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強
門診剛看完幾個肝病患者,一位年輕的男性患者坐著輪椅被家人推了進來。家屬介紹說,患者發熱、腰痛快半年,且越來越嚴重,最近都不能下地活動,曾多方求醫,有的醫生懷疑是腫瘤,有的醫生懷疑是細菌、病毒感染,前后花了有20多萬,但發熱、腰痛等不適癥狀時好時壞,就是不能治愈。說完,家屬就拿出一大堆檢查單。我把資料詳細地看了一遍,血常規多次檢查見白細胞異常、貧血等,生化檢查可見肝功輕度損害,再結合患者的情況,腦海里突然想到布氏桿菌病(簡稱“布病”)。于是詢問家屬,家里有沒有養過羊、牛等。得到了否定的回答。進一步詢問,得知患者平時下班后喜歡和朋友擼串、喝酒,尤其喜歡吃羊肉串。聽到這我心里就有點譜了,于是安排患者進行“布病”、腰CT等檢查。果不其然,第二天結果為布氏桿菌凝集實驗陽性,腰椎CT提示骨質破壞、椎體炎癥,并采取針對性治療。3天后患者不再發熱,5天后腰痛明顯減輕。經半個月治療,患者病情明顯好轉,不再發熱,腰也不再疼痛,能下地活動。
什么是布氏桿菌
布氏桿菌是一名叫布魯醫生發現的細菌,雖然長得非常不起眼,短小、桿狀,但其細胞壁含有內毒素。其中,羊布魯氏菌、牛布魯氏菌、豬布魯氏菌、犬布魯氏菌既可以感染動物,也可以感染人類,患者多表現為反復高熱、大汗、乏力、關節痛、肝脾及淋巴結腫大等癥狀。
“布病”的傳染源
與人類有關的傳染源主要是羊、牛等,人傳人的實例很少見。這些家畜患病后,早期往往導致流產或死胎,其陰道分泌物特別具有傳染性,皮毛、各臟器、胎盤、羊水、胎畜、乳汁、尿液也常染菌。病畜乳汁中帶菌較多,排菌可達數月至數年之久。人接觸帶菌的牛、羊等動物,極容易感染。
“布病”的傳染途徑
“布病”的主要感染途徑有3個:(1)經呼吸道感染。如人在皮毛加工、飼養放牧、打掃畜圈衛生時,吸入了被布氏桿菌污染的飛沫、塵埃。(2)經消化道感染。主要是進食含布魯氏菌的生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飲水和肉類而感染。在臨床問診發現,患者常因吃烤不熟的羊肉串,喝帶菌的牛、羊湯等發生感染。(3)經體表皮膚黏膜直接接觸感染。如為畜類接產、醫治、飼養、放牧、皮毛加工、屠宰、擠奶時,以及直接接觸被病畜污染的水源、土壤、草場、工具等。從事放牧養殖牛、羊等工作者,在沒有做好防護的前提下,徒手與牛羊生殖系統接觸時,極易通過皮膚黏膜而感染。
哪些人容易感染“布病”
人對布氏桿菌普遍易感,患病風險大小主要取決于接觸機會的多少。與牲畜接觸密切的一些職業人群,及疫區、牧區的居民易患“布病”。此外,當牛羊感染布氏桿菌病后,一些飼養人員不舍得進行無害化處理(焚燒、掩埋等),而是通過非整個流程進入市場,導致擴大性感染。這一點尤其要注意,需要多部門的監管。
“布病”的癥狀
(1)發熱為布魯氏菌病最典型癥狀,體溫多在傍晚升高,臨床多見波狀熱,使用退熱藥物可明顯退燒。有的患者甚至可以不用退熱藥物,體溫持續一段時間后自行退熱,呈典型的波狀熱特征。
(2)多汗為布魯氏菌病的主要癥狀,一般晚上多汗,睡后出汗增多,即臨床上所謂的盜汗。盜汗多者,枕頭、被等濕透;更甚者,自訴像洗過澡一樣。
(3)可出現骨關節和肌肉的疼痛,與風濕病相似,大關節呈游走性疼痛。常見的疼痛部位有頸椎、腰椎,膝關節、髖關節、肩關節等,嚴重時會累及關節活動,甚至出現截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4)倦怠乏力,可見于所有患者,表現為懶動,只想臥床休息。
(5)肝、脾腫大,但以老年患者為主。單純觸摸等難以察覺,主要通過腹部彩超、CT等影像學檢查發現。
(6)男性患者可出現睪丸炎,睪丸腫大多為非對稱性,會出現紅腫熱痛,走路時有摩擦感,且疼痛加重。如果不加以積極治療,嚴重會影響生育。
(7)多發性神經痛,由神經炎引起,疼痛劇烈,多見于大神經。臨床常合并脊柱炎、關節炎而出現疼痛加劇的情況,甚至藥物難以控制。
(8)有充血性皮疹,持續時間短,可表現為血疹、水皰疹及出血性紫癜,一般分布于軀干和四肢。這一癥狀不典型,需要與麻疹、藥物疹等常見的皮疹加以鑒別。
怎樣判斷患有“布病”
“布病”需要從流行病學調查、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等三個層面進行判斷。確診布魯菌病的實驗檢查,主要包括病原學檢查和免疫學檢查。其中,病原學檢查可以取患者的血液、骨髓、腦脊液等標本進行培養,如培養出布魯氏桿菌,則可確診;免疫學檢查是通過檢測布氏桿菌抗體,布氏桿菌凝集實驗等判斷有無感染。醫院比較簡單的檢測方法是通過布氏桿菌凝集實驗診斷,性價比高,患者易接受。
怎樣預防“布病”
(1)管理傳染源:對牧場、奶廠和屠宰場的牲畜定期進行“布病”檢疫,若發現病畜及時撲殺;病畜的流產物及死畜必需深埋。對病畜污染的環境用20%漂白粉或10%石灰乳消毒。病畜乳及其制品必需煮沸消毒。提倡圈養,牲畜圈舍應遠離住房處,產羔和接羔時做好防護措施。
(2)切斷傳播途徑:禁止食用病畜肉及乳品,不要喝生奶、不吃半生不熟的肉及內臟。防止病畜或患者的排泄物污染水源。在接羔助產和處理流產幼胎、死羔、剪羊毛時,應戴乳膠手套;清掃畜圈時要戴口罩,并用消毒液洗手;嚴禁裸手抓拿流產物。家畜的流產幼胎、胎盤、胎衣和死胎等不要隨意丟棄,應將其深埋在地下0.5 m以下或燒毀。流產幼胎和羊水污染的場地,用10%~20%石灰乳和10%~20%漂白粉乳浸透墊草和地面。
(3)保護易感人群:接觸病牛、羊等時,做好個人防護,如戴口罩,勤洗手等,同時加強體育鍛煉,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怎樣治療“布病”
在治療方面,應根據不同病期、不同癥狀體征調整治療方案。急性期時主要采用抗菌療法,如使用抗生素藥物。臨床上如果沒有嚴重的并發癥,主要采取鹽酸多西環素聯合利福平一線治療方案。如果有并發癥,要適時調整治療方案,合并并發癥時,療程也要實時調整。除抗生素治療外,還要對癥治療,如關節痛、腰痛等可服鎮痛藥,高熱者給予退熱藥輔以物理降溫等。需提醒,因“布病”病情比較復雜,應到專科醫院進行系統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