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杰,賈志樂,李志湖·江鈴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在沖壓分離工藝上經常需要借助輔助機構以達到穩定性、提升效率或縮短產品工序的目的,而自動化氣動機構是最常用的一種輔助方式,主要用于沖頭的切換,可在同一套模具設置兩個甚至多個氣動切換機構,以實現一組模具生產多種款型的產品。
自動化氣源分下模氣源和上模氣源兩種方式。下模氣源可利用壓機底座預留的氣源接口進行使用,且在非生產時間就可以將工裝安裝就位。傳統的上模是沒有預留氣源接入口,只能在生產時間將氣源接入,對生產效率存在影響,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人們對自動化的需求,上模氣源也在朝著自動化的方面改善。
目前行業應用自動化上模氣源都是在滑塊上開孔,模具在加工的時候按照設備預留位置和要求進行加工,這種結構雖然解決了上模氣源在生產時間接入的問題,但是有三個弊端:一是只能是新設備、新模具開發時設計好后期才能夠使用,舊設備、舊模具無法改造;二是模具加工量大,制造成本增加;三是只有氣源信號沒有電信號,無法監控狀態的正確與否,安全性較差。針對以上三個弊端,需要重新設計一種切換技術來滿足自動化需求。
模具的款型切換中是將氣源作為動力輸出裝置,通過人工介入來完成切換調整。由于模具的設計理念、尺寸形狀及安全原因,造成傳統的機械結構設計無法滿足自動化切換的需求。
主要面臨以下難點:⑴如何使動力源的設置安全可靠并具有高度的柔性化,即動力源設置位置安全可靠,同時滿足幾十組大小不同模具的切換成為機械設計難點問題。⑵自動化設備運行過程中的安全信號實時檢測,如何在模具和壓機兩個獨立部件中建立信號連接及傳輸,成為自動化控制的難點問題。⑶不同款型的切換意味著產品配方的差異,如何在不整線切換配方的情況下實現產品配方修改,成為實際操作的另一大難題。
運用設備夾緊器位置,在上模夾緊器處設計自走式動力源來驅動模具款型切換,當切換時壓機側氣源裝置通過自身移動與模具側貼合,實現氣源傳輸,替代了原先人工進入設備插拔氣管的傳輸方式,并能實現柔性化滿足不同尺寸模具需求。整體安裝示意圖如圖1 所示。

圖1 整體安裝示意圖
該裝置自身主要結構有7 塊:⑴安裝支架;⑵防護外殼及安裝面板;⑶氣管電纜拖鏈;⑷電氣接線盒;⑸限位擋塊;⑹氣管、線纜;⑺接口(氣源、電源及電信號),如圖2 所示。

圖2 整體結構設計圖
電氣原理主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通過控制電磁閥來控制上模氣源拖鏈裝置(圖2 中位置3)前進后退的動作。第二部分是裝置接口(圖2 中位置7)的位置檢測,判斷是否到位,詳見圖3 位置2。第三部分是裝置接口(圖2 中位置7)接收模具上氣缸位置檢測的信號,進行自診斷,防止氣缸位置不正確而導致的生產風險,在該部位A7 線首次使用B-PLUS無線感應接頭技術,通過壓機側供電,經感應接頭后為模具側快換機構檢測開關提供12V以下控制電流。從而保證了在生產過程中,設備對于模具狀態的有效監控,詳見圖3 位置3。

圖3 設備端接口
沖壓生產的配方參數具有唯一性,即一組模具對應唯一生產配方,如何在同一配方內快速實現參數切換,成為問題核心。我們對壓機進行區域劃分,標準化氣源端口,并采用二進制算法來實現參數選擇唯一性,并與設備端進行聯鎖,實現一鍵快速切換,如圖4 所示。

圖4 上模傳感器檢測界面
通過自走式氣動裝置開發運用,實現氣源自動傳輸,替代了原先人工插拔氣管的傳輸方式,縮短了自動化生產線模具款型切換的時間。在機械機構滿足使用要求的情況下,加入了B-PLUS 無線感應電流技術,通過壓機側供電,通過感應電流識別氣動切換機構氣缸磁環的位置,保證切換氣缸工作到位、模具款型切換不出問題。同時該項技術可以實現對舊設備舊模具進行改造,并可以使整個工廠和模具的上模氣源標準化,適用范圍廣,適用于所有汽車沖壓設備和沖壓模具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