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志龍 張玉新



摘要:水彩畫藝術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藝術類型,作為西方舶來畫種,水彩畫藝術在我國已經歷經了百年發展歷史,也發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水彩畫藝術風格及意象。作為外來畫種的水彩畫經歷了萌芽階段,快速成長階段以及繁榮階段,而在不同階段,受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以及傳統文化環境的浸潤,水彩畫藝術風格也呈現出相應的變化,如中西風格融合的初期、寫實風格流行的中期以及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出現的唯美與裝飾風格,而新繪畫思維、材料、技法等引入則推動了水彩畫創作意象的演變。本文圍繞水彩畫藝術在中國化進程中意象及風格的演變展開了探究。
關鍵詞:水彩畫藝術中國化進程意象風格
水彩畫最初由西方引進,但是在我國深厚的文化傳統與多彩的文化土壤中,孕育出了獨具本土特色的水彩畫藝術,由于是外來畫種,水彩畫藝術在中國畫進程中呈現出中西方結合的特點。為探究水彩畫藝術獨特的審美風格以及意象內涵,有必要結合其在本土化發展歷程中的演變過程,思考中國水彩畫藝術的多元風格與意象表達,推動水彩畫藝術的中國化進程,使其能夠在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流行文化融合的文化語境下散發迷人魅力,獲得持續的繁榮發展。
一,水彩畫創作中的風格及其發展演變
(一)水彩畫中國化發展歷程
從水彩畫藝術傳入中國后的整個發展歷程來看,主要歷經了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萌芽時期。水彩畫最初在清朝末年由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經歷鴉片戰爭以后,外來文化在國內滲透趨勢愈發明顯,西洋美術傳播機構的興起培養了一批早期的水彩畫家,但這一時期的水彩畫創作帶有明顯的商業性色彩。
成長發展時期。隨著中國現代美育的興起,水彩課在各大高校紛紛開設,也派遣眾多留學生到西方學習水彩畫,水彩畫藝術創作快速成長起來。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美術院校發展越來越快,水彩畫藝術創作也逐漸呈現出繁榮發展的趨勢,涌現出了很多有名的水彩畫家。
繁榮時期。改革開放至今,水彩畫藝術創作進入到了繁榮時期,在表現內容方面呈現出了時代特點。經濟全球化使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越來越密切,畫家的創作氛圍更加自由寬松,很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畫家創作出了多姿多彩的水彩畫作品。
(二)水彩畫中國現代化歷程中的風格演變
1.初期中西融合風格
由于水彩畫是舶來畫種,要在國內站穩根基、發揚光大必然需要一個長時間的過程。在引入之初,水彩畫作品呈現比較明顯的西式與中式結合的風格,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下,我國畫家筆下的水彩畫作品初期呈現出明顯的中西方融合風格,這是前期水彩畫藝術創作中國現代化歷程的必然路徑。而初期“中西融合”的水彩畫作品,主要又是以兩類風格呈現的,一種是西法中景式水彩畫,水彩畫繪畫運用西方技法,而描繪的內容則是中式風景,經典作品如《桂林即景》;另外一種是中國畫式水彩畫,中國畫家在水彩畫創作中,大量運用中國畫技法以及水墨技巧等,經典作品如《明信片上的風景》。這是由于中國畫家深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同時在西方水彩畫藝術引入以后,又受到西方美術思想的沖擊,在兩種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便出現了“中西合璧”式的水彩畫作品。
2.寫實風格
在水彩畫藝術中國畫發展的成長階段,這一時期,由于受蘇聯水彩畫作家現實主義風格的影響,我國水彩畫創作呈現出寫實風格。西方古典繪畫強調深入生活,因此重視對畫家基本功的訓練,畫家習慣于自然面貌的還原和客觀對象的再現,而中國畫家也受此影響,在水彩畫創作當中以水彩畫特有的藝術語言來展現秀美景象,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寫實主義的風格所描繪出的自然景觀,對各種景物的細節進行細致刻畫,因而常常能夠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感受。當然,之所以水彩畫創作會流行寫實風格,除了受西方影響以外,與當時的社會時代背景以及群眾的欣賞水平是相適應的,盡管畫家在創作中所采用的技法不同,畫作的題材各異,但毋庸置疑,寫實風格的繪畫作品在當時占據了極大的比重,畫家通過客觀真實反映對象來創造相應的意境并表達思想情感。
3.寫意與抽象風格
在我國傳統繪畫中,“寫意”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形式,可以說是中國畫精髓的存在,正所謂“意寓于象、象表達意”。我國水彩畫創作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頗深,除了遵循西方傳統美學中講究的和諧穩定以外,也尤為強調我國傳統文學的意境、氣韻等。早一輩畫家例如林風眠、王悅之、李鐵夫、司徒喬、王維新等人,畫面采用西洋畫色彩色調、中國畫技法中的枯筆皴擦等筆法表現,松動且有力的表現畫面內容。畫家深入觀察客觀自然景物,通過畫作來抒發自身的情感,表達內心深處的感受,很多作品常常是即興完成的,觸景而發,帶有濃厚的抒情意味。在水彩創作中寫意與抽象的風格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畫家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往往以寫意和抽象的方式寄托著自身的理想情懷,謀求畫面的視覺表現力與沖擊力。
4.唯美與裝飾風格
在現代社會以及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水彩畫創作呈現出唯美及裝飾的風格,這種風格的出現,帶有非常強烈的市場化色彩,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審美觀念。在唯美與裝飾風格的水彩畫創作中,畫家常常以特殊技法與獨特肌理效果來對畫面進行美化,常追求畫面色彩以及形態等的夸張表現,畫面色彩也非常絢麗,同時也富有個性化。時代變化的同時,大眾審美觀念以及審美口味也呈現著新的變化,水彩畫創作風格只有不斷因時而變,才能夠滿足市場需要。
二、水彩畫創作中的意象及其發展演變
(一)水彩畫創作中的意象實現
意象是指寄托主觀情思的一種客觀物象,是主觀心靈同客觀形象相融合而成的既富有意蘊同時又具有情調的事物,它常常以一種感性主觀的方式來表現,可以看作是創作者精神與心理活動在作品中的表達。當代諸多水彩畫家繼承與發展先輩的道路,不斷發展水彩畫意象性的表現,這些畫家在水彩畫創作中,創作主體以客觀物象為創作對象,經創作主體獨特的內心情感活動而創作出來的藝術物象便是水彩畫作品。簡單而言,意象就是創作者生命以及情思的一種客觀物化表現,它深深植根于創作者內心對于客觀世界與現實生活的深刻體悟,要在水彩畫創作中實現意象,要求畫家能夠“神會于物”。當然,在水彩畫藝術創作中,“意象”的傳達并不是對作者內心世界的簡單表現,也不是對客觀物象的一種簡單再現,而是二者的有機交融,需要畫家進行提煉與升華。在中國水彩畫藝術創作中,意象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實現:
1.以“空白”傳遞意象
在中國畫構圖中,“留白”帶有明顯的中華傳統特點,是建立于畫家藝術想象之上的一種藝術創造方法.中國畫創作不同于西方構圖,“空白”實際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的獨特藝術觀,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底蘊,體現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繪畫作品中的留白,并不是隨意留出的空白,而是經過了畫家的精心安排設計,“筆墨不到之處”與“筆墨所到之處”都是作品畫面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趙云龍《無風的夏日》系列水彩畫作品注重將濃麗的彩色融于水墨,繪畫作品中更多的考慮留白所產生的空間感,而“空白”正是“實像”部分的有益補充,是畫面延伸的“像外之象”,帶有含蓄蘊藉的意味,能夠引發人思考,帶給人感觸。在水彩畫創作中,畫家要重視以留白來增強畫面的美感,“空白”所產生的“虛空間”能夠基于人們的思維意念延伸出無限的想象,同時,它也是一種意象的空間,能夠增加作品的意象美。
2.以筆墨創造意象
在繪畫藝術中,筆墨并不僅僅是淺層次概念,它有著豐富的內涵,是創作者內心世界的一種表達,實際上,已經超越了筆墨之像而延伸出某些帶有精神性的事物。在水彩畫藝術創作中,畫家通過繪畫物質材料而形成一種視覺化的造型,依托的便是筆墨這種載體。在我國文化藝術傳統中,創作者往往并不滿足于實現客觀物象的“形似”,而更看重“神似”。外在的客觀物象只是創作者表情達意的一種媒介和象征,而筆墨在書寫繪畫天地萬物時,具有了一種“靈氣”,由此能夠展示出創作者主觀內在的精神狀態以及無比豐富的想象力。畫家在水彩畫創作中運用筆墨,凝結著畫家的情感和內心世界,筆法千變萬化,帶給人韻味無窮的感受。
3.以“氣韻”呈現意象
傳統繪畫創作重視對于精神的追求,關注以氣韻寫形、以神寫形,“氣韻”的傳達在古今藝術作品中都尤為重要,被認為是創作者對于自然宇宙以及人生的內心感受及追求。在水彩畫創作中,色因水的流動而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姿態,水色相互滲透、融合,虛實相生之間呈現出一種氣韻貫通之美,達到出神入化、引人入勝般的藝術境界,要體會作品“意象”之美,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氣韻生動”。
(二)水彩畫創作中意象表現空間的拓展
在水彩畫創作中,意象的實現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因新的繪畫材料、新技法的出現以及新的設計元素的注入而實現拓展,進而具有更加豐富深刻的內涵和更富于變化的外在表現。
1.新材料、新技法的引入拓展作品意象表現空間
當代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新的材料的介入,各種各樣的新材料的出現及使用,甚至從根本上實現了傳統藝術表達模式的變革,社會經濟發展進步,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繪畫材料,創作者可供選擇的材料不斷增多。材料在藝術創作中既具有本身的材質性意義,同時又蘊含著一定的精神內涵。不同材料的不同材質賦予不同的物性,增強了畫面的復合表敘空間及層次,顯著提升了水彩畫的表現力,使畫面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繪畫的平面性得以改變,離不開材料融入后色彩以及形象的疊加以及組合,畫面層次更多,不但能夠實現縱深與多維感,同時還帶有豐富的色彩層次以及形態,還具有一定的時空意味。同時,新材料以及水彩的融合,也使得作品產生了符號、肌理等帶有不確定性及偶然性的特征,賦予了作品的“模糊”屬性,其視覺形態更加多樣,例如讓觀眾產生幻覺或錯覺,其中融入觀眾自身的審美意愿與生活經驗,對作品就能夠產生不同的理解與豐富的想象。可見,新材料在水彩畫創作中的應用,對豐富作品的精神內蘊、拓展作品的意象表達空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水彩畫創作中,畫家基于創作題材的表現需要,靈活的選擇能夠增強作品表現力的新材料,并使其同水彩有機融合,結合畫家的繪畫技法,形成富有個性的繪畫藝術語言,增強作品的獨特性和藝術性,大大拓展了作品的意象表達空間。
2.新的視覺形態拓展作品意象空間
在這個以圖像為主體的視覺文化時代,社會生產及生活領域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見到圖像視覺文化的身影,對現代社會以及文化藝術創作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水彩藝術是一種視覺藝術門類,在現在社會文化語境中,水彩創作的觀念不斷更新、而新的繪畫材料以及繪畫技法也不斷運用與創作中,通過不斷的吸收與融合,使作品呈現出全新的視覺形態。水彩畫作品呈現出新的視覺形態的同時,建構于意象審美之上的作品意象空間也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水彩畫創作中富有各種視覺元素,經由畫家主觀個性的組織呈現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視覺沖擊力,能夠引發觀眾的思考和聯想。
3.設計元素的注入拓展作品意象表現空間
當前社會快速發展,呈現出文化交融的態勢,在這種趨勢下,各種文化藝術之間的交流愈發密切,而原本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推動藝術創作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和格局,水彩畫創作亦是如此。富有創新精神的畫家善于借鑒設計藝術的特點來進一步豐富水彩作品的表現力。水彩繪畫創作中的設計元素注入不斷增添了作品的設計意味,同時也使得作品被賦予了更加深刻的內蘊,藝術感染力大大增強。當代一些水彩畫家巧妙吸收設計原理,例如:周剛以礦工為題材所創作的水彩畫作品,充分的考慮設計符號的融入,并以此來設計處理畫面,在平面化的虛擬空間中,使畫面物象以團塊形態呈現,從而使整個畫面呈現出新的視覺形態,能夠使欣賞者在畫家所構建的藝術空間中去深刻體悟作品所表現的精神境界。
在時代快速發展以及文化深入交融的背景下,水彩畫創作觀念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當前的意向水彩畫創作中出現了程式化傾向,從而導致畫作缺乏真情實感,形式也比較單一,作品缺乏“靈氣”“生氣”,對于技巧的簡單挪用自然不利于豐富多樣的水彩意象表現。意象水彩對于“意象”的追求是建立在畫家自身對自然的認識與感悟基礎之上的,水彩創作不是對西方創作經驗與中國傳統繪畫的淺層次模仿,而需要畫家從更深的層次去思考與探索。在當下經濟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社會環境中,水彩畫作家除了要汲取其它藝術門類的營養成分以外,還應該不斷提升自身專業修養,以真誠的、孜孜以求的態度對待水彩畫藝術,這樣才能夠推動我國意象水彩藝術的不斷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幾代水彩畫家的不懈努力下,我國水彩畫藝術創作已經進入到了繁榮發展的階段,但同時也呈現出一些程式化、單一化的傾向。水彩畫的風格與意象演變現今更需要建立于本土文化意識之上,既要吸收西方水彩藝術的長處,繼承傳統繪畫藝術的精髓,同時又應該在當代社會文化語境中,積極轉變觀念,創新材料技法,堅持因時而變,在遵循藝術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使水彩畫藝術創作能夠融合中西藝術精華,展開更加多元的創作實踐探索,使中國水彩藝術擁有更加廣闊深遠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牛美玉.悲壯與意象——透納水彩風景畫藝術風格研究[D].河南:河南師范大學,2016
[2]劉湘東.意象水彩畫探略[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4):91-94
[3]孔令東.水彩畫創作中意象的營造——談我的創作體會[D].內蒙古: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4]范榕軒.意象之美一論中國水彩風景畫的風格取向[D].湖南:湖南師范犬學,2018.
[5]王潔.水彩畫語境的詩化之美——從技法探索的角度談實踐與創作[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8( 12):105-108.
[6]高彬.中國水彩的意象精神與形式的表達[D]重慶:四川美術學院,2004
[7]李茂盛.論現代水彩畫創作中抽象形態與審美情趣[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