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


“能在‘白玉蘭戲劇獎的舞臺上獲得這個獎項,我很開心,我年紀大了,但是我現在還在演戲,我還能夠貢獻一些,就很高興。”在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的頒獎晚會上,當本屆白玉蘭戲劇獎特殊貢獻獎獲得者陳奇接過獎杯,并說出自己的獲獎感言時,全場掌聲雷動,都為這位94歲高齡的著名表演藝術家擇一事終一生的精神所深深感動。
2023年4月21日晚,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廣播電視臺共同主辦,上海市戲劇家協會、上海文學藝術院、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頒獎晚會在上海文化廣場舉行。作為具有全國影響力、權威性的戲劇表演藝術專業獎項,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自1989年設立起,始終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是致敬藝術經典,宣傳德藝名家的重要平臺。
獎項結果揭曉后,本屆白玉蘭戲劇獎又進行了文藝志愿服務公益演出、獲獎演員劇目展演,用藝術的赤誠之心踐行了白玉蘭戲劇獎源于人民、歸于人民的諾言。
各劇種百花齊放 舞臺表演樣式多元
作為上海著名文化品牌之一的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至2019年度已舉辦了30屆。2020年至2022年間,全國各地的廣大戲劇工作者在舞臺演出活動受到較大影響的同時,依然奉獻了一批高水準、高質量的精彩演出,共同助力了上海線下演出市場的持續繁榮。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戰略部署,激勵廣大戲劇工作者全身心投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對2020年至2022年間在上海市正式線下公演的國內外各類戲劇劇目中的參評者進行集中評審。評委們對所有參評對象進行了廣泛、充分的評議并集體投票,產生了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獎名單。
“白玉蘭戲劇獎之所以擁有今天的影響力,與長期以來堅持正確的傳播和評選導向密不可分。正是因為有了公正、公平的評選機制,才能不斷評出新風氣、評出權威性。”中國文聯副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評委會主任奚美娟表示很榮幸,和各位出色的評委們一起,評選出又一批優秀的藝術家。“‘白玉蘭花圣潔高雅,需要一顆純凈的心去擁抱這份美好的事業。藝術家們要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守正創新,增強文化自信,用心投入戲劇創作,不斷錘煉自己的表演,為廣大觀眾奉獻更多有溫度、有深度、有情懷的精品力作,不斷開拓文藝新境界。”
據統計,第31屆白玉蘭戲劇獎參評劇目68臺。其中,上海劇目27臺,外省市劇目41臺。按門類分,戲曲類劇目31臺,涵蓋京劇、昆劇、滬劇、越劇、淮劇、黃梅戲、粵劇、川劇、豫劇、婺劇、錫劇、柳子戲等10多個劇種;話劇、兒童劇、滑稽戲共28臺;音樂劇、舞劇、歌劇、雜技劇共9臺。參評演員總數118人,其中,參評主角獎的有55人,參評配角獎的有35人;參評新人主角獎的有12人,參評新人配角獎的有16人。上海院團演員40人,外省市院團演員78人。
從參評單位來看,申報的院團既有“國字頭”院團,也有地市縣級院團,還有稀有小劇種首次亮相,體現了白玉蘭戲劇獎海納百川的精神,彰顯了上海戲劇大碼頭的地位。除國有院團外,也有相當數量的民營院團參評,顯示出近年來民營院團繁榮發展的勢頭。
從劇目來看,延續了近年來現代戲的強勁創作力,這些劇目遵循了現實主義創作規律,反映了當今現實生活中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以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的舞臺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特別是在2021年慶祝建黨百年之際,廣大戲劇工作者更是以極大的熱情創作了大量致敬百年、心聲向黨的精品力作。
第31屆白玉蘭戲劇獎評委會副主任、上海劇協主席谷好好認為:“白玉蘭戲劇獎在緊跟新時代的脈搏,把握國內外業界的動向,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領戲劇藝術前進的方向等方面責任重大。本屆參評劇團、劇目覆蓋面廣,各劇種百花齊放,舞臺表演樣式多元,充分顯示了上海這個演藝‘碼頭的強勁吸引力。”本屆白玉蘭戲劇獎的申報中,有2部音樂劇、3部舞劇、2部雜技劇參評。對此,谷好好表示:“這一方面反映出近年來在上海的演出市場上,音樂劇、舞劇異軍突起,特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雜技劇作為一個在演藝市場新興的劇種,表現也十分亮眼。另一方面也說明這些藝術門類的表演水平在提升,更加注重戲劇化表達。隨著藝術的發展,相信舞臺上還可能出現非傳統意義上的表演樣式,今后白玉蘭戲劇獎將進一步開闊視野,擴大包容性和接納度。”
第31屆白玉蘭戲劇獎評委會副主任、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也頗有同感,舞臺藝術門類越來越寬泛,緯度越來越拓展,溢出效應也顯而易見。“因此對當下及今后的舞臺劇目創作來說,都要更好地挖掘題材、藝術門類、表演樣式的多樣性、廣泛性和普適性。對今后的白玉蘭戲劇獎評獎來說,也要做到傳統藝術和當代藝術兩手都要抓,既要有傳統,也要有現代;要把傳統繼承好,也要把現代做好。”在他看來,“白玉蘭”這個全國性的舞臺,具有帶動效應、引領效應。因此白玉蘭戲劇獎堅持主流價值,也堅持商業價值、傳承價值,更有探索價值。這四個維度的價值完美體現了“白玉蘭”本身的社會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化價值。白玉蘭戲劇獎所體現的“價值觀”為獎項未來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楊揚也作為第31屆白玉蘭戲劇獎評委會副主任參加了評審工作,他感嘆道:“上海的演出舞臺,任何時候都有那么一批高水準的表演藝術家存在著。”在楊揚看來,除了有扎實的基本功之外,還得有藝術表演方面的獨特性和創造性。“像廣東雜技團的雜技劇《化·蝶》打破了人們對雜技的觀感,將極限運動與舞蹈、表演和舞美藝術結合,整個舞臺驚艷劇場觀眾,也讓很多專家感到表演藝術在新時代創新融合是有可能的。在這一劇目演員的表演中,我們看到新時期舞臺藝術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更高要求,不僅要求演員有傳統雜技的扎實功底,而且在表演方面,需要多方學習、廣泛吸收,融入多種藝術表演特色和表演技能,形成新的藝術形態和表演樣式。”
“此次評審可以看到各劇種百花齊放,有很多創新突破,非常可喜,這也是時代的必然。很多戲生活的質感很強烈,還有一些劇具有方言的特點,很接地氣,讓你感到它貼著生活的河床在飛行,很打動你。真正好的演員、好的表演,對生活有著深入的新的理解,人物角色有一種內心的迸發。此外,更多舞臺美術、燈光的創新也給了表演新的支撐空間,讓視覺煥然一新,這也是當代戲劇發展的一條新路。”第31屆白玉蘭戲劇獎評委會副主任、上海視協主席滕俊杰著重表達了上述感受。他說,當代戲劇的發展,在堅持自我特點的同時,必須要創新,要融合,要與時俱進。而這也是他作為今年白玉蘭戲劇獎頒獎晚會總導演著力融入的核心創作理念。
力求創新融合 頒獎晚會新意迭出
4月21日晚,一條名為“復興之路”的數字紅毯第一次出現在上海文化廣場復興中路主入口,一路延展至主劇場門前,彰顯出獨特的意蘊風采。數字紅毯上,靈動的光影畫面絢爛出現,緩緩展開的紅色卷軸上,一位身懷絕技的少女在1到31的報數聲中進行平轉身表演,不僅展現傳統藝術的精湛技藝,更象征著純潔芬芳的白玉蘭戲劇獎走過三十而立之年,迎來第31屆的再一次華麗綻放;緊接著30多個來自上海市戲曲學校的孩子精神抖擻地奔上紅毯,整齊的表演展現著戲劇事業的未來……隨后,160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歷屆白玉蘭戲劇獎獲獎代表,本屆白玉蘭戲劇獎評委、提名獎演員,相關中外劇組主創代表、特邀嘉賓等盛裝出席,走上這條為辛勤奉獻的文藝工作者們鋪設的獨特的榮耀之路。
“白玉蘭花開,白玉蘭花開,圣潔的光輝照耀乾坤……”一曲由青年藝術家藍天、黎安、劉戀主唱,小熒星藝術團參與演唱的《白玉蘭之歌》,拉開了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頒獎晚會的序幕。美妙的旋律、深情的歌聲引來現場眾多觀眾齊聲應和,臺上臺下聯動,一起唱響心中的“白玉蘭”之歌。
“這首歌是最新創作的,更聚焦于白玉蘭,主創團隊經過了反復討論、修改,希望讓更多人發自內心地去頌揚這朵戲劇之花。整個頒獎晚會,我歸納過五個‘注重,首先是注重‘白玉蘭這個主體的全方位突顯,包括白玉蘭獎主題歌,尚長榮先生壓軸演唱的《丹心一片民為本》。第二方面是注重創新,”滕俊杰說,“這是作為總導演最全力以赴的。其中,一個結構性創新就是第一次在大規模的頒獎典禮上完美運用了‘數字紅毯概念,其緊貼內容主題,靈動展示藝術,瞬間獨特變幻成倍信息量的時尚呈現,成為一大亮點,也高度契合了上海致力于打造‘數字城市的理念。”滕俊杰還說道,節目內容的創新是另一個重點,頒獎晚會上,著名表演藝術家王汝剛和他新收的兩位德國“小徒弟”瑪婭和安棟帶來了情景小品《小老外的白玉蘭夢》,就別有新意和趣味。“今年是習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我們特別研究創排了這個節目,讓兩個德國小朋友在舞臺上表演了多種中國傳統戲劇,包括滬劇、京劇、越劇等,以及中國武術,體現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的強大吸引力,也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做的一些具體的延伸表達。‘白玉蘭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友善,體現了人類是一個整體,彼此的優秀文化是可以充分交流、互鑒的。”
10歲的瑪婭和比她小2歲的弟弟安棟,非常喜歡上海,會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對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感興趣,尤其對滬劇十分癡迷。此次為了參與演出,他倆還學起了滬劇電影《敦煌女兒》中的選段。兩位小朋友對滬劇的熱情和學習興趣也打動了滬劇表演藝術家、《敦煌女兒》的主演茅善玉,親自給予指點。為了保證演出質量,晚會導演組專門請了上海體育學院中國武術教授王三老師來輔導糾正他們的武術動作。在頒獎典禮舞臺上,王汝剛送給德國小朋友兩顆白玉蘭的種子,希望中國文化和藝術的種子能在孩子們的心里生根發芽。兩位德國小朋友說“一顆我要種在德國的家,一顆我要種在上海的家”。他們表示,希望能把戲劇等中國文化介紹給德國的朋友和家人,把白玉蘭文化的種子撒播到更遠的地方。
在頒獎晚會所呈現的一系列精心創排的節目中,創新、融合的理念貫穿始終。
滬蘇浙皖四地文化文脈相承、血脈相親,相互間藝術交流密切的同時又保持了各自的特色,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吳瓊、錫劇表演藝術家周東亮、越劇名家蔡浙飛為觀眾帶來一場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交相輝映的名家聯唱《春藝江南》,濃濃傳遞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重大戰略。
上海京劇院京劇名家李國靜、優秀青年演員煉雯晴,和宋罡、余笛、王志達3位男中音歌唱家組成的“力量之聲”組合,讓中國京劇和意大利歌劇碰出火花,用出人意料的交叉沉浸的方式高質量地演唱了《梨花頌》《今夜無人入眠》,給予觀眾獨特的藝術享受。“他們不是各自演唱,而是交叉換位、互相交流、互相專業演唱。這是一個獨特的創意,2018年我作為總導演,首先將《梨花頌》和《今夜無人入眠》進行了跨界融合呈現,請廖昌永、黃英、史依弘三位藝術家在維也納‘聯合國中文日專場音樂會上同唱共演過,引起很大的轟動。這次頒獎晚會上的演出更進了一步,2位京劇演員以楊貴妃的盛裝出演,唱起了《今夜無人入眠》,而3位男中音歌唱家則第一次用美妙的多聲部唱起了《梨花頌》,東方國粹與西方經典碰撞,京劇與美聲跨界聯動,形成一個豐滿、立體的節目樣式。”滕俊杰介紹道,“這也體現了我所注重的第三個方面:注重全場的藝術性,第四方面注重市文聯各協會各部門的傾力付出、通力協作以及整個晚會有質量的高完成度。第五方面的注重就是秉承‘節儉、務實的原則。以簡潔而又隆重、科技映襯人文藝術的雙向奔赴實現‘典禮化、精品化、數字化、創新化、互動化的目標追求,展示白玉蘭戲劇獎高雅脫俗、清新雋永的藝術品質,也喻示了白玉蘭戲劇獎立足上海和全國,面向國際,建設‘亞洲演藝中心和有世界影響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愿景。”
五位青年演員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佼佼者,但要互跨行當且唱得專業,并非易事。為此他們花了很多時間相互討論、學習、磨合。認真打磨的不只青年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尚長榮對于此次晚會上的演出,也是特別重視。演出前一天他從外地風塵仆仆地趕回上海已是晚上,還特地來到排練現場,并謙遜地表示要聽聽大家的建議。頒獎晚會現場,尚長榮壓軸演唱了《丹心一片民為本》,深切表達了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堅守人民立場,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的初心與使命,為觀眾奉上薈萃藝術精品的濃濃心聲。“這是京劇電影《貞觀盛事》的主題曲,我也想借‘白玉蘭的舞臺,借這首作品,表達中國戲劇人的心聲:來自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做有靈魂、有血性、有本事、有品德的戲劇人,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弘揚我們的民族精神,為傳承我們幾千年來的中華優秀文化,多出好戲,多出人才,不負黨和人民的重托!”尚長榮說道。
表彰出彩“臺柱子”扶持新秀成名家
今年白玉蘭戲劇獎將特殊貢獻獎頒發給著名表演藝術家陳奇。陳奇是一位有著77年黨齡的老黨員,也曾作為播音員向世界播送了上海解放的消息。她師從于戲劇大師黃佐臨先生,幾十年如一日,將求真務實、抱樸守正的戲劇精神踐行在舞臺工作中。她從藝75年,是上海戲劇界當之無愧的常青樹,無數人心目中慈祥而親切的“國民奶奶”。作為老一輩的演藝工作者,陳奇一直把表演當作終生事業。她說:“我演過很多角色,有觀眾問我為何老演老太婆,因為我愛的是心中的角色,無論怎樣的角色,自己能去演就是緣分,要好好珍惜。很多人問我,想對現在的年輕演員說點什么,很簡單,要熱愛這份事業。演員要有學習的愿望,這份愿望來源于熱愛,只有熱愛,才會主動去了解、研究人物,這就是一個好演員。我相信在新的時代,年輕演員都能有更多的機會。”
在本屆各獎項角逐中,胡維露獲主角獎榜首,吳正丹、張怡、萬正紅、張佳春、張露、唐詩逸、朱福、佟瑞敏、章益清獲主角獎;配角獎榜首為小翁雙杰所獲得,顧亮、楊春榮、樊婷婷、丁美婷、范祎琳、朱紅星、蔡瑜、華渭強、許海俐獲配角獎;顧芯瑜、劉李優優、譚一梅、楊螢、笪雪瑩獲新人獎主角獎;尹春媛、黃兆函、徐均朔、范雅婷、王煒佳獲新人獎配角獎;充分顯示出白玉蘭戲劇獎“扶持新秀成名家、推動名家成大師”以及“表彰昔日的臺柱子、尊重今天的臺柱子、扶持未來的臺柱子”的辦獎指歸。
頒獎典禮上,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榜首胡維露、配角獎榜首小翁雙杰、新人主角獎獲得者顧芯瑜、新人配角獎獲得者尹春媛作為代表發表了感言。
上海昆劇團演員胡維露表示,感謝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給予昆曲、給予上海昆劇團全本《牡丹亭》、給予她的這份榮譽!作為上海本土培養的戲曲演員,以這樣一部在上海城市精神滋養孕育下誕生,探本溯源、鉤沉史料、重塑經典的作品獲得白玉蘭戲劇獎的認可,她由衷驕傲,更無比感恩。這份榮譽背后,凝聚了幾代人幾十年的心血、付出和積累,方才結出今天這枚累累碩果。
上海滑稽劇團演員小翁雙杰在滑稽戲中演了四十年配角,演過五六十個角色,都是小人物。但他堅信一句話:舞臺上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所以我一直努力追求我的滑稽藝術,也衷心希望能把南方的滑稽藝術推廣到全國去。去年我退休了,但藝術是沒有退休的。此次獲得‘白玉蘭配角獎,對我的演藝生涯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我新的藝術旅程的開始,只要生命不息,我將永遠追求到底!”
上海淮劇團演員顧芯瑜坦言,從小學戲時就對“白玉蘭”充滿了向往,每每聽獲獎的藝術家講到白玉蘭戲劇獎是多么的潔白與高尚,都會化作自己刻苦練功的動力。“這次的淮劇《趙五娘》屬于老戲新排,是我第一次體會把自己打破又重塑的創作過程。我熱愛著淮劇事業,熱愛著舞臺!我知道榮譽只是過去,起點就在腳下,我今后一定會更加認真鉆研,彌補不足,盡最大的努力塑造每一個角色,演好每一出戲。”
作為從魯西南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山東省柳子劇團)演員尹春媛10歲就踏上了戲曲演員的追夢道路。她說道,在柳子戲前輩老師的幫助下,在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努力下,在戲曲觀眾的支持下,才有了今天取得的微不足道的一點成績。“柳子戲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古老劇種的年輕演員,更有義務和責任擔起自己的使命,此次的榮譽對我來說既是一個榮譽,也是一種壓力,更是一種動力。”
“和觀眾見面是慶祝獲獎最有意義的方式!”
藝術源于人民,更要歸于人民。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結果揭曉次日,上海白玉蘭戲劇獎藝術團立即再度開拔。應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辦公室的邀請,本屆白玉蘭戲劇獎部分獲獎藝術家及特邀助演演員,奔赴上海“五大新城”中的嘉定和松江進行文藝志愿服務公益演出,舉辦“禮贊新時代”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獎演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專場,在盎然春意中與嘉定、松江當地的觀眾一起,見證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之花的又一次絢麗綻放。
“和觀眾見面是慶祝獲獎最有意義的方式!”演出后臺,參與演出的白玉蘭戲劇獎獲獎演員們不約而同地表示。為期兩天的演出,節目涵蓋了京劇、昆劇、越劇、淮劇、錫劇、豫劇、柳子戲、話劇、兒童劇、小品、獨腳戲、舞蹈、男女聲二重唱等豐富多樣的戲劇種類與演出形式,既有本屆白玉蘭戲劇獎參評劇目精彩片段的再度演繹,也有劇種經典唱段、演員拿手絕活的精彩展示,更有藝術家們為本次專場演出用心排演的新作品。
“獎項是鼓勵,是鞭策,更是責任。”來自河南新鄉的豫劇演員萬正紅,憑借現代豫劇《老村里的新故事》“黃玉蘭”一角獲得第31屆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獲獎后的第一時間來到上海松江、嘉定兩大新城,進行惠民演出。坐在化妝間里的她,依舊難掩心中的激動,“作為新鄉首位‘白玉蘭獲獎演員,我非常珍惜這次的演出機會,河南豫劇能有機會再次來到上海這座大都市的舞臺上,向市民朋友展示這個劇種的獨特魅力,我倍感自豪。讓上海的觀眾和全國的觀眾了解豫劇、喜歡豫劇是我的心愿,我會進一步磨礪技藝,更好地反哺和回饋人民。”
藝術家的精湛技藝與動情演繹,也贏得了臺下觀眾由衷的歡笑與掌聲。演出結束后,意猶未盡的觀眾在劇場門口等著與藝術家簽名合影留念,久久不愿離去。親切的鄉音傳遞著這樣的心聲:能在家門口見到這么多優秀藝術家,看到這樣高質量的演出,既激動又幸福,感謝“白玉蘭”,期待今后能有更多這樣的惠民演出來到他們身邊。
“為鼓勵文藝家進一步深入基層、扎根人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每屆白玉蘭戲劇獎都會組織一批獲獎的中青年戲劇演員在當年頒獎活動前后,深入基層進行演出。”奚美娟介紹。作為具有全國影響力、權威性的戲劇表演藝術專業獎項,走過了31屆的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戲劇文化、發現扶持優秀戲劇表演人才的同時,始終堅持深扎基層、服務社會,努力用戲劇藝術這條紐帶,將專業的成果與群眾的需求更緊密地結合起來。
上海白玉蘭戲劇獎藝術團的公益惠民專場演出只是序幕。
自第31屆起,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更在市委宣傳部的領導和支持下,推出了“獲獎演員劇目展演”的新機制和新舉措,定于每年白玉蘭戲劇獎揭曉后,組織當年度白玉蘭戲劇獎獲獎演員,攜各自參評劇目或拿手劇目再度登臺。“我們希望能借此進一步拓展白玉蘭戲劇獎的外延和影響,為全國各地的戲劇工作者搭建展示交流以及與觀眾溝通的平臺,讓白玉蘭戲劇獎不僅是戲劇藝術家的節日,更成為廣大觀眾共享藝術的節日。”奚美娟說。
新時代新舉措 臺上臺下共精彩
2023年5月23日到6月7日,為期三周的“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獲獎演員劇目展演”精彩開演。越劇《梁祝》、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話劇《家有九鳳》、京劇《春草闖堂》、舞劇《記憶深處》、昆劇《牡丹亭》、話劇《深淵》、豫劇《老村里的新故事》、京劇《戰宛城》、雜技劇《化·蝶》等10臺由第31屆白玉蘭戲劇獎獲獎演員出演的、薈萃多個劇種的優秀劇目先后在上海宛平劇院、上海藝海劇院、上海文化廣場、上海天蟾逸夫舞臺、上海大寧劇院、上海保利大劇院等劇場上演,將名家云集的戲劇盛宴送到百姓家門口,播撒了藝術的種子,收獲了無數的掌聲。
“能夠在5月23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81周年這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在上海以白玉蘭戲劇獎獲獎演員劇目展演的形式再次演出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我們感到備受鼓舞和振奮。”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獲得者、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主演、來自江蘇常州市滑稽劇團的張怡說,“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就是一部‘以人民為中心的舞臺藝術精品,陳奐生一家關于‘吃飯的歡笑和淚水,正是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農民以及社會歷史進程的縮影。作為白玉蘭戲劇獎的獲獎者,能夠再次帶著這部劇來上海回饋觀眾、回報人民也是我莫大的榮幸!”
青年舞蹈家唐詩逸憑借舞劇《記憶深處》的精彩演繹獲得了第31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獎。她表示,這次能跟這么多前輩藝術家們一起參加展演,感到很高興也很榮幸。“近幾年舞劇行業受到很多的關注,在舞劇中也有很多人物形象一個個被塑造出來,走進大家視野。舞劇作為戲劇的一種,首先要有堅實的戲劇表演基礎,更需要用肢體去訴說無聲的語言。這次展演我在舞劇《記憶深處》中飾演華裔作家張純如,希望能將這樣一位以筆為劍,勇敢揭露歷史真相的女性形象舞動到大家心里。而銘記歷史,是為了看到光明。”
作為“到人民中去”的重要舉措之一,每個展演劇目都積極響應組委會要求,配置了大量的公益票贈送給市勞模協會、市志愿者協會、離退休高級專家學者和廣大的戲劇愛好者,取得了公益效益和市場效益的雙豐收。為了進一步拓寬文藝惠民、文藝樂民的形式與渠道,本次“獲獎演員劇目展演”還創新引入了線上線下兩種不同的賞劇模式。組委會精心挑選了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話劇《家有九鳳》、舞劇《記憶深處》和豫劇《老村里的新故事》四臺不同樣式的口碑好戲進行了網絡公益直播,在上海文聯微信視頻號、新民晚報“上海拾藝路”微信視頻號、東方網微信視頻號、百視通微信視頻號、澎湃新聞App等網絡直播平臺與劇場同步開播。特別是豫劇《老村里的新故事》的再度赴滬展演,不僅吸引了大量在滬的河南籍觀眾親赴劇場觀摩,更是吸引了河南省劇協微信公眾號、新鄉日報微信公眾號、文化豫約等河南相關平臺的積極參與,線上線下熱鬧非凡。據統計,10場展演劇場觀眾共計11550人次,4場直播線上觀眾共計1280189人次。“獲獎演員劇目展演”既為演員打造了展示精湛演技的平臺,也為觀眾創造了觀摩精品力作的機會,收獲了觀眾和演員的一致好評。
在上海宛平劇院,耄耋戲迷程先生被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獲得者章益清與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帶來的新版越劇《梁祝》深深感染了,他感嘆道:“浙江小百花為上海人民送來了新版《梁祝》,可謂久別重逢,我從小就會哼唱‘十八相送與‘樓臺會,但這次發現新版《梁祝》劇情有不少拓新,聽聞主題曲響起,心潮澎湃不已。我最后要深深地感謝白玉蘭戲劇獎和諸位演員的精彩演出。”
此次展演,觀眾陳女士一共觀摩了三部作品,她對第31屆白玉蘭戲劇獎的新舉措大為贊嘆:“用獲獎精品反哺人民,此舉效果明顯、意義深遠”,在她看來“展演猶如一根絲線,將十顆珍珠穿成了一串項鏈,優勢疊加,價值翻番。展演猶如一個無形課堂,促使獲獎演員互相學習、精益求精”。觀摩了多部展演劇目后,觀眾章先生也感嘆:“白玉蘭戲劇獎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增添了一道絢麗亮色,更為上海人民端上了豐盛的文化大餐。獲獎演員劇目展演,讓更多上海市民有機會走進劇院,切身感受全國各地戲曲的特色和精彩,感受藝術對心靈的巨大震撼和熏陶。”曾在市婦聯工作的他深知承辦重大文化項目的不易,于是“由衷感激市文聯傾情傾力,為推動我國戲劇事業的繁榮發展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人才培育是未來 玉蘭飄香引創作
白玉蘭戲劇獎探索創新的腳步還在繼續。在立足于對全國戲劇優秀演藝人才的發掘和表彰的基礎上,她也把人才的綜合培養納入其重要的活動宗旨。
為推動戲劇表演藝術事業發展,促進出人出戲,為戲劇人才持續性成長搭建高層次教育拓展平臺,上海白玉蘭戲劇獎組委會辦公室計劃于2023年下半年與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合作,利用藝術節各類國內國際高端藝術資源及平臺,面向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歷屆獲獎演員,推出“白玉蘭戲劇獎獲獎演員高級研修班”,邀請全國文化藝術管理部門領導,黨校專家教授,國內及滬上文藝領域著名專家學者,國際著名藝術節、院團負責人、制作人、藝術家等為學員提供優質的藝術教育。據上海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秘書長顧堅核介紹,舉辦白玉蘭戲劇獎高研班,旨在“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戲劇高端人才,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搭建交流互鑒平臺,促進復合型演藝人才的成熟與成長;拓展戲劇人才的國際視野,促進中西方戲劇的碰撞與交織;促進培育青年創作力量,搭建對外交流的平臺”。
與此同時,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還要讓更多戲劇人才在白玉蘭戲劇獎的平臺上增強交流與互動,從而推動創作更多優秀的作品。柳子戲《老青天》中的青年演員尹春媛在今年白玉蘭戲劇獎中榮獲最佳新人配角獎。柳子戲《老青天》是一部借古頌今的反腐清官戲,是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踐行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精心打造的力作。在白玉蘭戲劇獎組委會辦公室的積極推動下,山東省柳子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將與上海京劇院共同打造京柳聯合創新戲曲劇目,計劃于今年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期間亮相。此次合作,將促進滬魯文化藝術之間的深層次交流,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無論是獲獎演員劇目展演、高級研修班舉辦還是推動作品共創,這些新機制新舉措的背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組委會目標鮮明而具體:在繁榮戲劇表演藝術、展現獲獎人才風采的同時,為深化上海戲劇碼頭建設、讓人民群眾共享優質文藝資源和文化發展成果、促進戲劇創作從“高原”邁向“高峰”,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打造上海的人才高地和文藝高地、建設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