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慶國
腦出血是臨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是指腦部血管急性破裂導致血液溢出到腦實質內的過程,由于該病起病比較急促,一般難以及時做出應對措施,具有較高的病殘率、病死率,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因此,如何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預防腦出血,對減少疾病危害,降低病殘率至關重要。
什么是腦出血
腦出血是指由非外傷因素所致的顱內動脈、靜脈以及毛細血管自發性破裂引起的腦實質內出血。約80%的出血部位發生于大腦半球,約20%的出血發生于腦干和小腦。以40~70歲為高發年齡段。近幾年來,因受生活壓力、飲食結構改變等因素的影響,腦出血的發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目前,國內外尚無統一的腦出血病因分型標準,較為公認的分型為原發性腦出血和繼發性腦出血。據資料統計,原發性腦出血約占全部腦出血患者總數的80%~85%,包括高血壓腦出血、淀粉樣血管病腦出血和原因不明腦出血等類型。繼發性腦出血一般指有明確病因的腦出血,多由腦動靜脈畸形、腦動脈瘤、抗凝藥物、溶栓藥物、腦腫瘤等引起,占腦出血的15%~20%。
腦出血的原因
(1)高血壓:這是引發腦出血最主要的危險因素。由于受血壓長期持續升高的影響,會造成腦內小血管管壁破裂,引發腦出血。當體力、精神活動緊張時,血壓會進一步升高,當壓力超過血管承受的能力,則血管破裂發生腦出血。
(2)精神刺激:情緒過分激動,會導致交感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加之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跳持續加快,可引發血管急劇收縮,提高顱內血管破裂的風險。
(3)過度勞累:由于長期熬夜、擔負過重或長途旅行,使身體處于過于疲勞狀態,極易誘發腦出血。
(4)寒冷氣候:氣候變化過大容易對人體神經內分泌代謝造成不良影響,不僅會使血液黏稠度、腎上腺素以及血漿纖維蛋白質水平顯著升高,還會導致毛細血管痙攣性收縮,脆性增加,引發血壓升高。
(5)不良生活習慣:酗酒、抽煙、暴飲暴食以及飽食后沐浴等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腦出血的另一危險因素。特別是酗酒,可導致血壓持續增高,凝血機制發生改變,在加速腦血流的同時,還會促發腦出血。有研究指出,長期吸煙容易引發動脈硬化,使血管的脆性增加。
(6)食鹽過量:是高血壓的促發因素,從而增加腦出血的概率。研究證實,食鹽對血管壁有直接損害作用,可增加血管的敏感性,使血容量增加、血壓增高,易發生腦出血。
腦出血的先兆癥狀
(1)劇烈頭痛:大部分腦出血患者發病前會出現無明顯誘因頭痛,且常位于出血一側。隨著顱內壓力的不斷增高,疼痛甚至可以蔓延至整個頭部。
(2)嘔吐:嘔吐中樞位于大腦延髓。當發生腦出血時,容易造成顱內壓突然升高,對嘔吐中樞產生直接刺激,進而引起嘔吐。也有部分患者的出血部位靠近嘔吐中樞,隨著血腫的形成,可直接進行壓迫,引起嘔吐反應。
(3)肢體偏癱:很多腦出血患者在發病前會出現顏面部麻木或者肢體一側偏癱。研究發現,腦出血集中發生在內囊或外囊部位。內囊是集中分布神經傳導束的地方,其中皮質脊髓束、皮質腦干束主要負責對側肢體的運動。
(4)言語不清:舌根僵硬、舌頭膨大,甚至說話口齒不清、講話困難,是腦出血患者發病最常見的早期信號。
(5)眼底出血:主要是由長期高血壓所致。
(6)嗜睡:部分患者在腦出血發病前可能會伴有過度嗜睡的癥狀,且即使長時間睡眠也難以消除肢體的乏力感、疲憊感。
(7)視力模糊:部分患者突然會出現一過性眼前蒙黑,或者單眼視物不清,不僅看東西比較模糊,甚至還會出現重影現象。
(8)失去握力:在腦出血發病前,有的患者手臂會失去握力,如明明將某個東西已經拿住了,但卻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掉落。
如何有效預防腦出血
想要遠離腦出血,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掌握預防知識。
保持血壓穩定
高血壓患者是罹患腦出血的重點人群,因此,高血壓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血壓穩定。如果發現血壓波動較大,應及時就醫,嚴格遵照醫囑接受降壓藥物治療,需按時、按量服藥,切忌擅自停藥。
控制個人情緒
研究發現,腦出血的產生與情緒控制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想要遠離腦出血,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控制或調節自己的情緒,防止大喜大悲。
適當休息
當長期熬夜或休息不好時,往往會出現血壓上升、動脈硬化等不良現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
合理飲食
研究顯示,長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容易對胃腸道和腦部造成影響。為了保證身體健康,建議大家盡量清淡飲食,減少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的食物。
防寒保暖
室內外溫差的劇烈變化也會提高腦出血的發生風險。冬天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應積極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血管突然收縮,血壓驟然上升。
定期體檢,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通過定期體檢,可及時發現動脈硬化,同時要及早治療,降低血脂,以保持血管的彈性。忌煙酒。其中,香煙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質能加速動脈硬化的發展,并能引起血管痙攣;長期大量飲酒也可促使動脈硬化,甚至誘發血管破裂。平時要堅持適當的運動,從事力所能及的勞動,但要避免激烈的運動或過度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