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玲
北約是冷戰的產物,但是并沒有隨著冷戰的結束而終結。冷戰結束后,北約作為美國維護全球霸權的工具,在不斷擴員的同時構建所謂“全球北約”,尋求實現身份轉型,以為其合法性續命,支撐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隨著美國全球戰略轉向亞太,北約亦隨之起舞,觸角不斷伸向亞太。美國努力打造“亞太版”北約,希望實現亞歐盟友體系的鏈接,服務其大國博弈的戰略野心。作為美國的亞洲盟友,日本則希望通過強化與北約的關系,加快推進修憲計劃、徹底擺脫戰后體制束縛,最終實現向“正常國家”轉型。因此,日美雖“同床異夢”,但“一拍即合”。然而,日本甘當美國馬前卒,助力北約進入亞太,與亞洲和平、合作的安全文化格格不入,必將加劇地區國家對其戰略疑慮,為地區安全帶來隱患。
面對國際格局變化,為繼續維持全球霸權,美國再次推動“北約亞太化”,企圖通過加強北約在亞太地區的存在,鏈接亞歐兩大板塊的盟友,實現遏華的戰略目標。盡管冷戰后北約尋求轉型伊始便開始與亞洲國家合作,但亞太從不是其重點,與亞洲的所謂“伙伴”合作也非常有限。隨著美國戰略東移,北約與其亞洲“伙伴”的合作進程隨之提速。2012年,北約開始擴展與包括日本、新西蘭、韓國以及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的合作領域,構建合作的制度性基礎。2016年,北約加速與上述四國的政治接觸,第一次在布魯塞爾與四國舉行政治會晤,并于2022年邀請四國領導人出席北約峰會。由此,北約“亞太化”制度機制日益完備。隨后,北約戰略概念文件首次將中國視為挑戰,其所謂的“亞太化”針對中國的意圖昭然若揭,與美國的遏華戰略高度同頻。當下,北約在日本設立聯絡處,與日本關系的制度化更進一步,為其介入亞太地區安全事務提供依托,是美國遏制中國的另一抓手,從根本上說是服務于美國的霸權目標。
在亞太地區,日本、韓國、澳大利亞以及新西蘭等國都是北約的全球伙伴國,為什么偏偏是日本與美國勾連日益密切?作為二戰戰敗國,向“正常國家”轉型是日本的長期戰略目標。然而,日本在軍事安全領域長期受到和平憲法制約,因此迫切希望借助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以及和域外軍事聯盟的合作加速轉型。日本是最早與北約建立對話與合作關系的亞太國家,2008年就成為北約的全球伙伴國,2010年與北約簽署情報合作協定,雙方合作不斷深化。

2023年3月15日,日本民眾在千葉縣幕張會展中心門前集會,反對日本強化武器交易。
面對國際格局轉型背景下的大國競爭和地緣政治博弈,日本的戰略焦慮加劇,不斷渲染“中國威脅”,希望通過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調整來制衡中國,凸顯戰略存在、占據戰略優勢。恰如日本學者對北約在日本設立聯絡處的評價:“當北約審視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時,它將通過東京的視角完成;當北約駐日代表向總部發回信息時,將始終包括日本政府的觀點。”
北約雖一直強調全球安全的相互依賴、不可分割,認為世界任何地方的危機和挑戰都會影響歐洲—大西洋的安全,但遺憾的是其對相互依賴的安全認知非但沒有轉化為構建包容、合作的安全理念,反而成為其對外干預的理由。縱觀北約的全球干預歷史,從科索沃危機到阿富汗戰爭,從伊拉克到利比亞,北約不但從未帶來和平,反而給其染指地區造成了長期的動蕩和沖突。冷戰后,北約雖強調構建伙伴關系,但卻在零和戰略思維下表現出明顯的排他性:在歐洲,北約的五輪擴員具有顯著的排俄特征,不斷擠壓俄羅斯的戰略空間,最終讓歐洲再次陷入戰爭的泥潭。在恐怖主義、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挑戰依然嚴峻的情況下,北約新戰略文件突出地緣政治沖突,打壓和遏制作用凸顯,將非傳統安全威脅地緣政治化,這與其一直標榜的合作安全背道而馳,給世界的和平與安全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
當前,隨著北約的觸角不斷伸向亞太,這一地區的安全風險將會不斷加劇。冷戰后,亞太地區基本保持了和平態勢,和平與合作是主旋律。然而,隨著近年來美國推動北約入亞,日本等一些地區國家也借此博取自身戰略利益,通過渲染所謂“中國威脅”,強化沖突與對立,構建復雜的排他性聯盟體系,讓地區國家面臨選邊站隊的壓力,不僅影響地區一體化進程、削弱地區國家對安全事務的自主能力,還因為炒作地區熱點問題、激化矛盾,壓縮通過和平與外交手段解決危機和矛盾的空間,給亞洲帶來了新的安全風險。據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在英語、西班牙語、法語、阿拉伯語和俄語平臺發布的全球網絡民調,九成全球受訪者表示,北約試圖將自身影響力延伸到亞太地區的行為值得高度警惕;84.6%的受訪者認為這勢必會嚴重破壞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另有92%的受訪者擔憂,此舉或將升級亞太地區國家的軍備競賽,進一步加劇地區緊張局勢。
當今世界,全球安全問題和挑戰錯綜復雜、相互交織,冷戰思維、集團政治和霸權、霸凌甚囂塵上,全球安全治理赤字和困境凸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多次倡導并不斷發展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壓艙石。中國堅持用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同絕大多數鄰國徹底解決陸地邊界問題;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作出積極貢獻;建設性參與地區緊張態勢的斡旋,推動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阿富汗、敘利亞等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2023年2月,正是在中國的積極斡旋下,長期互為宿敵的沙特和伊朗在斷交7年后同意恢復外交關系,成功地“翻開了沙伊關系的新篇章”,也開啟了中東地區和平的新進程。
面對全球性安全挑戰,各國無法僅憑自身實現絕對安全,需要超越冷戰思維的藩籬,有效應對各類威脅和挑戰,營造良好安全環境。2022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首次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從全人類的前途命運出發,為應對國際安全挑戰提供了中國方案。全球安全倡議以“六個堅持”為核心要義,即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等。2023年,中國制定發布了《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邁出推進落實這一倡議的關鍵步驟。烏克蘭危機背景下,中國積極踐行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的原則和宗旨,提出和平解決烏克蘭危機的12點方案,為止戰促和指明方向,凸顯中國作為和平力量的世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