范員工的日常工作行為,使員工承擔起自身的道德責任。
3.2加強政府道德與法規建設,保證食品安全
加強政府監管職能最為重要的措施是改善監管機構的體制結構,即一是要解決地方保護主義問題,建設一個清朗的食品生產、銷售、流通環節;二是要注重職能界定,杜絕有關職能重疊的現象,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提高職能部門的工作效率;三是在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要及時公布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原因、食品安全問題的實質以及解決措施,信息公開透明,確保部門的公信力、權威性,從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和自身利益。
3.3加強媒體監督,樹立正確道德輿論價值觀
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時,應增強社會責任感,加強職業道德操守,從公眾利益出發,勇于質疑,實事求是,增強報道的權威性、科學性和真實性。通過宣傳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要求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食品安全問題治理,引導企業把追求利潤的行為跟社會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承擔企業行為的社會責任,保證食品的衛生、安全。
3.4加強社會監督,提高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
消費倫理與食品安全存在內在的本質聯系,消費者有什么樣的倫理傾向就會做出什么樣的消費選擇。因此,提高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必須從強化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意識入手,首先要加強對消費者進行食品安全意識的教育,通過網絡、報紙、媒體等途徑,幫助消費者樹立正確的食品安全觀念,引導消費者在進行食品選擇時,能夠對食品有鑒別能力,不能僅以價格高低來選擇食品購買,以免購買到不合格的食品。同時,要強化公民的維權意識,即當消費者購買到質量較差、不符合心意的產品時,要勇于、善于、敢于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和利益,避免自身權益受到不良商家的侵犯。
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食品安全問題不斷涌現,食品安全問題不僅關乎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同時對我國食品行業秩序也產生了不良影響。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安全,促進國家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安寧穩定,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同時,社會生活的變化也引起了人們倫理觀念的改變,比如,人們價值觀的扭曲、對倫理道德的蔑視等。因此,在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時,應著重幫助人們正確了解并掌握食品安全知識,增強自身食品安全意識,進而避免食品安全事故,確保食品安全。
作者簡介:
井佳妮(1998.06-),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