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杰



摘要:長笛是一種靠吹孔震動而發生的管樂器, 是現代管弦樂團、交響樂團和室內樂團中不可缺少的高音旋律樂器。《在內蒙古草原上》是我國作曲家戴宏威以蒙古族音樂元素為基礎,運用長笛的優美音色以及吹奏技巧而創作的一首長笛獨奏曲。本文嘗試從長笛吹奏方法以及蒙古族音樂特征的角度,分析長笛獨奏曲《在內蒙古草原上》中的蒙古族音樂元素在長笛音樂中的呈現。
關鍵詞:蒙古族音樂特色長笛獨奏曲 《在內蒙古草原上》 長笛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的融合
隨著中國人民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民族地區為了鞏固脫貧成果,減少有可能返貧的風險和預防可能會發生新的貧困的風險,不斷提出新的解決方案。民族地區的教育水平與其他地區相較總體偏低,勞動力大多缺乏知識儲備,人力成本低是特別普遍的現象。所以,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尤其重要。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取得良好發展的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對于精神生活的要求日益提高。
長笛作為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快速發展的樂器,許多優秀的中國作曲家、長笛演奏家為長笛譜寫出了非常多具有中國特色、中國少數民族風格的音樂,為中國長笛的發展與傳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在內蒙古草原上》是我國作曲家戴宏威以蒙古族音樂元素為基礎,運用長笛的優美音色以及吹奏技巧而創作的一首長笛獨奏曲。這首獨奏曲從音樂表現手法,旋律特征等方面都將長笛與蒙古族音樂緊密地結合起來,為長笛在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音樂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加速了當代各類音樂之間的融合。
一、長笛的演奏方法在《在內蒙古草原上》的運用
長笛是一種靠吹孔震動而發生的管樂器,是現代管弦樂團、交響樂團和室內樂團中不可缺少的高音旋律樂器。在樂器名稱的表達中,德語中的長笛(Querflote)則更為貼切,直譯為橫笛,與豎笛(Blockflote)相對應,直觀地表達出其演奏的方法。長笛在演奏時,演奏者雙手向右橫向持笛,一般練習時最好為站立,采用腹部和胸部混合的呼吸方法,嘴唇構成一定的、放松的口型,用腹部的支撐將肺部氣息集中“流”入吹口,使長笛震動而發音。在演奏長笛時,通過音色、樂句、節奏與吐音技巧等來判斷演奏者的專業水平,下面以《在內蒙古草原上》為例,融合長笛的演奏方法,對樂曲進行研究。
(一)音色
音色是樂器特有的聲音色彩,不僅與樂器的形制、材料、制作技藝等相關,也與演奏者的聲音處理技巧及作曲家所處的時代具有密切的聯系。①由于各個時期的音樂與樂器發展的差異,所以在演奏不同時期作品時,要求長笛演奏者演奏的音色也是有所不同的。大體音色可分為巴洛克時期音色、古典時期音色、浪漫主義時期音色以及現代派音色。由于巴洛克與古典時期長笛多為烏木質地,震動幅度較小,因此在巴洛克與古典時期,要求長笛演奏者演奏更加直接、樸實的音色。巴洛克時期更少的要求氣顫音(Vibrato),而古典時期則更注重音樂的方向性,繼承了巴洛克時期直接的音色,但卻更加干凈,通過氣顫音的速度變化體現樂曲的強弱張力。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工業革命使得金屬材料的長笛開始流行于歐洲。1847年,德國人波姆研制出了更符合歐洲音樂大小調音階,更簡易指法的,帶有機械傳動裝置的長笛。它在音準、音色、音量及音域等方面相較烏木長笛而言都大大提高,這樣的金屬長笛極大地豐富了長笛的各種演奏技能。自此,演奏者們開始使用金屬材料的長笛演奏浪漫主義時期和現代派的樂曲。現代派音色要求張力更大,多用冷氣,快速的氣顫音,有些樂曲甚至可以放棄長笛本身特有的華麗音色,而更突出氣聲,具有特殊性。最接近蒙古族寬闊、明亮、清澈音樂風格的長笛音色,是浪漫主義時期的音色。西方浪漫主義時期音色的特點是強烈、自由、奔放的。浪漫主義時期作品表現豐富,如同水彩畫和油畫一樣,五彩斑斕。這個時期的音樂作品相當華麗,需要長笛演奏者演奏出基本沒有氣音,柔美清澈的音色特點。演奏中氣流和緩,聲音明亮。中、高音區明亮如同雨后烏云縫中灑下的一縷陽光;低音區婉約柔和像母親的叮嚀,娓娓道來。因此,我們可以在演奏蒙古族音樂時使用西方浪漫主義音樂派作品的音色表現方法,這與蒙古族音樂所表達的遼闊、平和的特點較為相似。
長笛演奏在不同的音樂風格中,由于音色的不同要求,氣顫音(Vibrato)的速度、強弱等也會發生變化。為了表現出內蒙古草原的遼闊與寬廣,譜例l中,第一個B音的音色要求柔和、優美并加以氣顫音。在吹奏第一個音時,演奏者需要將氣先吸到腹部,并用腹部支撐好之后,將氣緩緩流入笛口。如果給氣與支撐同時進行,音色將會不統一,也會使B音出現“大肚子”音(即音量不統一);在吹響B音之后,不用著急氣顫音,可在聽到優美音色之后,緩慢顫音。不可急速顫音,否則將會打破整個曲子的意境,與蒙古族音樂風格相違背。
在蒙古族音樂中,大部分都為寬廣地、遼闊地音樂。所以吹奏時,雖然譜例2中,44小節的強弱記號為兩個強(ff),演奏者還應充分打開口腔、鼻腔、胸腔,讓其共鳴,并用腹部支撐將熱氣“流”入長笛之中。氣顫音依然是緩慢的,音色要像遠處天邊傳來的號角一樣,舒適、明亮。氣顫音的時間可以是一進來就顫也可以是吹到好音色之后顫,此處可以隨機,根據演奏者演奏到此處的心境來判斷。切記嘴巴放松,不可使用冷氣,音色不可為嘶喊,也不可有過多的氣音,若如此演奏,音樂風格過于美式與現代,音樂風格讓人感覺距離太近與躁動,使展現的畫面與草原上的寬闊景象無關。
(二)樂句
樂句是構成一首樂曲的一個具有特性的基本結構單位。一個樂句,能夠表達出一定的意思,而半個樂句,就并不能表達清楚。因此,在演奏樂曲時,如果樂句的演奏沒有準確,或者將樂句分開,就會使聽眾無法理解演奏者表達的意思。任何樂曲都是由實際存在著的樂句構成的。
如何完整地演奏樂句,是學習音樂最重要地部分,首先我們要知道如何劃分樂句。蒙古族生活在草原上,地域遼闊,為了讓作品聽起來能引人進入廣闊無垠的大草原,所以蒙古族音樂的樂句一般較長。
如譜例3,演奏者在剛開始演奏時,很容易將樂句分為一小節一句,這樣演奏出來的音樂節奏感過于強,且沒有方向性,容易給人原地踏步的感覺,使音樂失去了美感。若在這首曲目中如此演奏,就失去了蒙古族音樂寬廣、富有張力的特點。那么如何才能演奏出準確的、長的、有方向的樂句呢?首先,氣息要穩定,腹部要支撐,在吹奏時不斷的給氣。注意要給熱氣。其次,短音符要更加充分,氣走在手指的前面,在換指時不能有帶指和氣息不穩的現象發生。尤其是小節結尾的音和下一小節第一個音,如譜例3中25小節最后一個E與26小節第一個#F,不可出現兩個音音量不同的現象。最后,如譜例4中,所有的節奏都應該吹滿,在吐音之前,氣息要穩定,舌頭將氣打斷而不是吐音時給氣,這樣的演奏能使樂句更長更有方向性,從而表現出內蒙古草原廣袤無垠的景象。
(三)節奏與吐音技巧
王培在《長笛演奏之節奏型研究》中寫道:“節奏是把一段無序的節拍流組合成不同的模式,對長短不同經常重復的不同部分的整合,音樂旋律進行中音階、音符或者音節的長短和強弱等。音樂中的節奏就像是音樂的靈魂一樣,是音樂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②《在內蒙古草原上》這首長笛曲的節奏型,是基于蒙古族舞蹈和勞動活動等產生的節奏型,這些節奏型也和蒙古族人實際的生活場景相似。
如譜例5中,作曲家運用了撥音、前倚音、二分音符加連線、十六分音符以及五連音等節奏,通過長笛演奏靈巧的特性,用長音表現草原的廣闊,用短小的音,如撥音倚音十六分音符及五連音來表現內蒙古草原上牧民內心豐富的情感。勾勒出內蒙古草原清晨美好、祥和、幸福的景象。
譜例6中速度變化為快板,通過八分音符跳音、十六分音符連音,展現出內蒙古草原上人們勞動生活的景象。跳音在吹奏時要注意,時值一般為八分音符的一半,腹部支撐后,舌頭輕輕舔在上顎,發“de”的音。這樣的吐音相較于“tu”的吐音來說會更加有彈性,更加表達出草原上歡快的生活氛圍。
由于中國民族音樂中的節奏型往往和實際的生活場景相關,它們展現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場景,而對于蒙古族人來說,最重要的節日莫過于那達慕大會了。“那達慕”是蒙語的譯音,意為“娛樂、游戲”,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譜例7中,作曲家運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及吐音,展現出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騎馬嬉戲的幸福場景。所以,演奏者在演奏時,舌頭要清晰且輕巧,在腹部支撐的基礎上,多給氣,用舌頭打斷氣息,最好可以吐出“di gi di gi",與“tuku tu ku”對比而言,前者可以更加輕巧,更能展現出蒙古族人騎馬技術的高超,以及豐收過后的喜悅之情。在吹奏吐音時,一定要注意樂句以及音樂的方向型,不可因為吐音而使音樂停滯不前,缺乏了靈巧性,使音樂缺乏美感,失去了蒙古族音樂的特征。
二、蒙古旅音樂元素在長笛音樂中的呈現
(一)音階與旋律
蒙古族音樂基本上是以不帶半音的五聲音階構成,其五聲音階中每個音都可以作為調式主音。以徵音和羽音作主音的調式更為常見。《在內蒙古草原上》這首長笛獨奏曲中,作曲家進行了4次轉調,但所有調式的主音都為羽音,這與蒙古族音樂的特征完全符合且毫無違和感,在長笛音樂中鮮明地呈現出了蒙古族音樂元素。
蒙古族音樂的曲調起伏較大,常用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域也較寬,一首歌曲常常包含十四、五度,給人以遼闊、奔放的感覺,表現了蒙古人民豪放的性格特征。③《在內蒙古草原上》這首長笛獨奏曲中,大量運用了大跳,利用長笛音域較寬的特性,將長笛與蒙古族音樂元素緊密地結合起來,通過長笛這個西方樂器,來表達出內蒙古地區廣袤地自然景觀、蒙古族人民樸實豪放地性格特點。見譜例8。
蒙古族音樂的旋律特點是定調較高,更能體現出音調的明亮且富有變化。音樂中常在悠緩的長音前加入一些裝飾音或在長音時加入裝飾性的顫音,來表達蒙古族人活潑的情緒或委婉的風格。蒙古族民間音樂就是蒙古族淳樸直率且生活多姿多彩的真實反映,旋律優美、特色鮮明,富于民間氣息,無比豐富的民間音樂元素成為藝術呈現的重要資源。本曲在開篇,大量運用長音、裝飾音等極具蒙古族音樂元素特征的手法,更好地將蒙古族音樂元素用技巧性樂器長笛呈現出來。見譜例9。
(二)音樂風格
內蒙古地區地域遼闊,由于地域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異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的音樂風格。因此,蒙古族音樂既有風格上的相同,又有不同地區風格色彩的多樣性。
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內蒙古地區大致形成了五個極具色彩風格的地區:呼倫貝爾地區、科爾沁地區、錫林郭勒地區、鄂爾多斯地區和阿拉善地區。
簡明來說,呼倫貝爾地區的音樂多以華彩、裝飾音為主;科爾沁地區的音樂旋律較為流暢、平和:錫林郭勒地區的音樂風格更加蒼涼和古樸:鄂爾多斯地區的音樂旋律更加活潑、樂曲大跳頗多:而阿拉善地區的音樂則更加沉著、深沉。各個地區的風格之間亦相互交錯。長笛獨奏曲《在內蒙古草原上》,是借鑒了內蒙古五個地域性風格色彩區的特色,將裝飾音、平穩流暢的旋律、活潑跳動的節奏特征等結合了起來,以西方寫作手法作為媒介,將蒙古族音樂元素通過長笛表現出來,多種文化相互碰撞,促進了蒙古族音樂、長笛音樂的發展,為提高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素質教育,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音樂風格的不同,用長笛演奏蒙古族音樂,在技術與音樂表現方面都與西洋長笛音樂有所不同卻又有所相通。演奏者應該在研究透徹長笛音樂的各種技巧、音色、樂句等之后,通過對于蒙古族音樂元素的了解,演奏出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長笛樂曲。在普及學習西洋樂器的今天,為學習者提供音樂方向是很有必要的。通過用西洋樂器演奏民族音樂或民族音樂元素在西洋音樂中呈現的方式,讓大眾了解到學習西洋樂的目的,取其精華,為民族音樂發展做貢獻,為鑄牢民族共同體意識做貢獻。
注釋:
①孫藝禎.管弦樂團中長笛演奏的音色變化及節奏處理[J].黃河之聲,2021(13):92-94
②王培.長笛演奏之節奏型研究[J].藝術評鑒,2021( 14):86-88.
③蒙古族音樂東方時空,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