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五花

終于可以休年假了!你快樂地來到了風景如畫的大橋上,俯瞰壯麗的河流山川。突然,你發現自己微微手抖、虛汗頻出,腦子里竟然突然有了想跳下去的沖動。
怎么回事,難道是當社畜當到不想活了嗎?
不要慌張,這種現象其實挺常見。在加勒比海盜里,我們的船長也曾在懸崖邊緣提到過這種想往下跳的感覺。
在世界上,它有很多稱呼:浪漫的法國人把它稱為“虛空的呼喚”。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也有相關的描述:“眩暈不是對跌倒的恐懼,是我們腳下空虛的聲音在誘惑和引誘我們。”
實際上,類似“詭異的誘惑”遠不止這一種:在地鐵站突然想跳到軌道里,在湖上劃船突然想把手機扔出去,在火堆前面突然想伸手摸摸,甚至是在東北的冬天想舔一口電線桿子……
這種“作死”的行為,其實是有科學解釋的。2012年,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學者們將這種想跳下去的沖動命名為“高地效應”,并解釋這其實是大腦對我們行為的一種誤解,是由不同感知系統不協調造成的。
具體來說,整個過程大致分為三步:
當我們站在高處,大腦反應超快的杏仁核等部位會迅速對潛在“掉下去”的危險作出反應,發出后退指令,防止自己嗝屁。
過了一小陣子,大腦中央處理意識的部位滯后一步啟動了,開始細細反芻自己的行為:為什么我要后退呢?
最終,我們毛利小五郎上身般的腦子,會將原本規避風險的行為,解讀成向下跳躍的傾向:這么堅固的欄桿還要后退?太沒道理了,唯一的解釋就是我想往下跳!
于是,在這樣失調的感知系統之下,我們就會感受到一股想往下跳的沖動。歸根結底,是大腦的錯誤推測指揮了我們[2]。
在此之外,康奈爾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家亞當·安德森還提出了另外一種解釋:在高處,大腦里的意識會變成“笨笨小人”,試圖不計成果地擺脫當下對高度的恐懼,對它來說,直接降落到地面上是最好的選擇,從而產生了想往下跳的沖動[3]。
雖然高地效應并不少見,但其出現頻率其實與個人特質有關。
2012年的實驗發現,高焦慮敏感性的人,更容易被虛空召喚。
焦慮敏感性,指的是對焦慮相關感受和癥狀的害怕程度。焦慮敏感性越高,越容易將無害的身體感覺誤解為具有威脅性的傾向,或是容易對模棱兩可的刺激做出負面反應[4]。
比如對普通人而言,平地摔或許不過是一次意外,但高焦慮敏感性的人,則更有可能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平衡能力變差了。
因此,當處于高處,高焦慮敏感性的人更容易捕捉到自己大腦感知系統的不協調,也更傾向于把這種沖動當回事,開始認真思考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要跳下去。
這樣看來,容易出現高地效應的人,可能在生活中也會相對更加敏感與焦慮。
不過,換個角度想,高地效應也告訴我們,很多類似的焦慮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有時候你以為的老天給你的啟示,可能只是巧合與錯覺罷了。
雖然在高處會有往下跳的沖動,但并不會有人真的因此跳了下去。
害怕,是阻止你沖動的防護欄。
在所有恐懼癥里,恐高癥幾乎是最常見的一種,每二十個人里就會有一個人恐高[5]。
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恐高癥可能與后天的經歷相關。但研究發現,有些人可能就是天生怕高。例如,201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大部分人對水平距離都可以完成準確的估計,但對高度的估計卻可以與實際情況差出2倍之多。這種視覺導航的差異,也使這部分人更害怕跌倒,更害怕高度[6]。
作為地面上的動物,其實人類擁有這種恐懼實屬正常。這能幫助我們本能地遠離危險地帶,降低因為從高處摔落帶來的傷亡幾率。
畢竟有時候,沒有恐懼,才是真的恐怖。
(摘自微信公眾號“答案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