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予林 邵水豐 趙臣銀
乳頭狀甲狀腺癌(PTC)是甲狀腺上皮源性惡性腫瘤,出現局部侵襲或遠處轉移發生率較低[1]。臨床針對PTC患者主要采用外科手術治療,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因切口小、并發癥少等特點,廣泛用于治療甲狀腺疾病。本文觀察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治療PTC的效果,以期為外科手術治療提供參考。
1.1 對象與分組 收集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PTC患者84例資料。納入標準:患者均經病理檢查證實為PTC,無頸部放射線接觸史。排除標準:甲狀腺腫瘤直徑≥4 cm;術前明確淋巴結轉移;既往存在頸部手術史;有手術禁忌;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本方案遵循《赫爾辛基宣言》原則,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按手術方法不同,分為微創組43例與開放組41例。
1.2 手術方法 微創組:行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選胸骨正中乳頭水平做橫行切口15 mm,分離至深筋膜的淺層,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按1 ∶ 500配制“膨脹液”,建立皮下隧道,置入10 mm的30 ℃腔鏡和10 mm的套管,于左右乳暈上緣各做一個長5 mm切口,置入套管,放入無損傷抓鉗和超聲刀進行分離。以超聲刀和電鉤完整切除腫物,常規做術中冰凍病理,行甲狀腺全切除術或甲狀腺腺葉切除術、峽部切除、中央區淋巴結清掃。開放組:行開放手術,距患者胸骨上窩2~3 cm沿皮紋做弧形切口6~7 cm,皮膚、皮下組織及頸闊肌做切口,游離皮瓣下至胸骨上窩,上至甲狀軟骨,兩側至胸鎖乳突肌外側緣。頸白線做切口,鈍性分離舌骨下肌群,暴露腺體,切除范圍按病灶選擇全葉切除、中央區淋巴結清掃或單側腺體、峽部切除、中央區淋巴結清掃,原位保留甲狀旁腺,注意保護喉返神經。術畢術區放置引流管,檢查無出血后逐層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 兩組臨床指標、術后并發癥、術后6個月美容效果。采用美容效果評分評價患者對術后切口瘢痕美觀滿意度,評分0~1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滿意度越好。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微創組:男12例,女31例;年齡23~69歲,平均(43.5±7.7)歲;BMI 17~27 kg/m2,平均(22.1±2.1)kg/m2;腫瘤直徑(0.8±0.5)cm。開放組:男13例,女28例;年齡21~68歲,平均(44.3±6.6)歲;BMI 18~26 kg/m2,平均(22.3±1.8)kg/m2;腫瘤直徑(0.8±0.4)cm。
2.2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表1) 微創組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優于開放組,但手術時間長于開放組。兩組術后引流量接近。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
組 別例數術中出血量(mL)術后住院時間(d)微創組43 9.4±2.5158.3±21.4 72.3±10.53.3±1.3開放組4116.9±5.0123.2±27.469.9±9.84.5±1.3手術時間(min)術后引流量(mL)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微創組術后發生并發癥4例(9.3%),其中聲音嘶啞2例,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頸肩部感覺異常各1例。開放組術后發生并發癥11例(26.8%),其中聲音嘶啞4例,暫時性喉返神經損傷、頸肩部感覺異常各3例,切口感染1例。
2.4 兩組術后美容效果比較(表2) 微創組美容效果評分高于開放組,瘢痕長度短于開放組。
表2 兩組術后美容效果比較 ()

表2 兩組術后美容效果比較 ()
組 別例數美容效果評分瘢痕長度(cm)微創組435.3±1.51.5±0.8開放組413.2±0.96.1±0.8
PTC主要表現為頸部腫塊,隨著吞咽動作發生移動,發病機制可能與遺傳、放射線及碘缺乏等因素有關[2]。外科手術是治療PTC的首選,腔鏡甲狀腺切除術因患者頸部無術后瘢痕而受歡迎。近年來,隨著腔鏡借助于攝像系統放大作用獲取清晰手術圖像,能夠容易辨識甲狀旁腺[3]。游離、結扎和切斷滋養血管仍由電鉤或超聲刀完成,超聲刀是用于腔鏡甲狀腺手術中最多的分離止血器械,且通過高頻率機械震蕩使組織內的水分子汽化,達到凝血和切割的目的[4]。腔鏡下胸乳入路是甲狀腺手術入路的有效補充,可將原本裸露在頸部手術切口移至身體隱蔽部位,尤其對美容有強烈需求者是理想的手術入路選擇[5]。此外,腔鏡手術通過二氧化碳建立氣道環境,使皮膚與皮下組織致密貼合,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開放手術造成的術后頸部不適感。但腔鏡手術仍有不足,需分離皮下組織,建立腔鏡通道,易形成皮下瘀斑及皮下積液;由于用二氧化碳維持手術環境,可能會產生縱隔氣腫或皮下氣腫。
本文結果顯示,微創組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及美容效果均優于開放組,但手術時間長于開放組。綜上,胸乳入路腔鏡甲狀腺切除術治療PTC,有助于減少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并發癥,縮短術后住院時間,且美容效果好,不足之處是手術時間略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