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從親本選擇、培育、繁殖及苗種馴化培育等方面開展了大口黑鱸“皖鱸”全季節繁殖和苗種培育技術研究。結果表明,大口黑鱸“皖鱸”平均受精率高達94.6%、孵化率達80.7%,苗種馴化培育成活率在70%以上,培育的魚苗具有生長速度快、易馴化、抗病力強和養殖成活率高等顯著雜種優勢。
關鍵詞 皖鱸;繁殖;孵化;苗種培育
中圖分類號 S965.2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9-0110-04
近年來,大口黑鱸年產量突破70 萬t,已然成為我國第五條“家魚”,深受養殖者和消費者歡迎。大口黑鱸自80年代引進國內以來,經過多代養殖,出現了發病率高、生長速度慢等問題。針對大口黑鱸種質退化等一系列產業瓶頸問題,安徽張林漁業有限公司先后于2016、2018年2次從美國密蘇里區域引進大口黑鱸原種8 000尾,經過連續多代群體選育、提純、復壯,現已獲得具有顯著雜種優勢(生長快、易馴化、存活率高)的新品種。該品種的生長速度比目前國內養殖品種和美國原種分別提高15.17%、6.57%,具有體表紋理清晰,體型秀美,馴飼時間短,苗種成活率高等優點,2020年成功注冊“皖鱸”商標。2021年安徽張林漁業有限公司對“皖鱸”進行了全季節育苗技術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后期將繼續加大對“皖鱸”全季節育苗技術探索和研究的力度,擴大苗種生產規模,保障全年提供“皖鱸”大規格苗種,進一步滿足“皖鱸”養殖市場需求。
1 人工繁殖
1.1 親本選擇
親本均為安徽張林漁業有限公司大口黑鱸國家級良種場自主選育的“皖鱸”培育而成。親魚選擇一般在冬季水溫14 ℃以上進行為宜,從“皖鱸”成魚中選擇體質健壯、體色鮮亮、無畸形損傷、鰭條完整、無病無傷的成熟個體作為后備親魚,雌魚規格0.5 kg以上,雄魚規格0.6 kg以上。成熟親魚雌雄差別大,雌性“皖鱸”腹部比較柔軟、膨大,卵巢輪廓比較明顯,上下腹大小比較均勻,將腹部朝上時可見其中央下凹、生殖孔微紅且稍微凸出;雄性“皖鱸”魚體較長、體色比較鮮艷,胸鰭狹長,生殖孔略微凹入,輕輕擠壓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1]。
1.2 親魚培育
1.2.1 親魚培育池選擇。選擇安徽張林漁業公司大口黑鱸國家級良種場基地親魚培育土池,池塘規整,東西走向,底泥深15 cm左右,坡面水泥護砌,面積0.34 hm2。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配置有養殖尾水治理系統,親魚放養前15 d用生石灰1 500~2 250 kg/hm2進行徹底消毒,7 d后用40~60目篩絹網過濾進水,池塘的初始水位控制在60 cm左右。
1.2.2 親本培育。大口黑鱸“皖鱸”親魚培育雌雄按1∶1或3∶2配比,放養量為雌雄4 500~5 225組/hm2,每個池塘配備2臺3 000 W水車式加微孔或葉輪式增氧機。親魚培育投喂以鱸魚專用飼料(?;逝婆蚧暳希橹鳎值鞍缀?5%以上,水溫10 ℃左右時適當投喂,水溫15 ℃以上時每天投喂2次,日投餌率為4%~6%,投喂時間為9:00—10:00和15:00—16:00。飼料投喂遵循“慢—快—慢”的原則,且每次投喂時長不超過30 min,防止餌料沉底、浪費飼料并污染水體,同時適當補充投喂餌料魚。親魚培育池保持水質清新,池塘水體溶解氧不低于6 mg/L,透明度以40~45 cm為宜,池水深度保持在1.5 m以上,每隔20 d池塘內潑灑EM菌或光合細菌調解水質1次。
1.2.3 秋季繁殖親本培育。選擇在7月底將準備秋季繁殖的親本移入溫室大棚內培育,水泥池放養密度為5~6 kg/m2,每天投喂鱸魚專用飼料,日投餌率3%~5%,水泥池每天吸污1次,并補充清新水質,保持水質清新,溶氧量掌握在6 mg/L以上,每20 d池內潑灑1次光和細菌或EM菌調解水質。在親魚度過適應期回復體力正常攝食后,于8月上旬開始室內低溫誘導,誘導起始溫度為28 ℃,35 d逐步降至14 ℃,維持該水溫7 d,然后14 d升溫至20 ℃,之后保持與室外水溫一致(18~20 ℃)。親魚經過低溫誘導后需要進行性腺調節,采取背鰭基部肌內注射性腺調節劑DOM 1~1.5 mg/kg、LRH-A2 10~15 μg/kg 1次,10月上旬,親本經過注射性腺調節劑后放入產卵池加強培育,放養密度為1 500~1 650 kg/hm2,親本專用飼料日投喂率4%~6%,并補充少許餌料魚,促進性腺快速發育[2]。
1.3 繁殖孵化
1.3.1 產卵池選擇。產卵池一般選用土池,面積0.20~0.34 hm2、水深1.3~1.5 m為宜,親魚投放前必須嚴格清塘消毒,并配置葉輪式增氧機2~3臺,池塘水保持清爽,水質清澈,透明度不低于30 cm。溶氧≥5 mg/L,pH保持在7.0~7.8。放養“皖鱸”親本4 500~6 000尾/hm2,雌雄3∶2配比,雄魚數量少,防止爭搶配偶而造成不必要的損耗。“皖鱸”親魚在繁殖季節(水溫18~25 ℃)一般都能達到性成熟,不需要人工催產,采用自然產卵方式進行繁殖。
1.3.2 魚巢設置和收取。魚巢采用棕櫚片制成的方片,邊長為25~30 cm,使用前先蒸煮消毒1 h,然后進行暴曬,魚巢設置在產卵池水邊1 m左右、水深50 cm位置,每間隔2 m設置1個魚巢,棕櫚片用8號鉛絲固定平放,用細毛竹進行扦插。每隔24 h檢查產卵魚巢[3],發現有卵及時收集,運輸至孵化車間進行孵化,運輸中溫度控制在20 ℃左右,定時向魚巢噴灑水保濕,魚巢收取后要及時補充新魚巢。
1.3.3 孵化和出苗。孵化池為4 m×5 m的水泥池,孵化池水深80 cm,孵化用水要經過120目篩絹過濾,孵化前5 h進行曝氣,孵化水溫調至24~25 ℃,溶氧≥5 mg/L。采取微流水底部充氣增氧孵化,密度為20~30片/m2,為防止孵化過程中水霉的感染,可用20~40 mg/m3 福樂馬林對水體潑灑消毒。“皖鱸”魚苗孵化3 d脫膜后,將孵化池里棕櫚片全部移出,進行清洗消毒,準備再次利用。在鱸魚卵黃囊逐漸縮小,仔魚進入混合性營養階段,可以自由游動和開口攝食時,可轉馴化池培育大規格魚種或直接對外銷售。
2 苗種培育
2.1 苗種馴化
馴食是“皖鱸”魚種培育提高成活率的關鍵技術之一,馴化池選擇4 m×5 m水泥池,提前將馴化池清洗消毒,在投苗前注水80 cm,并進行曝氣,水溫調至25~26 ℃,在投放鱸魚水花24 h前,將豐年蟲孵化桶(500 L)放入水體,將水體調至2%~3%的鹽度,加溫至29.5 ℃后,再將豐年蟲卵放至孵化桶進行孵化。魚苗出孵化池時用氧氣袋打包運輸,放苗前將氧氣袋放入馴化池中進行調溫處理,待氧氣袋內水溫和馴化池水溫相差小于2 ℃后進行投放,每個馴化池(4 m×5 m)投放200萬鱸魚水花。在馴化池邊固定的位置搭建食臺進行馴食,喂食的同時用水泵往水面沖水形成水流環境進行刺激。用豐年蟲進行開口[4],每天投喂4~6餐,間隔2~4 h投喂1次,連續投喂豐年蟲5~7 d。在鱸魚苗15 000 尾/500 g左右后再用冰蟲進行投喂。在冰蟲投喂時,用A0或A1口徑的專用鱸魚苗飼料慢慢投喂。2~3 d后,投喂一餐冰蟲、一餐飼料。直至鱸魚苗習慣吃飼料為止。在當鱸魚苗已經完全吃飼料后,對比魚的大小,投喂相等口徑的飼料,在投喂飼料期間,每隔2~3 d進行過篩,大小鱸魚苗分開馴化投喂,直到1 000尾/500 g以內放置外塘培育。
2.2 外塘培育
2.2.1 苗種放養前準備。苗種培育池為土池,池塘面積為0.34 hm2,水深1.0~1.2 m,進排水方便。苗種培育池在放苗前15 d注水10 cm并用生石灰全塘潑撒(鹽堿地池塘忌用生石灰清塘),放苗前2 d注水,注水時在進水管管口套長度2~4 m的80~100目篩絹網,過濾水體中的雜質以及野雜魚魚卵等,放苗前1 d分別向注好水的池塘加入300 kg/hm2自制乳酸菌發酵液和15.0~22.5 kg/hm2酵母菌發酵液。向池塘加入乳酸菌,主要目的是有效生態占位,而非采取消殺手段,以菌制菌,讓有益菌成為優勢菌群,抑制有害菌,同時抑制有害藻爆發引起的pH值飆升,池塘pH值過高,魚苗不耐受,對魚苗鰓絲也有極大損害,容易導致魚苗爛鰓。加入酵母菌是為了培育輪蟲,為魚苗提供充足開口餌料。每池配備1~2臺葉輪式增氧機。
2.2.2 苗種放養。苗種放養前需要過篩,選擇規格整齊,體質健康,體表完好的魚苗進行培育,避免養殖過程中不同規格的“皖鱸”相互殘殺,篩分時應注意動作要輕緩,不宜劇烈操作,減少魚苗應激反應以及不必要的機械損傷。“皖鱸”水花放苗密度為75萬~120 萬尾/hm2,放苗前先將氧氣包置于待放塘口水面上進行溫度調節15 min,待氧氣袋內溫度和池塘水溫相差<2 ℃時,在池塘上風口進行放苗。當魚苗進外塘后,夜里要用碘制劑進行消毒,防止運輸過程中有擦傷,導致細菌感染。潑灑葡萄糖和維生素C避免應激反應,連續潑灑2~3 d。同時可內服維生素C,先將維生素C用水溶解后均勻噴灑在鱸魚苗專用飼料上,陰干1.5 h后進行投喂。
2.2.3 飼養管理。“皖鱸”魚苗培育過程中,不同生長階段投喂的飼料不同。鱸魚苗專用浮性膨化飼料粗蛋白含量一般為42%~46%,根據魚苗的規格大小,將飼料按顆粒大小分有1~3號料,飼料投喂每天上午投喂2次,下午投喂2~3次,日餌量一般為8%~10%,具體投喂量視魚苗、天氣變化和水溫等靈活掌握。且每次投喂時長不超過30 min,防止餌料沉底、浪費飼料并污染水體。科學投喂可促進“皖鱸”的生長發育,餌料投喂時可適量添加乳酸菌,防止魚苗吃料過猛,導致出現肝膽綜合癥和腸炎病等疾病。
2.2.4 水質管理?!巴铟|”魚苗喜好清水,池塘水質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40~45 cm為宜,pH 7.8~8.2,水體溶氧不低于5 mg/L,氨氮不超過4 mg/L,亞硝酸鹽不超過0.1 mg/L。根據天氣和季節變化適時使用增氧機,確保池塘水體溶解氧不低于4 mg/L。一般15 d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總水量的25%,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不僅要水質清新,而且也需要保證溶氧量,夏秋季水質容易過肥導致水質惡化,需要增加換水次數,換水時要保證水的透明度。可定期使用芽孢桿菌等微生態制劑調水,分解殘餌糞便,保證水質指標正常。
2.2.5 病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嚴格做好鱸魚苗種池塘和魚種的消毒殺菌等工作,使用漁藥時優先選中草藥制劑,池塘用生石灰、二氧化氯、茶籽餅等對水體消毒,合理控制鱸魚苗放養密度,通過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質,使用碘制劑定期消毒,合理使用增氧機和池塘換新水等措施保持魚種池塘內的水質條件良好,減少魚苗培育期間病害發生。此外定期解剖檢查魚肝臟是否正常,每天觀察魚苗有無拖便,水面有無漂浮又細又長的糞便,白便。每天觀察魚苗活動狀態,有無離群漫游、打轉、紅頭、紅嘴、爛身、爛尾、爛嘴、爛眼的現象。定期鏡檢有無車輪蟲、小瓜蟲、斜管蟲等寄生蟲,發現上述問題應及時處理[5]。
3 總結
大口黑鱸“皖鱸”親魚強化培育需要微流水刺激性腺發育,一般白天8:00—16:00打開水車式增氧機,形成微水流循環涌動,夜晚使用微孔增氧,以確保水體有足夠的溶解氧。強化培育期間可每天按魚體重的3%投喂餌料魚,早晚2次投喂,并拌入適量的維生素C、維生素E等,以促進性腺發育,增強機體免疫力。“皖鱸”產卵適宜溫度為18~22 ℃,親本產卵池水質要求比較高,水質不可過肥,一般透明度控制在40 cm以上效果最佳。可適當使用微生物制劑調節水體營養程度,如芽孢桿菌、光合細菌等?!巴铟|”早期孵化水溫應控制在21~24 ℃,放苗前一般提前3 d左右使孵化池的水溫降低至與馴化池水溫差在2 ℃以內,提高發塘魚苗的成活率。馴食是“皖鱸”魚種培育提高成活率的關鍵技術之一,在馴化池邊固定位置搭建食臺進行馴食,用豐年蟲進行開口和喂食時,同時用水泵往水面沖水形成水流環境進行刺激,掌握食性轉換時間節點,能夠大大提高魚種培育的成活率。魚苗進入苗種培育池后,由于經過捕撈運輸,魚苗會產生應激反應,體質下降,此時要做好消毒工作,選用較為溫和、刺激性小的碘制劑產品進行消毒,以防止細菌性疾病的發生,晚上進行消毒效果更好。同時全池潑灑葡萄糖和維生素C避免應激反應,提高鱸魚苗種成活率。
銅陵本地大口黑鱸“皖鱸”苗種培育中未見病毒性和細菌性疾病,病害防治主要是預防寄生蟲疾病,尤其是車輪蟲、杯體蟲、小瓜蟲等對“皖鱸”魚苗期危害非常嚴重,需勤鏡檢,提前進行防治。確保水源充足和保障水質清新,水質保持“肥、活、嫩、爽”,若使用外塘水,則需要進行沉淀過濾消毒,將水質凈化好后再使用,在水源不充足的情況下,采用室內循環水養殖,則需要對整套系統進行消殺,從根源上解決病害傳播問題,而非等到出現問題再采取消殺工作,苗期損耗不容小覷。馴化期間魚苗腸道消化問題尤為突出,要注意飼料粒徑大小與魚苗規格相匹配,不同規格鱸魚苗選擇相應的飼料,否則極易引起魚苗消化不良,導致腸炎發生,造成嚴重損耗。馴化期間要勤分篩,一般3 d左右分篩1次,將規格較大的魚苗及時篩分開,防止魚苗相互殘食尤為關鍵。水質管理,每天喂料之后進行排污換水。保證良好的水質是馴化成功的重要前提。
4 結語
大口黑鱸“皖鱸”平均受精率94.6%、孵化率80.7%。苗種主要銷往浙江、江蘇、湖北、湖南等地,根據后期跟蹤服務,苗種發塘后成活率可達70.0%以上。掌握“皖鱸”魚苗食性轉換的重要節點,對于大口黑鱸的馴化尤為關鍵,其不僅能提高魚苗的成活率,還能降低養殖過程中的成本。
參考文獻
[1] 翟洪民.大口黑鱸人工繁殖有技巧[J]. 北京農業,2011(8):34-35.
[2] 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 大口黑鱸秋季繁殖技術規范:DB34/T 3938—2021[S]. 2021.
[3] 馮曉宇,黃輝,馬恒甲,等.大口黑鱸優鱸1號人工繁殖與苗種培育試驗[J]. 現代農業科技,2018(22):240-241,244.
[4] 吳明立,談毅奇. 大口黑鱸規?;绶N繁育技術[J]. 當代水產,2022,47(11),68-69.
[5] 張玲宏,史振東,吳麗莉,等. 大口黑鱸苗種培育技術[J]. 河南水產,2022(1):12-14.
(責編:何 艷)
作者簡介 洪斌(1977—),男,安徽銅陵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水產養殖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