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瑞

從古文獻來看,自《周禮》記載“食用六谷,膳用六牲,飲用六清,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醬用百有二十甕”即有“食醫”一職。
食醫在過去中醫藥學中,是上醫治未病的主要職責和方向。“藥補不如食補”、“食弱必須藥調”,都是中醫藥的基本規律。隨著社會的演變,進而分出了朝廷食醫和民間食療兩大類,官方用盡天下食材,制作山珍海味及各種不同的盛餐,而民間則富足平安,靜候四季自然養生。
中國藥膳在中醫藥上醫者的倡導下,因東西南北中的地理環境、動植物的不同,產生了藥物種類與性味的區別。從地理環境看,北方的參類,寒冷而固守植物的原味;南方的濕熱氣候讓自然植物顯示出苦味,以及清熱避暑的功效;居住中部的盆地易濕滯經絡,自然植物多有活血化瘀通絡的特點。
古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有不同的地理產生不同的藥膳食療習慣。比如就魚腥草而言,貴州生長出來的是根粗狀、葉細小,而同樣種類的魚腥草(折耳根)在巴蜀,則葉茂盛、根莖偏小。巴蜀人吃葉涼拌,貴州人吃根,都是居家常用的涼菜,開胃健脾。因此,地理環境造就了中華食養中美味各異的涼菜、小吃、湯品、粥品,各種藥食同源的大餐非常豐富,人們也習慣因不同季節的來臨而按習俗用食。
中國藥膳脈源清晰,地域民族飲食習慣多樣化,動植物生長因地理氣候環境的原因所致,故有相同的品種、不同的結果,相同的品種、不同的炮制,相同的品種、不同的食療,這就是不同地域、不同動植藥膳食療的基本規律。
中國藥膳地理,南北分出了寒熱、性味,東西分出咸甜口味,而中部則濕滯重口味,形成中國藥膳的獨特養生食療。從中醫藥對現代人飲食習慣的影響來分析,凡重口味、厚味的飲食,易濕熱偏重,而傾向于淡味和原味的飲食更易于人們的食療養生。并且有素食成就健康、葷食補充營養一說。反季蔬菜瓜果填溫飽,過口癮;順季蔬菜瓜果真養生,更健康。
中國社會從吃不飽的年代邁入吃得飽的年代,我們目睹了其巨大變遷;由吃得飽到吃得好的歲月更迭,我們經歷了諸多裂變;由吃得好到吃出健康的轉化,正在實踐著中國藥膳生活與生命的本質轉變。
中國藥膳有千年歷史,帶給中國人飲食快樂和積極養生,是中國人生活的品味,是中醫藥文化的體驗,是中國人養生的樣板。
小康新媒體互動
@小康雜志社:高考即將結束,這位媽媽這樣看待孩子的高考成績:如果一舉奪魁就上交給國家,如果資質平庸就承歡膝下。網友:這家長太有格局了!
@人魚尾巴123:?有這樣的媽媽好幸福啊!
@小康雜志社:女子跳橋輕生被多名大哥拽回,救人者:救她意味著拯救一個家庭。
@用戶古越888:?輕生自殺難道成常態?堅持住,中國終究會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