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沙彥秀
摘要:目的 分析靜脈麻醉鎮靜藥在急診氣管插管搶救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以2021年1月~2023年2月于醫院急診行氣管插管搶救的9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鎮靜藥使用情況分為丙泊酚組、咪達唑侖組和地西泮組,每組33例。比較三組插管時間及插管后不良反應發生率,麻醉前、麻醉5 min后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及Ramsay鎮靜分數。結果 丙泊酚組插管時間顯著短于地西泮組、咪達唑侖組(P<0.05);丙泊酚組插管后損傷、嗆咳反射發生率顯著低于地西泮組、咪達唑侖組(P<0.05)。麻醉前,三組生命體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麻醉5 min后,丙泊酚組HR、BP、RR水平均顯著低于咪達唑侖組、地西泮組(P<0.05)。麻醉開始時,三組鎮靜分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麻醉5 min、10 min、20 min后,丙泊酚組Ramsay鎮靜評分顯著低于咪達唑侖組、地西泮組(P<0.05)。結論 與咪達唑侖、地西泮相比,丙泊酚在急診氣管插管搶救中的應用效果相對更佳,有利于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性,在確保鎮靜效果的同時縮短插管時間,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關鍵詞:氣管插管搶救;靜脈麻醉鎮靜藥;急診
呼吸或循環衰竭需呼吸支持的急診患者,多需通過緊急氣管插管的方式治療。氣管插管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態,可控制病情的持續發展,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方式。部分患者由于神志清晰,難以耐受插管刺激或者煩躁不安,進而增加插管難度,也可能誘發各類不良情況。靜脈麻醉鎮靜藥物的應用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應激反應,保持氣管插管的順利性。丙泊酚、地西泮及咪達唑侖均屬于臨床常用的鎮靜藥物,能夠讓患者保持鎮靜狀態,便于快速置管操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本研究旨在分析靜脈麻醉鎮靜藥在急診氣管插管搶救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2021年1月~2023年2月醫院急診氣管插管搶救的99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使用的鎮靜藥分為丙泊酚組、咪達唑侖組和地西泮組,每組33例。丙泊酚組:男17例,女16例;年齡22~74歲,平均(41.15±6.53)歲;腦血管意外15例,呼吸衰竭9例,顱腦外傷6例,藥物中毒3例。咪達唑侖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21~76歲,平均(41.37±6.35)歲;腦血管意外14例,呼吸衰竭10例,顱腦外傷6例,藥物中毒3例。地西泮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21~76歲,平均(40.95±6.68)歲;腦血管意外15例,呼吸衰竭10例,顱腦外傷5例,藥物中毒3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均自愿參與研究活動;獲得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氣管插管前準,備好各類急救設備,麻醉醫師達到后,快速檢查患者情況,判斷患者是否能夠耐受插管刺激。若判斷結果為難以耐受,則馬上面罩加壓吸氧,靜脈注射麻醉藥物。患者入睡后,馬上實施插管操作。若插管期間發現麻醉深度不足,則馬上增加對應的鎮靜藥物;若未注射上述藥物,直接實施插管的患者。在插管操作期間若出現抵抗反應,無法實施插管操作,則需要靜脈注射鎮靜藥物。丙泊酚組靜脈注射丙泊酚2~3 mg/kg,地西泮組靜脈注射地西泮0.2~0.3 mg/kg,咪達唑侖組靜脈注射咪達唑侖0.1~0.2 mg/kg。
1.3 觀察指標
(1)比較三組插管時間及插管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2)比較三組麻醉前、麻醉5 min后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主要包含心率(HR)、血壓(BP)及呼吸頻率(RR)。
(3)比較三組Ramsay鎮靜分數:應用Ramsay鎮靜評分對比兩組患者麻醉后鎮靜的效果,滿分為6分,1~2分表示鎮靜不足,3~4分鎮靜效果較好,5~6分表示鎮靜過度。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三組插管時間和插管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丙泊酚組的插管時間顯著短于地西泮組和咪達唑侖組(P<0.05);丙泊酚組插管后損傷和嗆咳反射發生率顯著低于地西泮組和咪達唑侖組(P<0.05)。見表1。
2.2 三組生命體征指標變化比較
麻醉5 min后,丙泊酚組HR、BP、RR水平均顯著低于咪達唑侖組、地西泮組(P<0.05)。見表2。
2.3 三組Ramsay鎮靜分數比較
麻醉開始時三組鎮靜分數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麻醉5 min、10 min、20 min后,丙泊酚組Ramsay鎮靜評分顯著低于咪達唑侖組、地西泮組(P<0.05)。見表3。
3討論
難以自主呼吸、心跳驟停或昏迷期間呼吸不暢的患者需連接呼吸機改善呼吸狀態,實施緊急氣管插管,預防大腦缺氧誘發各類器官功能障礙癥狀,降低病殘率與病死率[1]。例如:顱腦外傷、高血壓腦血管意外患者,其正常吞咽能力、咳嗽反射能力降低或喪失,呼吸道分泌物或者胃內嘔吐物難以及時清除[2]。早期實施氣管插管治療的方式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呼吸狀態,對患者的生存概率和治療后生活質量的快速恢復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3]。部分清醒的患者插管期間的應激反應強烈,生命體征變化幅度較大[4],在反復插管的情況下,患者的血壓、顱內壓水平會提高,甚至誘發口咽損傷、牙齒脫落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與預后情況。
地西泮、丙泊酚及咪達唑侖均為急診氣管插管搶救中常用的靜脈麻醉鎮靜藥物,其中地西泮為苯二氮卓類抗焦慮藥,具有抗焦慮、鎮靜、催眠等作用[5]。藥物應用后可使患者的中樞性肌肉松弛,較大劑量應用的情況下,可誘導入睡,是當前臨床中最常用的催眠藥[6]。地西泮應用后,藥物作用速度較快,且快速再分布,持續時間短。地西泮可經肝臟代謝,依然有生物活性,故持續使用的情況下會蓄積[7]。咪達唑侖具有典型的苯二氮?類藥理活性,能夠產生抗焦慮、鎮靜、催眠及肌肉松弛的功效[8]。肌內注射或靜脈注射后,能夠快速起效且作用時間較短,毒性小,安全范圍大[9];長時間應用無蓄積問題,藥動學數據及代謝保持不變。丙泊酚則是烷基酚類的短效靜脈麻醉藥,可激活GABA受體—氯離子復合物,產生鎮靜、催眠的功效[10]。臨床應用的過程中,能夠增加氯離子傳導,大劑量使用的情況下,可使GABA受體脫敏感,進而對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控制效果,藥物見效速度較快,持續時間較短[11]。麻醉應用期間,可有效控制咽喉反射問題的發生,對順利插管奠定良好基礎,且應用期間患者的喉痙攣發生率較低[12]。對循環系統可產生抑制效果,在麻醉期間的應用,可能會對患者的外周血管阻力產生影響,但是心率無顯著變化。合理應用丙泊酚,能夠在發揮鎮靜作用的同時,控制患者的血壓水平,預防不良問題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顯示,丙泊酚組插管時間顯著短于地西泮組、咪達唑侖組(P<0.05);丙泊酚組插管后損傷、嗆咳反射發生率顯著低于地西泮組、咪達唑侖組(P<0.05);麻醉5 min后,丙泊酚組HR、BP、RR水平均顯著低于咪達唑侖組、地西泮組(P<0.05);麻醉5 min、10 min、20 min后,丙泊酚組Ramsay鎮靜評分顯著低于咪達唑侖組、地西泮組(P<0.05)。
綜上所述,與咪達唑侖、地西泮相比,丙泊酚在急診氣管插管搶救中的應用效果相對更佳,有利于維持患者生命體征的穩定性,在確保鎮靜效果的同時縮短插管時間,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參考文獻
[1] 趙聯齊.氣管插管BIS靶控丙泊酚靜脈麻醉用于小兒腹股溝疝腹腔鏡手術的效果[J].河南外科學雜志,2022,28(6):143-146.
[2] 齊麗君,牛宣耀,宋成鳳等.右美托咪定復合瑞芬太尼在困難氣道患者經鼻清醒鎮靜氣管插管中的應用[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21,41(1):44-46.
[3] 劉芳,夏明萬,李堅等.早期氣管插管聯合鎮痛鎮靜治療腦梗死合并嚴重延髓麻痹的臨床分析[J].國際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雜志,2022,49(4):13-18.
[4] 王蕓,蘇俊宏.不同劑量瑞馬唑侖全麻誘導對老年患者鎮靜深度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系統醫學,2022,7(5):52-55.
[5] 何文評.七氟醚吸入麻醉誘導聯合丙泊酚靜脈麻醉誘導對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患者Cor、NE水平的影響[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20,4(4):23-25.
[6] 林福森,姚永壯,盧貴明.腹腔鏡膽囊手術中采取靜吸復合麻醉與全憑靜脈麻醉對應激反應的控制作用[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21,27(19):96-97.
[7] 郭云瑞,楊建明,楊皓等.鎮靜、鎮痛慢誘導氣管插管對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動力學及心理影響[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1,42(9):127-133.
[8] 林婷婷.比較喉罩麻醉與氣管插管麻醉在低齡患兒手術后的肺部感染狀況[J].智慧健康,2021,7(20):98-100.
[9] 朱振華.BIS監測下不同劑量舒芬太尼靜脈麻醉誘導在老年高血壓氣管插管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21,25(8):1183-1184.
[10] 尚俊梅.計劃鎮靜與按需鎮靜對低肺功能肺癌術后氣管插管患者的效果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21,32(5):752-753.
[11] 王武,謝金標,林建新等.喉罩通氣非氣管插管麻醉對肺癌行胸腔鏡手術患者臨床療效的影響[J].癌癥進展,2021,19(2):160-163.
[12] 尚丹,張紫娟.右美托咪定復合小劑量咪唑安定與單純咪唑安定對慢誘導氣管插管時患者鎮靜程度的影響[J].醫學信息,2022,35(18):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