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惠敏
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傳授知識、培養技能,更要求教師能幫助學生健康生活,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生成有利于學生今后發展的情緒、情感。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創設情境性道德學習,引發學生的情感認同;開展互助性合作學習,促進學生情感生成;引導鼓勵性即時評價,幫助學生情感升華。
學生核心素養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包括必備的品格和關鍵的能力,主要有三個方面: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能力)、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實踐創新能力)和文化基礎(人文底蘊、科學精神)。科學自我管理是健康生活的前提,中學生處于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情緒情感是影響其科學自我管理的核心因素。這就要求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同時,格外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
朱小蔓教授曾給情感教育下過這樣的定義:“情感教育,就是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生新質、走向新的高度,也是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制之一的情緒機制,如何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一道協調發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1]她認為,情感教育首先需要關注學生的情緒機制。為在實踐中使用方便,在2011年她又給出一個操作性的界定:“情感教育是指在學校教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對那些關涉學生身體、智力、道德、審美、精神成長的情緒與情感品質予以正向的引導和培育。”[2]情感教育需要教師善于捕捉學生情緒、情感狀態,并運用合理合適的方法對情緒、情感品質進行正向的引導和培育。教學過程中善用情感教育,關注學生情緒、情感發展,能促成學生積極情感素養的養成。
一、情境性道德學習,引發學生的情感認同
人類精神性發展的核心標志是人的道德性,它在精神系統中起統攝、支架性的作用。人的精神發展分為多個階段,其中較高階段是價值觀及態度內化為比較穩定的人格。情感處于人格系統的核心位置,從人的情緒、情感可以觸摸到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3]
道德與法治課采用情境性道德學習方式,促進人的情感發展;同時,利用人的情緒、情感機制,如感同身受、情感共鳴等,改善和提高道德情感教育的影響力和有效性。運用情境性道德學習方式,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奠定現實基礎,也為關注學生精神發展提供了現實抓手。
情境性道德學習,不再是簡單地記憶知識,而是通過分析生活中的真實情境,引發學生的情感認同,積累和豐富個人情感道德經驗。情境是學生從感性學習到理性學習的一個媒介,全國特級教師李吉林老師認為情感始終是情境教育的命脈。富有情感的情境性道德學習,更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認同和共鳴。
以“深深淺淺話友誼”為例,在課前調查中,學生甲分享了自己的友誼故事:我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上初中后,學習成績下降,自信心不足。體育課上班內一位同學主動找我聊天,當他得知我為考試失誤難受時主動安慰我。從那以后,我們無話不談,是他讓我的初中生活很精彩,我很珍惜和他的友誼。
班內學生認真聆聽了該同學的故事后,自然聯想到自己與朋友相處的情景,產生情感共鳴。在這樣的情感渲染中自然生成了認識——朋友間可以分享快樂、分擔憂愁,友誼會給我們力量、給我們溫暖、給我們支持,我們的人生需要朋友。
情境性道德學習中蘊含著學生的真實情感,道德與法治課可以讓學生講述自己的真實故事,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展示型情感教學策略適用于有明顯情感培養傾向的教材內容。對于有些基本不涉及情感因素的教材內容,學習過程中可賦予它一定的情感。
盧家楣教授在情感性教學的研究過程中表示:“賦予情感策略,就是教師通過自己對教材內容的加工提煉,賦予教材內容以一定的情感色彩,從而使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4]八年級下學期教材(又稱憲法專冊)內容偏理性,教材強調專業術語的準確性,情感因素偏少。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并適時賦予教學內容一定的情感,設置有利于學生道德學習的情境就成為備課的重中之重。如講授“依法行使權利”時,教師要求學生明確“任何權利的行使都是有范圍的,要依法行使權利”,平鋪直敘會比較枯燥,故安排一段可愛小狗的短片,并設問:“狗狗到底可不可愛?”學生的回答大多數是肯定的。此時拋出某社區貼吧里居民的投訴——遛狗不牽繩,狗狗到處亂走,接著設問:“此時狗狗到底可不可愛?”討論交流中,學生也產生了一些小小的分歧,有的人認為:“狗狗那么可愛又不咬人,不一定要牽繩。”也有的人認為:“狗那么嚇人,看到就害怕,不牽繩就不準養。”同學們討論的重點變成“準不準養狗”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學生對于“公民應該行使權利”這點認知上是一致的。但是對“依法行使權利”的理解不到位,繼續深挖情境資源,引導學生思考“養不養狗是公民的權利,因為它只涉及公民個人”。同學們在頭腦風暴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形成正確的認知。教師探討這個情境問題,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正確行使公民權利的方式,還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行使權利不忘履行義務。對這個問題的全方位理解,不僅考驗學生社會經驗、知識儲備和歸納總結的能力,也能更好地激發學生作為公民的責任意識,是很好的公民素養教育。情感鋪墊后學生后續學習更專注了。情境性道德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互助性合作學習,促進學生情感生成
互助性學習方式通常是指小組合作學習,即學生通過與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問題、確定目標、制訂方案、收集資料并進行分析處理、尋找問題的答案或結論,最終達成一致意見。
學習是認知的過程,課堂教學是認知生成的重要途徑,也是滿足學習者心理需求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濃厚的情意色彩。學習行為本身是一種社會化的行為,同他人溝通、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這樣的初衷下出現的,它是學生之間互教互學、彼此交流知識的過程,也是互愛互助、相互溝通情感的過程,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集眾智辦大事,這樣的情感流淌可以讓學生更有創意,更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更樂學、好學,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的生成。
在課堂上,學生乙分享的情境故事中表達的是自己的困惑:我和小陳兩家是世交,我們很投緣,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打籃球,小學里我們在一個班,經常一起學習、一起玩,很開心。進了初中,我們沒有如愿分到一個班,在媽媽的要求下,我每天除了做作業就是刷題,學習是進步了,可因為和小陳玩的時間少了,他漸漸和我疏遠了。聽說他現在學習很不好,上次還因為進網吧被班主任叫家長,媽媽多次暗示我不要再搭理他,可是在我心里一直當他是好朋友,我該怎么辦?
課堂中,通過問題設計:(1)小華是否要和小陳繼續做朋友?(2)如果要,小華該怎么做?(3)如果不要,小華又該怎么處理他們的關系?教師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幫他出謀劃策,讓學生在這樣的思維碰撞中促進合理情感的生成。
在小組互助性合作學習中,會出現不同的聲音,表達不同的觀點,任何人的態度、看法都會使組內成員有不同的情緒、情感生成,此時教師總領性的引導可以產生更好的情感教育效果。
有學生明確表示:“朋友應共患難,現在小陳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步錯可能步步錯。作為朋友,小華不能坐視不理,應盡全力勸他別再去網吧了。”也有的同學說:“小華作為朋友可以勸說小陳,但如果小陳已經網絡成癮,小華不能勸說成功的情況下,應適當遠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教師適當引導:朋友是要相互幫助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合理地幫助對方是為友之道。但對于有些超出我們能力范圍的事,也要量力而行,懂得尋求家長、老師的幫助。當對方不聽勸還影響你時,要當機立斷與之保持距離,善交益友、不交損友。
互助性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情感表達,在和諧氛圍中傳遞真實感受;互助性合作學習開啟學生智慧,在真誠探討中達成認知共識。有效的互助性合作學習應建立在師生互信的基礎上,師生共建道德認知,這一過程不僅能融洽師生關系,還能增進生生友誼。濃厚的同學情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還能讓主動積極的學生帶動被動消極的學生,幫他們積累情感認知,為日后的健康生活做鋪墊。
三、鼓勵性即時評價,幫助學生情感升華
眾所周知,教學中常見的課堂評價方式有師評、互評和自評,評價的具體方式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加分,累計到常規考核中。在多種評價方式中,生生互評相較于教師評價效果更佳。初中生處于生理、心理發展的特殊時期,同伴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即時口頭表揚亦稱為即時鼓勵,能活躍課堂氣氛,幫助學生情感升華。鼓勵的方式可以是一次鼓掌,也可以是一次肯定的發言。如在“誠心護友”環節,教師設置了這樣的問題:“你和朋友發生過沖突嗎?如果有,請說出你們的故事。”很多學生并不擅長發現自己的問題,也不擅長反思自己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此時,教師以自身實例作示范——高中時和同桌因為小事生氣,將近半個月沒有說話,后來才發現是誤會,想起那些見面不說話、照面就避開的尷尬日子就覺得好難受,于是我們說好以后有話就說開,誰也不憋著。這件事讓我們明白了良性溝通的重要性。學生在筆者的分享中受到了鼓舞,陸續舉起了手。
一名女同學站起來做交流:我以前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我們形影不離。有一次,我帶了一個漂亮的品牌文具盒去學校,那是爸爸送給我的生日禮物。她很喜歡我的文具盒,跟我借,我沒同意。(現在想想,我當時對她太小氣了)第二天早上,我看到她拿著“我”的文具盒,不問青紅皂白就指責她為什么偷“我”的文具盒,她不承認,硬要說“我”的文具盒是她自己的。我便說她是小偷,周圍的同學都對她指指點點。她急得直哭,可我當時并未覺得自己不對。回到家里,我看到自己的文具盒竟然躺在書桌上,這才明白我誤會她了,可我始終沒有勇氣向她當面道歉。學期沒結束她就轉回老家上學了,我一直很后悔。
分享至此,她已泣不成聲。此時,教室里鴉雀無聲,同學們都在靜靜地聽她說。忽然,同桌給她遞了一張紙巾,并給她鼓起掌來。大家受到掌聲的感染,也紛紛給她鼓掌。同學們覺得她愿意當眾說出心中的愧疚,是需要勇氣的,而這本身對大家來說就是一種成長,用心參與的過程使情感得到升華。
盧家媚教授也曾表示,教師可以通過學科教學來陶冶學生情操,修煉、純化學生的心靈,以增進情感教育的效果。學生這種即時的鼓勵性評價,需要他們有一定的共情能力。這種不斷共情的過程,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很好地落到實處,促進了學生情感的升華。
總之,相較于其他學科,道德與法治課堂會重點關注學生的情緒、情感狀態,及時把握學生課堂中生成的情緒、情感,準確積極引導學生做自己情緒、情感的主人。筆者用發生在學生身上的事例,即生活化的事例,引導啟發學生思考,生活化的情境可引起學生關注、思考,同時巧妙運用“賦予情感策略”的情感性教學手段,可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引發學生的情感認同,助力學生情感素養養成;科學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實際問題,既生活化又有實用性,在合作互動中積累情感認知,促進學生積極情感生成;善用鼓勵性評價手段,發現并承認學生生命狀態之美,引領學生情感升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嚴格要求,更要理解寬容;不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動人;不僅要關注個體,更要面向全體,只有這樣才能使自身與學生的情緒更平和、情感更豐滿,使課堂效果達成度更高,使道德與法治課更好地立德樹人。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朱小蔓,丁錦宏.情感教育的理論發展與實踐歷程:朱小蔓教授專訪[J].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4).
[3]楊一鳴,王磊.彰顯國家意志,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新時代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編寫思想芻議[J].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2018(7).
[4]盧家楣.教材內容的情感性分析及其處理策略[J].心理科學,2000(1).
(作者單位:無錫市堰橋初級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