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君
分娩方式不同對初產婦身體功能的影響存在一定差異[1]。不同分娩方式對盆底功能會產生不同影響,若產婦在分娩時致使盆底支持結構損傷,可引發盆底功能障礙,影響產婦的健康及生活質量[2]。不同分娩方式產婦母乳分泌時間及分泌量存在一定差異,進而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同影響[3]。及時了解及評估產婦盆底肌力狀態及母乳分泌情況,對產婦后期機體的恢復及新生兒生長發育會有積極的指導意義。本文探討自然分娩及剖宮產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力及產后母乳分泌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1年4—8月收治的初產婦130人。納入標準:單胎;孕足月;符合陰道分娩或剖宮產手術指征;乳頭狀態良好。排除標準:自然分娩中使用產鉗助產;既往存在盆底功能障礙;長期便秘史;惡性腫瘤;裝心臟起搏器;伴有多種慢性基礎疾病。本方案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產婦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根據分娩方式不同分為自然分娩組與剖宮產組,各65人。
1.2 觀察指標 產后6周康復檢查時的盆底肌力,母乳分泌情況。
1.2.1 產后盆底肌力 采用MLB B2生物刺激反饋儀(南京麥瀾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評估產婦盆底Ⅰ類和Ⅱ類肌纖維肌力,分數越高說明盆底肌力越好。
1.2.2 母乳分泌情況 記錄產婦泌乳啟動時間及產后72小時內母乳分泌量。母乳分泌量多:產婦雙乳飽滿,24小時內母乳喂養超過8次,分泌量可滿足新生兒需求;量中:雙乳基本飽滿,需增加喂養次數,24小時內母乳喂養超過12次,分泌量基本可滿足新生兒需求;量少:雙乳松弛,對乳房進行擠壓,僅有少量乳汁流出,分泌量無法滿足新生兒需求,需添加奶粉輔助喂養。量多與量中合計為泌乳合格。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自然分娩組:年齡21~35歲,平均(28.4±4.3)歲;BMI 22~27 kg/m2,平均(25.5±2.2)kg/m2。剖宮產組:年齡21~39歲,平均(28.7±4.3)歲;BMI 23~28 kg/m2,平均(25.6±2.4)kg/m2。
2.2 兩組母乳分泌情況 泌乳啟動時間:自然分娩組(29.7±4.0)小時,剖宮產組(47.5±5.4)小時。泌乳量合格率90.8%(59/65)高于剖宮產組的76.9%(50/65),詳見表1。
2.3 兩組產后盆底肌力比較(表2) 剖宮產組產后Ⅰ類肌力、Ⅱ類肌纖維肌力得分明顯優于自然分娩組。

表2 兩組產后Ⅰ類與Ⅱ類肌纖維肌力的比較 [人(%)]
任何分娩方式都會對產婦帶來不同程度的盆底肌損傷[4]。妊娠期孕婦因胎兒不斷地生長發育,致使盆底組織長期受到壓迫,還可造成軟組織出現不同程度損傷,引起妊娠期間女性機體激素水平紊亂,影響盆底組織膠原代謝,從而削弱盆底組織的支撐結構,存在盆腔器官脫垂的現象[5]。及早評估初產婦的盆底功能情況,對其后期盆底功能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盆底Ⅰ類肌、Ⅱ類肌纖維肌肌力分別作為檢測盆底深層及淺層肌肉收縮能力的重要指標,可較好地反映盆底功能狀態。本文結果顯示,產后6周剖宮產組產后Ⅰ類及Ⅱ類肌纖維肌力情況優于自然分娩組,說明剖宮產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力影響相對較小,提示應盡早對自然分娩初產婦的產后盆底肌力進行監測及干預。自然分娩時會致使盆底組織結構被撕裂,而剖宮產早期對盆底肌肉組織及結構影響輕微,有助于早期盆底狀態恢復,隨著時間推移盆底肌力狀態也會明顯好轉。產后判斷產婦盆底功能障礙情況時,予以有效的干預手段對提高產婦產后身體健康及生活質量具有積極意義。
自胎兒娩出后,產婦孕、雌激素水平快速減少,不再對丘腦下部及垂體產生抑制作用,增加了泌乳素分泌量,降低泌乳素抑制激素分泌量,促使乳汁的合成及分泌。影響母體泌乳啟動時間及泌乳量因素眾多,分娩后產婦不僅要承受身體變化帶來的不良影響,還需花費大量的精力對新生兒進行細心喂養和護理,進一步增加產婦的身心壓力,對產婦產后泌乳的狀態具有直接影響[6]。本文結果顯示,自然分娩組泌乳啟動時間早于剖宮產組,且自然分娩組泌乳量合格率高于剖宮產組,說明剖宮產產婦開奶較晚、乳汁分泌量較少。分析原因可能是:① 剖宮產手術對母體帶來較大的生理、心理因素影響,造成母體分泌乳汁較為遲緩;② 乳汁的分泌還與產婦體內的催產素水平變化密切相關,與自然分娩相比,剖宮產產婦分娩的新生兒未經歷在陰道的生產過程,致使催產素分泌水平降低,減少乳汁分泌量,甚至部分產婦可能出現無乳汁分泌的現象[7]。
綜上所述,自然分娩較剖宮產分娩對產婦產后盆底肌力影響較大,而其泌乳啟動時間及泌乳量情況優于剖宮產產婦。對于自然分娩的初產婦,應予合理的干預手段盡早地改善其盆底肌力情況;對于剖宮產初產婦應盡可能采取合適的催乳手段,改善其母乳分泌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