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全球化形勢下,音樂也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中國現代流行歌曲的創作中,作曲家嘗試將復調音樂思維與對位技法加入到流行歌曲中,在21世紀初至今的二十余年的時間,流行歌曲的作曲家對復調技法的運用也愈加成熟。文章從兩首知名樂曲來分析流行音樂中的復調音樂技法,探究復調對位技法與流行音樂有效結合的路徑。
【關鍵詞】流行音樂;復調音樂;結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J61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06—104—03
一、中國流行音樂與復調音樂的發展歷程
就流行音樂的定義而言,《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的注釋較具代表性:“通俗音樂(Popular Music)泛指一種通俗易懂、輕松活潑、易于流傳、擁有廣大聽眾的音樂;它有別于嚴肅音樂、古典音樂和傳統的民間音樂,亦稱流行音樂。[1]”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是呈“駝峰式”進行的,在中間有過一段時間停滯不前。20世紀20、30年代流行音樂開始在我國出現,黎錦暉創作的《毛毛雨》是中國第一首流行音樂歌曲,但在當時動蕩的社會環境下,革命主題的歌曲是社會主流,革命歌曲的主題與社會大背景環境相同,旋律高昂感染力強大,與之相比流行歌曲中的旋律、歌詞缺乏人們所需要的感染力,因此流行歌曲在當時并不被人們所認可,而是被認為是“鄭衛之音”!在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政治和文化的壓抑導致流行音樂在中國大陸消失長達近30年之久。從改革開放以來,在講究對外開放大背景的影響下,流行歌曲大量涌入,城市民謠、新民樂等體裁也讓中國內地的流行樂壇煥發了生機,使兩岸的流行音樂有了交融[3]。在創作方面流行歌曲中不但延續了傳統和聲手法,還延伸了許多現代的作曲技法[2]。到了21世紀,世界多元化、多樣化發展趨勢背景下,流行歌曲開始變得風格多樣、形態豐富。流行歌曲不僅廣泛傳播于老百姓之中,在學術界也獲得了同古典音樂同樣的文化地位,更多的專業音樂工作者通過不斷地學習專業的作曲理論知識,產出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優秀流行音樂作品。多元化本身就是流行音樂的特征,流行音樂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多元化作為當今社會文化環境的主要特征,流行音樂的多元化特征更加顯現出來。多元文化特性構成某一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和特定發展階段中流行音樂的文化特點,將復調技法、思維與流行歌曲進行有效融合,作曲家發現復調技法對流行歌曲中的情感表現有極佳的效果。
復調音樂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旋律同時進行的音樂,各聲部以同一旋律的變體在橫向進行時作縱向的疊合,體現了分合相間的線性多聲思維特征[4]。20世紀初中國文化開始與世界文化迎來了交融,西方系統的作曲理論知識開始引入進我國,其中也包括西方復調音樂理論。到了20世紀50年代,由于時代背景的影響下,蘇俄復調音樂理論開始在我國成為主流,蘇俄復調理論的引入也為中國復調理論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在20世紀80年代,復調音樂學者開始研究專屬中國的復調音樂理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合國外的理論技法,取得了巨大突破,中國復調音樂理論初步形成[5]。21世紀初至今,復調音樂理論開始在更寬泛的各種領域進行創作各種復調音樂風格、作品?!兑愿钢贰稛艋鹄锏闹袊穬墒拙哂袕驼{音樂風格的流行歌曲受到廣大聽眾的喜愛,取得巨大成功反響,這與復調技法對其表現力的渲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分析兩首作品中復調音樂技法對流行歌曲情感情緒所產生的效果與作用,探究作曲家是如何在流行歌曲中使用復調技法。
二、《以父之名》中復調對位技法的運用
《以父之名》通過配器體現作曲家想表達的故事,一首成功的流行音樂如果沒有配器的包裝,那么作品就得不到質的升華[6],本首作品的編曲,除了為樂曲編配了常見的鋼琴、弦樂、西洋電聲樂隊四件套(吉他、貝斯、鍵盤、架子鼓)之外,還加入了弦合成器、雙簧管、卡祖笛三個伴奏聲部,以此把音樂形象盡可能完善地體現出來,其中的弦合成器聲部與人聲聲部兩條旋律同步進行,形成了對比復調的音樂形式貫穿全曲。對比復調即是多個聲部,不同旋律依靠對位原則結合在一起形成的復調結構,即為對比復調。作品中弦樂合成器聲部與人聲聲部兩條旋律線條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弦合成器聲部與人聲聲部進行節奏、進行方向運用了復調思維中的互補律,弦樂合成器聲部多運用長時值想要表達出真實的教會情景,人聲聲部則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與八分音符是小男孩身處這種環境下的心理變化。
在第32小節中上方弦合成器聲部與下方人聲聲部形成對比復調,兩條旋律線獨立進行,看似無關的旋律卻又相互之間和諧進行,都在為音樂整體表現而服務。歌詞中“微涼”“有霧”的環境特征在弦合成器聲部持續的高音中塑造了出來,“踱步”“殘酷”歌詞中這緊張的氣氛則是在人生聲部密集的音符下體現的淋漓盡致。
此處臨近結尾,作曲家增加了三聲部對比復調這一新的復調技法,新增加了一條人聲聲部,三條個性化、具有獨立意義的旋律,相互兼顧共存發展,曲中的主人公追憶起他一生的點點滴滴,新出現的聲部短時值音符排列就像碎片化的記憶不斷出現,給聽眾一種“今看花月渾相似,安得情懷似往時。”[7]的感受。
三、《燈火里的中國》創作技法分析
《燈火里的中國》是作曲家于2020年制作完成,歌唱出祖國的繁華、人民的幸福,歌曲體現了高度的愛國情懷。2021年在春節聯歡晚會上由著名藝術家傾情演唱,柔美的旋律,有深度的歌詞深入人心[8]。
《燈火里的中國》采用二段式結構。和聲方面共有兩個鋼琴伴奏聲部,高聲部采用的是柱式和弦為主的織體形式,低聲部以分解和弦為主展開進行。旋律方面從主歌的平穩旋律,旋律繞著C大調的主和弦上展開,到副歌開始出現大跳音程,音域范圍也進行擴大。在第66小節,作曲家運用復調音樂技法為旋律聲部附加一條對比旋律,這條旋律采用向下小二度模進的形式進行展開,之后在高音區進行,高亢的情緒氣氛被勾勒出來,在復調技法旋律音響的感染下,再配上“青春婀娜”“胸懷遼闊”“萬里山河”“百年承諾”這鏗鏘有力的歌詞,聽眾產生了國家正逢太平盛世,人民都怡然自得的歡愉感受。
四、流行歌曲與復調技法的有效結合路徑
21世紀初的《以父之名》,有意識地想用復調這種西方音樂織體形式來渲染他的音樂,《以父之名》通篇采用對比復調技法,最大程度上將復調音樂與流行音樂進行了結合。在當時沉醉于主調音樂歌曲中的人們投下一枚炸彈,曲子迅速在整個亞洲風靡起來,人們對歌曲中的伴奏旋律嘖嘖稱奇,讓聽眾體會到復調音樂的魅力,一時間火遍整個亞洲,創造了八億人同時收聽的盛舉,很多人也因此接觸了“復調音樂”這一名詞。2021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燈火里的中國》橫空出世,作品講述了燈光下國泰民安的中國,詞曲旋律、節奏由緩到急,前半部分的曲子打動人心,給人安穩的感覺,到了全曲高潮之時加入一條高音復調旋律,高亢的旋律帶動了人們激動的心情,觀眾的感受也從開始的幸福到最后的驕傲,每個人在聽完之后都會覺得生在中國很幸福,在這種復調旋律的渲染下歌曲也受到了人們認可喜愛。相比于之前的以父之名,作曲家創作的曲中完成了時代背景下的任務、契合時代精神,描繪出了當今中國的盛世之況。與《以父之名》不同的是《燈火里的中國》沒有通篇運用復調技法,只在情感最需要釋放的全曲高潮處加入復調技法,作曲家的情感在復調旋律的渲染下充分的表達了出來。兩首優秀的運用復調技法的流行歌曲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將復調音樂技法融入到風格多樣、形態豐富的流行音樂之中,是可行且符合聽眾的審美的。
在這個多元化、自由化的音樂創作時代,并不是將不同的音樂形式進行拼接,流行音樂的作曲家們在力圖創新的同時也應了解大眾的審美以及精神需求。作曲家的正向音樂傳播與聽眾的反饋傳播雙向交流的和諧完美與否,是檢驗音樂家的藝術創造成果在他所面對的時期之內和他所力圖征服的聽眾面前是否成功的尺度[9]。如果說死死守住音樂藝術原貌,以最初流行音樂結構短小、內容通俗的特點對音樂進行創作,或許是某個時期的權宜之計。但從更長遠的眼光來看,音樂文化只有與時代一起前行,契合時代精神和現代審美需求,才會葆有持久的生命力。因此說,我們要守正創新,在繼承傳統基礎上“推陳出新”。恪守正道、堅守音樂藝術的根本規律,應時代發展將流行音樂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復調技法等音樂織體與流行音樂進行結合。復調技法在流行音樂中的使用,可以讓整首作品的音樂情緒進行了升華,亦或是讓作曲家的情感得到了更好的詮釋,筆者對復調技法與流行音樂的結合形式的分析研究,對流行音樂的創作提供一種路徑。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音樂、舞蹈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
[2]葉婷.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價值[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4).
[3]施詠.什么是“中國流行音樂”——“流行音樂民族化”視野下的概念辨析[J].中國音樂,2016(3).
[4]樊祖蔭.和而不同與不同而和——中國傳統多聲部音樂的思維特征與中西多聲結構差異原因之探究[J].中國音樂,2016(1).
[5]徐孟東.中國復調音樂理論的形成、發展與思考[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18(1).
[6]歐樹宏.新世紀以來中國流行歌曲的多維建構研究[J].當代音樂,2021(5).
[7]劉希夷.代悲白頭翁[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9.
[8]羅子欽.聲樂作品《燈火里的中國》的演唱探析[D].成都:四川音樂學院,2022.[9]曾遂今.音樂傳播新探[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6(1).
作者簡介:張文龍(2000—),男,漢族,山東濟南人,碩士研究生在讀,青島大學,研究方向為音樂與舞蹈學(復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