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麗娟 錢虹

摘要:電信詐騙對大學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深刻的,一旦受騙,其財產、心理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都受到不同程度損傷。受害者長期貧困的焦慮心理,貪財逐利的虛榮心理,向他人“看齊”的從眾心理,涉世未深的大意心理,同情弱者的支持心理,受到威脅的恐懼心理特征是電信詐騙既遂的主要原因。針對以上原因,大學生群體應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不易騙”“不被誘惑”的堅強意志;學會邏輯思考和延遲滿足;教師和學生“雙主體”要學習相關心理學知識。
關鍵詞:電信詐騙;大學生;心理特征;防范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3)11-0131-04
電信詐騙是指通過電話、網絡和短信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受害人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誘使受害人打款或轉賬的犯罪行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偽造各種合法外衣和形式的方式達到欺騙的目的,如冒充公檢法、商家公司廠家、國家機關、銀行等各類機構工作人員,偽造和冒充招工、刷單、貸款、手機定位和招嫖等形式進行詐騙。習近平總書記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全面落實打防管控措施 ?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多發高發態勢》一文中強調:“要堅決遏制此類犯罪多發高發態勢,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1]雖然社會各界已經為防范電信詐騙作出很大努力,但是目前電信詐騙在高校仍呈高發態勢[2],成為阻礙高校校園和諧穩定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令大學生和學生管理工作者疾首蹙額。
研究發現,電信詐騙犯罪雖然借助了高新技術,但其本質仍然是具有明顯意圖的語言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詐騙者摸清詐騙對象各種心理需求,運用需要層次理論、人格認知理論、說服理論、去個性化等心理學技巧把受騙者引入到舒適情境中,取得受騙者信任,誘導其做出沖動決策。由此可見,詐騙得逞最重要、最關鍵的一環是受騙者信任的形成和最終的決策,與詐騙分子博弈的過程則是一場心理戰。從心理學視角出發,探討影響大學生群體決策的心理特征和因素,可為降低受騙者詐騙回應率提供依據和借鑒。
一、電信詐騙對大學生群體的危害
最高人民檢察院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檢察機關分別起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3.9萬人、5萬人和4萬人,造成經濟損失高達353.7億元,目前電信詐騙類犯罪警情已占全部刑事警情的46%,部分城市甚至超過50%,可見電信詐騙案件之多、涉案金額之大、影響之惡劣[3]。電信詐騙受害者中大學生受害者占比達68%[4],已成為主要受害群體。遭受電信詐騙會給大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財產損失和精神壓力,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小路(化名),刷單之初嘗到甜頭,放松警惕后損失一萬四千元[5];大學生譚某,被詐騙2000元,導致精神不濟、人際關系緊張[6]。部分大學生受騙后情緒激動,承受不了打擊,有的甚至絕望自殺。據報道,在某電信詐騙案中,施騙者冒充學校財務處以發放助學金為由騙走南京某大學生學費,后該生心情持續低落,最終因心臟驟停而亡;廣東揭陽某大學生遭遇電信詐騙后,因無顏面對家人,選擇自殺。近年來,職能部門加大了對電信詐騙的打擊力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仍未能改變電信詐騙猖獗態勢。
二、電信詐騙既遂的原因
分析詐騙分子得逞的原因主要應聚焦詐騙者、被騙者和社會環境因素三個方面,其中被騙者是關鍵和核心。詐騙分子通過創設心理陷阱式對話、專業角色扮演等方式實施詐騙[7]。研究者從詐騙的社會現狀、犯罪分子作案手段、特征、受騙者特征等方面對電信詐騙成因進行分析發現,電信詐騙案件之所以高發,跟作案經濟成本、犯罪懲罰成本低且非法收益大[8],以及受騙主體反詐騙意識薄弱、趨利心理、同情心、虛榮心、從眾心理、僥幸心理等因素相關。還有研究認為,一般人口學特征、受騙者缺乏社會支持也是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9]。
三、大學生群體電信詐騙受害者心理特征
案例一:2022年8月20日14時40分,大學生小張刷某平臺短視頻時點開一則聊天軟件廣告,緊接著有人加他好友,并告知可以刷單返利,且謊稱自己已經賺了很多錢,讓小張下載“our chat”軟件,小張心想自己家庭一直很困難,就刷一個金額小的,如果賺了錢再繼續。注冊后,一個叫安某的指導小張作刷單任務,剛開始做完刷單任務就返利幾十甚至上百元,小張逐漸放下戒心。同宿舍的小莉見室友輕松賺錢,想到自己想買一套好的化妝品,于是也請求一起刷單賺錢,最終兩人各損失一千多元。
案例二:2022年8月26日12時許,大學生小夢正在吃午飯時接到電話,對方自稱是金融客服,因校園貸對大學生影響惡劣,金融監管機構嚴禁未滿二十歲人員注冊相關平臺賬號,否則影響個人征信,現需按照要求注銷賬號。小夢信以為真便按照對方指示操作,將借貸平臺額度提現到銀行卡再轉入對方指定賬戶,后感覺被騙告知輔導員老師,損失3500元。
刷單、注銷賬號、冒充公檢法詐騙、拍裸照被威脅等均為大學生受害者最常遇到的電信詐騙手段,通過分析不難發現,導致大學生不知不覺落入陷阱并按照騙子要求轉賬的有以下幾個心理因素:
(一)長期貧困的焦慮心理
貧困是指傳統意義上的“收入貧困范式”,國家和各級政府每年投入巨額資金用于各級各類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但對于那些來自于特殊貧困家庭(孤兒、棄兒、家庭成員患重病等)的學生來說,每年最高4300元的資助金還是顯得“杯水車薪”,近幾年的疫情對這些家庭來說又是雪上加霜,這就導致有的同學長期處于貧困邊緣,生存壓力大,久而久之,焦慮情緒、羞恥感、自卑感會影響他們學習、生活和遇事的決策,案例一中的小張同學就是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賺錢的種子在心里生根發芽,產生急功近利情緒,導致輕信受騙。
(二)貪財逐利的虛榮心理
物質財富的空前豐富對正處于“三觀”形成階段的大學生產生了深遠影響,部分大學生崇尚物質主義,傾向于以占有物質財富的多寡來判斷成功與否[10]。大學校園里不乏對物質財富短缺者的嘲笑、對家境富裕者的羨慕、因攀比借高額網貸等現象。為了擺脫被人看不起的狀況或想跟家庭條件優越的同學一樣享受更高水平的物質生活,一些大學生就嘗試走捷徑,妄想輕松賺大錢,小莉就是因為想買昂貴的化妝品而落入了詐騙實施者的圈套,被騙的錢財難以追回。
(三)向他人“看齊”的從眾心理
因從眾心理作祟被詐騙的大學生分為兩類:一種是所謂的通過勞動打工賺錢,比如:當發現同宿舍或同班同學做“兼職”,只需要在宿舍動動手指玩游戲、體驗廣告、推廣、做任務就能有豐厚的報酬,據說還是長期的兼職項目,某些大學生就心癢難耐,覺得自己也應該跟同學一樣“追求上進”,一旦點擊了同學轉發的鏈接,就會一步步落入釣魚網站的騙局。另一種是披著“助考”“代課”外衣的詐騙廣告,如今有的大學生認同所謂的“躺平”,甚至在期末考試中妄想投機取巧,犯罪分子抓住大學生的這種需求特征實施詐騙。
(四)涉世未深的大意心理
絕大多數大學生從小被家庭和學校保護而缺乏社會經驗,部分人對電信詐騙亂象不夠了解,個人一般信任水平較低,在詐騙者“角色扮演”“聲音模仿”的騙術面前很容易相信他人,“好人總比壞人多,不會這么碰巧就遇上騙子”“我進行過嚴謹的分析,對方邏輯沒有任何問題,我覺得可以相信”“我只要不打太多錢就沒事”等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持有的觀點。殊不知,詐騙分子利用非法渠道得來的個人信息對其實施詐騙,初始階段先獲取受害者的信任,然后逐漸加火升溫,溫水煮青蛙,最后編造理由讓受害者轉賬打錢。也有部分受害者是因為輕信QQ、微信等社交平臺的“親朋好友”發來的求助信息、鏈接,內容包含充話費、交通事故急需手術等,某些大學生因為輕信上當受騙。
(五)同情弱者的支持心理
大學生在看小說、刷短視頻的過程中經常會彈出很多廣告,其中不乏呼吁關注失獨老人、困境兒童為他們捐款的內容,詐騙分子利用被詐騙對象同情弱者的支持心理吸引他們點擊視頻,了解視頻背后的“故事”。一旦點擊之后呈現的要么是捐款鏈接,要么很快會有聊天窗口彈出以賺錢、炒股、找對象等為由與受害者取得聯系,秉持“總有一款適合你”的原則,詐騙分子分工明確、話術嚴絲合縫,“專業”而且“敬業”,一旦把錢騙到手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六)受到威脅的恐懼心理
大學生多處在17—23歲之間,生理發育成熟,但心理成熟度還有待提升。如果把大學生比作一輛車,它的油箱已經加滿,但剎車系統還不夠完備,所以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現問題。大學生裸聊被裸照威脅而打款的新聞經常見諸報端,明知是騙子,但是考慮到自身名譽、社會支持系統的穩定性等因素,大多數受害者還是會向騙子妥協、乖乖轉賬。被威脅轉賬的情況在“刷單”兼職賺錢等詐騙案例中并不鮮見,有的大學生最初刷了幾個小單得到所謂的返利,就誤以為真的可以通過這種途徑“發家致富”,殊不知,犯罪分子挖了更大的坑在等著他們,有的大學生在進入陷阱之初就意識到被騙,想止損卻被告知面臨巨額罰款,會被起訴,致使其進退兩難,產生焦慮情緒,處于恐懼之中,被人拿捏操控,最終被騙走錢財。
四、構筑大學生防范電信詐騙心理防線的路徑
(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正確的價值觀是人們安全立身立命的核心,部分大學生受騙跟物欲、攀比、享樂、貪婪、僥幸等思想有關,與不正確的價值觀有關。別人有的自己都要有、別人能買的自己都要買,當自己陷入無法負擔高支出水平的消費方式的“困境”時,就極易落入詐騙分子精心構建的陷阱。因此,大學生必須樹立正確的“三觀”特別是價值觀,認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勤儉節約是美德”等正確觀念,時刻對自己進行“天上不會掉餡餅”“這么賺錢的股票別人不可能把機會給我這個不認識的人”“刷單賺錢沒有那么容易,都是騙子的花言巧語”等心理暗示,用思想引領行動,用正氣規避風險。
(二)培養“不易騙”“不被誘惑”的堅強意志
無法正確認識現實情況,沒有自知之明,受不了所謂的“高回報”“高利率”“賺大錢”誘惑是大學生被詐騙的重要原因,投機僥幸、貪圖小利、貪婪虛榮都是意志不堅定的表現,抵制誘惑的意志力、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在防騙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大學生群體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養自控力,比如:花錢有計劃,量入為出,不必要的東西堅決不買;來路不明的鏈接不點;遇到充滿誘惑性的話術時,迅速采取措施脫離誘惑環境等。無論是經濟還是身心需求都不應當試圖從網絡上獲取陌生人的幫助,大學生要時刻保持警惕保持清醒,這樣才能防范電信詐騙。
(三)學會邏輯思考和延遲滿足
無論是哪種詐騙陷阱,大學生都可以通過邏輯思考和延遲滿足進行防范。防詐騙可分五步走:冷卻—思考—交流—再思考—決策。當收到短信、郵件、好友邀請或瀏覽網站信息時,無論誘惑力多大都先不要作決策,給自己一個冷卻期,平復情緒,恢復正常思考能力,利用基本常識和邏輯思維對整個事件進行思考分析,先想方設法求證,作出初步判斷,如果識別出詐騙信息,則成功反詐;如果自己暫時識別不了,可進入交流環節:與家長、老師等可靠可信賴的人交流,借他人的生活經驗分析問題,如果仍然無法判斷,可以考慮咨詢相關專業人士,如保衛處工作人員、社區民警等,他們長年奮戰在反電信詐騙一線,有豐富的識別電信詐騙信息經驗,習得了較強的反詐業務能力,咨詢他們可以有效避免大學生進入詐騙陷阱,這也是決策前最關鍵的一步,直接決定了反詐成效(見圖1)。
(四)教師和學生“雙主體”要學習相關心理學知識
對學生進行反詐騙教育時,必須充分掌握學生產生動機的心理因素和需求現實,比如:部分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迫切需要經濟支持,個別學生因創業急于求成的心理在網絡上尋求突破。遇到此類情況時應當直面問題,通過講座、班會等方式為學生分類講解遇到問題時應當采取的措施,或者直接告訴學生遇事可求助家長、班主任(輔導員),以及長期保持聯系的同學朋友,如此便于發現問題苗頭,進而規避風險解決問題。
人一旦處于困境中容易引發焦慮情緒,當問題長時間存在時,在犯罪分子的引誘下更容易進入混亂階段從而受騙。詐騙分子行騙過程中就充分應用了很多心理學理論,首先他們會篩選客戶,通過洗腦術等心理技巧對篩選出來的客戶進行降維打擊,應用沉沒成本效應增強入局動機,應用賭徒心理效應誘導受害者加大投入,應用同體效應強迫受害者繼續投入,應用訴諸恐怖效應制造緊張恐慌情緒[11],反復詐騙受害者。反之,大學生掌握了詐騙分子的心理特征,就可以有效防范電信詐騙。教師、家長可引導學生閱讀、學習犯罪分子心理特征相關文獻、書籍,觀看相關文字、視頻資料,對其心理特征有一定認識,即使遇到詐騙分子也能有效防范,從而確保個人財產安全。
五、結語
本文分析了電信詐騙受騙者的心理特征,從受騙心理特征出發提出樹立正確價值觀、學會邏輯思考和延遲滿足、教師和學生“雙主體”學習相關心理學知識三條構建防騙心理防線的路徑,希望能引發學生管理工作者和大學生的思考,利用心理學知識防止此類事件發生,為校園安全和諧穩定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全面落實打防管控措施 ?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多發高發態勢[N].人民日報,2021-04-10(1).
[2]黃小英.電信網絡詐騙與反詐騙說服機制研究[J].廣西警察學院學報,2022(1):91-97.
[3]羅燕.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副主任陳智敏:加大處罰力度源頭治理電信詐騙[J].民生周刊,2022(6):40-41.
[4]許倩.強教育與弱感知:高校安全教育中正式和非正式制度對大學生風險感知的影響:基于電信詐騙的多案例研究[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32-43.
[5]諸葛長華,范軻,李權,等.高校網絡詐騙案件的處理與反思[J].法制博覽,2021(21):27-28.
[6]任培培,馬曉曙.遠離網絡詐騙 ?重塑美麗心靈:高校輔導員工作案例分析[J].大陸橋視野,2020(9):112-113.
[7]郭運鴻.電信詐騙犯罪的心理預防[J].法制與社會,2016(19):70-71.
[8]胡向陽,劉祥偉,彭魏.電信詐騙犯罪防控對策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5):95-103.
[9]殷明.電信詐騙案件受害人的實證研究:基于受害人筆錄的量化統計分析[J].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17(3):57-62.
[10]謝曉東,喻承甫,張衛.大學生虛榮特性與沖動性購買行為的關系:物質主義的中介作用[J].應用心理學,2015(4):354-361.
[11]陳舒琦,任延濤.“殺豬盤”網絡詐騙的心理誘導機制及預防對策[J].廣西警察學院學報,2022(4):86-93.
作者簡介:田麗娟(1991—),女,漢族,四川廣元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錢虹(1991—),女,漢族,江蘇宜興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助教,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