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敏
(海口市垃圾處理場,海南 海口 570000)
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因舊城區改造、新城區開發和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活動,產生了大量建筑垃圾[1],已經嚴重影響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和居民生活水平。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調查數據,2006—2019 年我國建筑垃圾產生量持續增長,其中2018 年和2019 年漲幅較大,相比上一年分別上漲了19.5% 和21.1%,2019 年總產生量已突破2.3×109t[2]。目前大量的建筑垃圾被簡單處理或者填理,其再生利用率較低,僅在5%左右,落后的處置方式對經濟、環境發展和人民生活產生嚴重影響[3-4],因此建筑垃圾的高效處理和回收利用是國內外學者及相關從業人員的研究熱點[5-6]。以廣州市建筑垃圾治理為例,該市先后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多部門聯動,應用多種技術,打造全方位的資源化利用產業鏈,構建全鏈條監管系統。廣州市現有建筑垃圾年處理能力達3.45×107t,拆卸類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90% 以上,下挖余泥回填利用率達70%以上[7]。
目前,海口市建筑垃圾處理廠設計處理能力5.00×105t/a。根據海口市園林環衛局建筑垃圾管理數據,2021 年源頭核準建筑垃圾(拆遷垃圾、工程垃圾、工程渣土、裝修垃圾)產生量約4.10×106t,其中工程渣土約占80%,就地渣土回填3.30×106t,運到末端資源利用處置量約為55 694 t,其余8.00×106t 建筑垃圾存在偷排亂倒現象。通過對海口市建筑垃圾的系統調研,發現目前海口市沒有針對建筑垃圾產生量的專門統計,只有進入海口市建筑資源再生利用廠的收運處理量,可通過計量系統進行準確統計。研發建筑垃圾綜合監管信息系統,完善源頭收集、中轉運輸、末端處置全程管理體系,可以解決建筑垃圾運輸過程中存在的亂堆、亂丟、計量信息統計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根據CJJ/T 134—2019 建筑垃圾處理技術標準,建筑垃圾定義為建設單位及施工單位新建、改建、擴建和拆除各類建筑物、構筑物、管網等以及居民裝飾裝修房屋過程中所產生的棄土、棄料及其他廢棄物;其可分為工程渣土、工程泥漿、工程垃圾、拆除垃圾和裝修垃圾5 類[8]。海口市建筑垃圾主要來源于建筑工地、房屋拆遷、城中村改造、違建拆除、裝飾裝修、公共建筑施工等工程,產生的建筑垃圾主要包括土類、可作為骨料的建筑垃圾及其他建筑廢棄物等。
根據《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規定》[9]、CJJ/T 134—2019 及DBJ 46-055—2020 海南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技術標準[10]的有關規定,建筑垃圾應遵循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原則,并應優先就地利用。海口市建筑垃圾產生單位要做好源頭分類,不得將生活垃圾、有害垃圾等混入建筑垃圾,其中生活垃圾按照生活垃圾分類標準,分類投放至有害垃圾桶、可回收物桶、其他垃圾桶等,由轄區環衛PPP 企業負責清運;木板、廢家具等大件垃圾,可運往位于南海大道北側(長彤路至長濱路段)美李村對面內進300 m的海口市廢棄家具處理場進行處理。
根據《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的決定》附件第101 項:城市建筑垃圾處置核準,建筑垃圾產生單位應持建筑垃圾運輸的時間、路線和處置地點名稱、施工單位與運輸單位簽訂的合同等書面材料,向區行政審批管理部門申請辦理《建筑垃圾處置(消納)許可證》,按規定繳納建筑垃圾處理費。同時,應選擇具有《建筑垃圾處置(運輸)許可證》的運輸單位運輸處置建筑垃圾。
運輸單位根據建筑垃圾處置核準結果將建筑垃圾清運至指定的西秀建筑資源再生利用廠、臨時收納點等處置場所進行轉運、資源化利用或最終處置。根據住建部、海南省有關規定標準,建筑垃圾儲運消納場不得受納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建筑垃圾收運、處理全過程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污泥、河道疏浚底泥、工業垃圾和危險廢物等。因此,運輸單位(個人)在投倒建筑垃圾至建筑垃圾臨時收納點前,須先在源頭進行分揀,不得混入生活垃圾、園林垃圾、危險廢物等,如不按要求分揀,臨時消納點將拒絕收納。
目前,海口市有1 家規范化的建筑垃圾再生資源企業,采用收運、處置一體化模式,授予中標企業特許經營權。政府不出資,免費提供項目用地15 a,在滿足保底量的前提下,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建筑垃圾收運費用由政府支付。該項目于2018 年3 月8 日正式開工建設,占地面積5.27 hm2,總投資1.19 億元,年處理能力5.0×105t。經對項目建筑垃圾生產線多次優化改造,自2019 年4 月10 日開始試運行。根據《海口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辦法》及項目合同,海口市全面啟動建筑垃圾清運工作,中標企業主要負責海口市行政區域內建筑垃圾的收運和處理,收運定額1.55 元/(t·km)。截至2021 年,海口市設置了7 座建筑垃圾臨時收納點(表1),基本覆蓋海口市主城區并向周邊村鎮延伸。據統計,現已累計收運、處理建筑垃圾317 603.25 t,處理后的主要再生產品為各類型再生骨料。2019—2021 年海口市建筑垃圾收運、處置量分別為161 409.24、100 418.09、55 694.92 t(數據來源于海口市園林和環境衛生管理局),呈逐年下降趨勢,遠低于資源化項目處理能力,其主要原因為:①處理率低,集中收集難。海口市建筑開發商和建筑企業存在未經任何處理,將建筑垃圾工程回填利用或運往填埋場露天填埋,或者在拆除現場隨意堆放的現象;②利益驅動,定點運輸難。運輸車輛受利益驅動,加上沒有有力的監管手段,很難保證每一輛運輸車均將建筑垃圾運輸到政府指定的消納或處理地點;施工單位或者業主單位也可能會將建筑垃圾交給個人或者未經核準從事建筑垃圾運輸的單位運輸,以降低企業成本,一些拿到政府運輸資質的車輛,也會進行非法運輸。上述問題產生的影響如下:①原料缺少,再生資源企業運營難。雖然再生骨料的生產和利用,不僅對環境保護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而且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有處置能力的建筑垃圾再生企業卻因缺乏建筑垃圾原材料,面臨著無材料來源的生存窘境;②建筑垃圾隨意堆放,污染環境。直接亂堆放建筑垃圾,會污染空氣、影響市容環境,當遇有降水天氣,建筑垃圾中含有的重金屬、有機物會隨雨水通過地表徑流、滲透作用,進入地表水及地下水體中,對水資源造成污染,其次也會改變土壤結構和土質等。
表1 海口市建筑垃圾臨時收納點Table1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debris temporary storage points in Haikou
海口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第三方專業機構,對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運營實施監管,每月形成考核報告,指出運營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和建議,運營企業對照問題清單進行整改,確保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和排放環保達標。同時,成立巡查組,對7 個建筑垃圾臨時收納點進行日常巡查,發現問題立即督促整改。
1993 年,海口市政府頒布了《海口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規定》[11]。2018 年,海口市政府印發了《海口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辦法》[12],2020 年9 月已到期。目前,海口市園林環衛局正在對《海口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修訂完善,修訂后將擴大建筑垃圾的范圍,進一步厘清各部門對建筑垃圾管理和執法職責,完善裝修垃圾中產生的建筑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明確建筑垃圾分類處置及資源化利用的具體規定,規范對建筑垃圾消納場、資源化處置場的管理規定,補充經許可運輸企業的名錄公示制度。2021年海口市園林環衛局印發了《海口市建筑垃圾運輸車輛技術標準》《海口市建筑垃圾亂堆放專項整治方案》《海口市建筑垃圾污染環境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及工作專班》《關于建立海口市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聯席會議制度》《關于進一步加強建筑垃圾規范化管理和資源化利用工作的實施方案》《海口市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聯席會議制度》等政策文件。
1)基礎設施存在短板。由于選址難等原因,各區建筑垃圾轉運調配場建設進展較慢,難以滿足建筑垃圾分類處置需求。此外,設施布局難以平衡各區的運距,跨區運輸處置成本過高,導致建筑垃圾偷排亂倒現象反復發生。
2)申報備案機制沒有建立,屬地責任落實不到位。海口市店鋪裝修、居民家裝無需向轄區街(鎮)申報備案,絕大多數裝修垃圾中混雜生活垃圾導致難以資源化利用。屬地政府監督管控力度不夠,城管執法不到位,震懾力不強,造成違法成本低、整治成本高。
3)法律法規不完善。海南省沒有專門在建筑垃圾管理層面進行立法,《海口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應對違反建筑垃圾管理的單位和個人進行處罰,但是對于具體違規行為的處罰標準和實施規定卻無從查起,而且缺乏建筑垃圾在運輸過程中對環境污染控制的相關標準,這都給具體建筑垃圾的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1)落實屬地管理原則。各級政府應當擔負政治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落實領導干部生態資源、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嚴格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
2)加強源頭管控。建設工地及居民裝修點多、面廣,加強源頭管控尤其重要。建設工程和裝修工程開工前要到所在轄區街道登記備案,并與社區建立聯系人制度,居民小區在居民裝修前物業應向居民發放裝修注意事項并簽訂裝修協議。
3)配備建筑垃圾分類收集設施。項目工地要有建筑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并做好建筑垃圾分類收集;有場地條件的居民小區也要設置裝修垃圾集中收集設施,有專人指導裝修業主和裝修施工隊伍做好裝修垃圾分類并到指定收集設施分類投放,而且在裝修完畢對裝修垃圾分類情況進行驗收,不得將生活垃圾混入裝修垃圾。
4)完善建筑垃圾收運體系。①嚴格實行處置核準。嚴格要求排放建筑垃圾的建筑工地和個人到各區綜合行政執法局或審批局辦理行政處置核準手續,按規定繳納建筑垃圾處理費。②加強運輸管理。建筑垃圾運輸管理應以特許經營方式,由專業的運輸企業進行運輸,建筑垃圾運輸車輛要按照當地交通管理、綜合執法等部門指定的時間、路線行駛。③建設配套設施。政府應給予財力的支持,由各區選址建設規范的建筑垃圾轉運調配場,按照不同品類分區管理,合理分配處置不同品類的建筑垃圾,工程渣土主要用于場地平整或基礎回填,裝修垃圾和拆除工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經分揀后進入處置場和資源化利用設施進行處置、利用,建筑廢棄混凝土塊、磚塊、碎石等進入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生產再生骨料、再生磚等建筑材料。
5)加強建筑垃圾制度建設。海口市雖然已出臺《海口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辦法》,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管理辦法中有些條款已不符合建筑垃圾管理需要,應加快修訂完善《海口市城市建筑垃圾管理暫行辦法》工作,條件成熟后推進地方立法,加強建筑垃圾管理的立法保障。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還需出臺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法規和管理辦法,對施工單位與個人進行指導、監督。
6)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要做好宣傳教育,不斷提升全民保護生態資源環境意識。各區市政、交通、公安、園林環衛等部門要加強聯動,嚴格執法,杜絕建筑垃圾偷排亂倒現象。
7)建立海口市建筑垃圾綜合服務監管平臺。將建筑垃圾治理融入“一網通辦”“一網統管”平臺,強化科技賦能,實施聯動高效管理。監管平臺應包含工地信息、回填點信息、運輸公司信息、政務公開信息、違規信息等內容,從源頭管控至末端處置全部進行平臺監控,違規情況也將在平臺上公示,進一步豐富監督渠道,發揮社會監督力量,倒逼渣土行業規范運營。
1)提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①優化資源化生產線。將建筑垃圾資源化循環利用納入建筑產業現代化發展,根據市場需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廠需豐富產品品類,建設再生混凝土生產線、再生水泥制品生產線、機制砂生產線等。②加強技術創新扶持。鼓勵建材生產企業開展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技術研究及裝備研發,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強化科技支撐。③推廣再生產品利用。實施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品的強制使用制度,明確建筑垃圾再生產品使用的范圍、比例和質量等要求,鼓勵政府投資的海綿城市建設、黑臭水體治理、城市生態修復等項目采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其他項目如能使用建筑垃圾再生產品的,應優先使用,以提高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在各個項目建設中的使用比例。
2)進一步優化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設施布局。根據海口市統一規劃,增設建筑垃圾臨時收納點;計劃在海口市東部片區規劃建設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爭取盡快建成投產,避免建筑垃圾偷排亂倒現象反復發生;配備垃圾分類收集設施。
通過對海口市建筑垃圾管理和資源化利用情況進行系統研究,結果表明,海口市建筑垃圾基礎設施存在短板、法律法規不完善、源頭管控薄弱、運輸執法困難,下一步應優化海口市建筑垃圾資源化處置設施、加強源頭管控與執法監管、建立海口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的法律法規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