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予以組織與呈現,其中跨學科學習是作為拓展型學習任務群被提出的。因此,構建跨學科學習的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將革新知識呈現方式,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跨學科學習方式雖好,但具體操作方面還存在疑惑。本文將以“月”的意象為例來探索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實施,期望提供可實踐的操作模式。
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內涵
“跨學科”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伍德沃斯教授于1926年提出,指超越一個已知學科的邊界而進行的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的實踐活動。[1]對于跨學科學習內涵的理解,萬昆將跨學科學習界定為以學科學習為立足點,運用兩個或兩個以上學科知識或方法,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或理論問題的一種學習方式。[2]張玉華認為跨學科學習較多采用主題學習的方式,運用多門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提升能力,并促進跨學科理解。[3]孟璨認為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基于學生的知識基礎,圍繞某一研究主題,以某一學科課程內容為主干,運用并整合其他課程的相關知識和方法,開展綜合學習活動的過程。[4]
盡管不同學者對于跨學科主題內涵理解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在跨學科主題內涵方面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強調圍繞一個主題,以學科學習為立足點,運用多門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因此,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指圍繞某一主題,以某一學科學習為立足點,運用多門學科知識解決復雜問題的學習方式。
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價值
(一)有利于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與實施超越了單一學科的知識點的掌握與技能的習得,而是通過真實情境的創設與現實問題的解決,將落腳點放在學生的各種依托學科知識存在卻又超越學科知識本身的素養培育上,如學生運用知識與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溝通的能力與創新精神、研究思維等,這表明跨學科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最終是為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二)有利于豐富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需打破單一學科壁壘,將某一學科中的內容與其他學科中的相關內容、其他可以利用的資源聯系起來,進行資源的整合設計。這就超越了將教科書等書本資源作為教學唯一資源的做法,使各學科的教學得以活化、豐富化,教學內容也會變得更加有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將豐富相關學科的教學內容。例如,在以“月”為意象的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將初中學段中關于“月”的知識內容聯系起來,豐富了語文、地理等學科的教學內容。
(三)有利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系統性與動態性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多學科活動的設計實施會幫助學生獲得多種習得、聯系知識的線索,改變學校教育中各學科知識聯系性不強的現狀,使學生能夠構建起多學科的系統性知識體系;并且在完成一系列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要應用多種知識解決實際情境中的各種問題并親身體驗抽象知識背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由此體會到跨學科主題學習中的知識是結構性的、動態性的。
三、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特征
(一)單一學科的本位性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單一學科的本位性。跨學科主題學習涉及眾多學科,因此需要厘清各學科在學習任務群中的地位與關系,明確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哪一學科是本位學科、哪些學科是輔助學科。例如,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是以初中語文學科為本位依托,聯系多種其他學科的知識組織與呈現方式。
(二)多學科的共同參與性
跨學科主題學習還具有多學科的共同參與性特征。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要以初中語文為依托,更要跨越初中語文的學科界限去聯系多學科課程。在進行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時,教師要注意此活動不是多科目的簡單羅列與拼湊,而是眾多科目的不同知識與語文學科知識產生連接,共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必須尋找到不同參與學科在其中的適當位置。
例如,以“月”意象為例的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與人教版地理中的“地球的運動”中的知識進行聯結與拓展;也可以與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中的“創新驅動發展”和“中國人 中國夢”進行聯系;還可以與部編版歷史教材中的“活動課: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科技文化成就”中部分內容綜合起來進行設計。
(三)學生學習活動的綜合性與情境化
與傳統初中課堂學習活動類型較單一、學習情境相對脫離真實生活不同,跨學科主題學習的設計會因多種學科的參與而考慮設置多種形式、各種類型的學習活動,且在實施過程中會注重真實情境等的支撐作用。所以,學生在參與跨學科主題學習時會通過各種學習活動的參與獲得與傳統課堂學習時的不同體驗,由此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例如,本次以“月”意象為例的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科學博物館、科學技術館、各種教育基地等實地資源,通過開展組織學生參觀、聽宣傳講座、制作模型等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拓寬對“月”意象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的知識站位高度。
(四)學習成果評價的多樣化
與以往只依據考試成績進行評價不同的是,跨學科主題學習評價注重學生在其探究性學習活動中的表現,并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類似于視頻、作品等學習成果也是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參考。
例如,在以“月”為意象的初中語文跨學科主題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方式、多樣成果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初中語文學科與道德與法治的結合活動中,可通過學生講述“中國探月工程”故事、制作人造航天器模型等活動中的表現與成果進行評價;在與歷史學科的結合中,可以開展有關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的系列活動,師生可以共同做月餅、講述傳統習俗與神話傳說故事等,大家可以相互評價“誰做的月餅更好”等。
四、如何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
跨學科主題學習的開展首先需要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為目的來設置學習目標;其次要創設多樣情境,統籌設計活動;再次實踐者需根據知識內容以適切可行的方式開展活動;最后需要有效的評價對跨學科主題學習進行反思改進。下面將以初中語文“月”意象的跨學科主題學習為例進行說明。
(一)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目的,設置學習目標
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的最終目的是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與實施時應將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融入學習目標中。因此設計時,教師應將各學科的核心素養要求進行對比、分析、統籌、具象化,將其轉化為具體的、可實踐的學習目標并加以落實。
例如,在初中語文以“月”為意象的跨學科主題學習設計中,教師需要了解參與跨學科主題學習各學科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并統籌、分析,因此,總體學習目標是提升每名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與藝術修養。具體目標如下:
1.通過品讀古詩詞與文章,掌握“月”意象所表達的象征義,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與審美創造等素養。
2.通過閱讀現代科學類書籍,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并了解“地球的宇宙環境”等基礎地理知識。
3.通過現場參觀和觀看視頻資料等方式,了解中國探月工程及背后的感人事跡,感受現代科技的發展與人類勇于探索的精神。
4.開展一系列中秋節活動,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
5.通過繪畫、唱歌、排演舞臺劇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藝術素養。
(二)創設多樣情境,統籌設計活動
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在真實或近似真實的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跨學科主題學習中創設情境、任務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尤為重要。
1.跨學科主題學習需要創建包括但不限于真實情境的多種情境去幫助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組織者可創建開放式問題情境,使學生開放思維、通過種種嘗試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如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由組織安排、任選有關“月”的主題進行舞臺劇的編制劇本、分工演出、匯報展演等;也可創設知識應用的情境,使學生能將學習的一般性原理或方法得以應用,并能夠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如可要求學生用已學的不同繪畫方法去畫一幅關于月亮的畫等。
2.教師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還需要進一步明確任務、設計相關引導性問題及線索等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幫助學生能夠在真實的情境中發現問題,進一步解決問題,才能發揮出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最大價值。
(三)根據知識內容以適切可行的方式開展活動
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實施的效果決定著跨學科主題學習是否成功。教師在開展活動時,需要注意組織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知識結構、選擇適切可行的教學方式、在實施中注重學生的探究過程與體驗等方面。
1.教師在實施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時,需首先明確每一項目活動所要學會的知識,并將所有知識按照大組織概念統領的模式加以整合,形成結構化知識體系;明確活動中所要納入的知識體系是開展活動的第一步。例如,在以“月”的意象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中,“月”的意象就是一個大的組織概念,在開展相關的品讀“月”相關的詩與文章活動時,教師需要將所有詩與文章中的“月”意象的象征義歸納整理,形成圍繞“月”意象的大概念的象征義知識體系。
2.教師需改變長期的分科教學思維,突破學科限制,真正將知識融合、統整,選擇真正適切的教育教學方法實施活動,可采用項目式學習、問題探究式教學、單元整體教學、情境教學等。例如,在以“月”為意象的跨學科主題學習中開展地球的宇宙環境探索活動,教師可將地球的宇宙環境的模型作為情境展示素材,向學生直觀展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與其他行星的關系。
3.在活動實施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去探究、發現,保證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但要在其中提供有效的指導,不能放任自流,為活動而活動。
(四)以多樣且有效的評價為依據,反思改進
有效的評價可以比較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果,并能促進教學的改進與提升。有效評價對于教師教學十分重要,所以應注意以下幾點。
1.可以利用各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質量的相關描述作為評價的方向指引。雖然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類型多樣,但每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目的都落實在學生各科核心素養、跨學科素養的培育上,用各課程標準中的學業質量的核心素養水平描述對其進行評價,能夠更加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核心素養發展水平及階段。
2.注重評價方式、主體等的多樣化。跨學科主題學習所需的評價不同于傳統“紙筆測驗”的結果評價,跨學科主題學習需要依據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表現及多種形式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因此采用表現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等注重過程的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或許更合適。此外,進行評價時應改變先前教師評價占主導的情況,注重評價主體多樣化,注重學生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家長參與評價等,評價主體的多樣化可以更科學地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
3.可根據每一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具體評價需要,開發不同的評價工具加以利用。教師對跨學科主題學習的某一活動進行評價時,可以設計、使用具體的活動評價量表,但具體評價工具的規則應該讓學生了解清楚,才能做到圍繞評價開展活動。
參考文獻:
[1]劉仲林.交叉科學時代的交叉研究[J].科學研究,1993,11(2):9-17.
[2]萬昆.跨學科學習的內涵特征與設計實施:以信息科技課程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2,23(5):59-64.
[3]張玉華.核心素養視域下跨學科學習的內涵認識與實踐路徑[J].上海教育科研,2022(5):57-63.
[4]孟璨.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何為與可為[J].基礎教育課程,2022(6):4-9.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
編輯: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