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個朋友曾問過我一個關于小說閱讀的問題, 他說美國作家卡佛的小說, 看了幾遍也沒看懂, 小說應該如何閱讀呢? 我覺得可以用傳記梳理的方法, 比如讀簡· 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 我們要看她從小到大是怎么成長的,她在生命的什么階段寫了這本書, 她遇到了什么問題, 她為什么寫這部小說, 里面的人物是一種怎樣的現實投射。
書是從作者生命中衍生的, 簡· 奧斯汀終身未婚,2 0 歲出頭時就寫出了《傲慢與偏見》,當時這個年紀的英國女孩子基本都結婚了,她,一個未婚女性面對生活有很多疑問。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在小說中就表現出了一種對愛情的探尋,所以看小說要看作者的傳記,這是其一。
其二是了解作者當時生活的社會環境為什么會催生《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英國工業革命之后, 大量工廠出現, 更多的工人涌入城市, 城市越來越擁擠、生活環境越來越差, 英國貴族開始遷居鄉下。貴族的生活習慣如舞會、閱讀會、音樂會等文化形式傳入鄉村, 為鄉村帶來了一些新的文化、新的元素, 鄉村的人吸收接納了這些新的知識、新的藝術、新的觀念,文化的落差被慢慢拉齊。
《傲慢與偏見》中出現了鄉下原來沒有的讀書會,傲慢沒有了道理,偏見也沒有了道理,這是當時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所以要讀一點兒社會史, 了解一本書出現時的社會背景。另外我們也需要了解一些當時其他的文學作品,這樣可以了解一部作品與它前后期的作品有哪些不同、發生了哪些變化, 這樣我們才可以發現它的價值。比如, 閱讀小說就可以從作者的傳記開始, 知道作家的生活經歷、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學背景等。
讀書是很需要下功夫的,真正讀好一本書,不是拿到它以后, 只看這一本, 而是要把與它相關的一系列書都通讀下來, 然后你才能說把這本書讀好了、吃透了。
(小艾摘自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梁永安:閱讀、游歷和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