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龍 上海市金山區牙病防治所黨支部副書記、副所長
常見的如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糖尿病、肝病、腎病等疾病,都會影響拔牙手術的正常開展。如果您存在以下情況,很可能成為醫生暫時無法為您拔牙的原因。
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拔牙時過度緊張、情緒激動而誘發急性心肌梗死、房顫、室顫、心衰等嚴重并發癥。如果患者病情處于不穩定期,或許就會成為醫生無法為其拔牙的原因。
為了避免感染,心血管疾病患者拔牙后須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但14天內使用過青霉素者,則不得使用青霉素預防心內膜炎,此時可以使用阿莫西林膠囊,術前一小時口服。對于青霉素過敏的患者,可以使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心臟病患者如心功能尚好,為一或二級,可以耐受拔牙。但必須保證拔牙過程為無痛操作,并盡力消除患者的恐懼或緊張。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使用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但如有II度以上傳導阻滯不宜使用。
研究認為,加用血管收縮劑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局部麻醉利大于弊,但應控制用量。主張成人每30分鐘周期內注射含1∶100000去甲腎上腺素的局麻藥不要超過4ml,注射時應當控制麻藥注入速度。
拔牙的刺激必然造成血壓的短暫升高,如術前血壓較高可能導致高血壓腦病或腦血管意外等情況發生。醫生在注意患者血壓值的同時,還要留意患者的自覺癥狀、精神狀態,既往血壓最高值或近期血壓的波動情況。如患者有頭痛頭暈癥狀,血壓在既往最高水平或近來血壓波動較大,即使當日血壓平穩,也建議暫緩拔牙。
高血壓患者如為單純性高血壓病,在無心腦腎并發癥的情況下,一般對拔牙有良好的耐受性。若患者血壓異常又在控制范圍內,最好在心電監護下進行拔牙,拔牙前應盡量控制血壓并使之保持平穩。對于情緒不穩定,害怕恐懼的患者可采用緩解焦慮措施,如術前給予適當的鎮靜劑,有條件時可使用鎮靜術,以保證手術時的無痛。
糖尿病患者拔牙后發生感染的可能性高于正常人群,傷口的愈合因蛋白合成障礙可能延遲。拔牙前控制血糖的標準是空腹血糖控制在8.88mmol/L以下,未控制且嚴重的糖尿病患者應暫緩拔牙。
一般拔牙用局部麻醉者,特別是術后能進食者,治療對糖尿病病情的影響較小,治療方案無需改變。接受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拔牙最好在早餐后1~2小時進行,因此時藥物作用最佳。糖尿病患者拔牙后在繼續控制血糖的前提下可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貧血患者血紅蛋白在80g/L,并且紅細胞比容在30%以上,一般可以拔牙。慢性貧血者因機體有良好的適應性和代償功能,也能忍受一般松動牙的拔除。

老年患者或動脈硬化患者,血紅蛋白應先保持在100g/L左右,以防止術中術后出血。急性白血病患者禁止拔牙,慢性白血病患者經治療而處于穩定期的患者,如果必須要拔牙,應經專科醫生評估后可以耐受拔牙方可拔除患牙,拔牙后應預防感染及出血。
血液病患者術后需保持口腔清潔,必要時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傷口感染。
惡性腫瘤患者,如患牙位于惡性腫瘤中或已被腫瘤累及,單純拔牙可能激惹腫瘤并引起擴散,應禁忌拔牙,一般應與腫瘤一同切除。
放射治療的患者,在放射線照射部位的患牙應在放射治療前至少七到十天拔除或完成治療。放射治療后,對位于照射區內的患牙,應持慎重態度,一般認為在放療后三到五年內不應拔牙,否則可引起放射性骨壞死。
淋巴瘤低度惡性者,經合理治療獲得較長的生存期,如果口腔牙齒出現必須拔牙情況,需在專科醫生評估下進行拔牙。高度惡性患者預后差,拔牙應謹慎。
使用華法林的患者,如需停藥,應在術前三到五天,通常一周前停藥。如果停藥可能導致血栓形成,但又不能不停時,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正常化比值應控制在1.5-2,拔牙后預防出血和傷口感染。對長期使用肝素的患者,如停藥,藥效在5個半衰期后方可消失。通常肝素靜脈注射6小時后,或皮下注射24小時后方可進行手術。
對長期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如小劑量的阿司匹林者,如停藥的風險比拔牙后出血的風險更大,拔牙前通常可以不停藥。如需停藥,應在術前三到五天開始停藥。術后拔牙創內可植入膠質銀等止血藥物,并密切觀察出血情況,30分鐘后無活動性出血,方可離開,術后次日無活動性出血即可恢復血小板抑制類藥物的服用。
1.感染急性期。在感染的急性期拔牙,應根據感染的部位、波及的范圍、病程的發展階段等因素綜合考慮。如感染是牙源性,且感染已控制,拔牙有利于去除病灶和引流。未發生全身并發癥且易拔除牙齒,可在有效的抗生素控制下拔除,術后應密切觀察拔牙窩愈合情況。
2.長期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患者,術后20小時左右是發生危象最危險的時期。此類患者拔牙時需注意減少創傷,消除患者焦慮和恐懼,保證無痛及預防性感染。
3.女性特殊時期。月經期一般應暫緩拔牙;懷孕的初期和末期,一般不拔牙,第四到六個月期間進行拔牙較為安全。對于流產、早產史者更應注意全身情況,拔牙時應注意緩解焦慮及恐懼,麻藥中不加腎上腺素。
4.肝病腎病急性發病期。此時患者應暫緩拔牙,待肝腎功能恢復正常再行拔牙術,注意預防感染和局部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