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政工程中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作者:楊 禹,謝文剛,周小娟,胡駿嵩,龍思杰,左洋洋,郵箱:yangforword@163.com
岱山簡易垃圾填埋場于1989 年投入使用,設計規模400 t/d,高峰處理規模達1 600 t/d。該填埋場建設時間較早,當時建設水平較低,且長期超負荷運行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問題。為消除填埋場污染隱患,滿足區域土地利用要求,2019 年啟動了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修復填埋場面積約1.3×105m2,修復垃圾總量3.79×106m3,最大填埋深度約20 m,平均填埋深度約12 m。項目整體按照污染集中控制、分質分區治理思路,采用“原位封場治理+原位篩分處理+原位好氧快速降解治理+原位換填”技術路線,核心區域修復指標達到GB/T 25179—2010 生活垃圾填埋場穩定化場地利用技術要求中規定的高度利用標準要求。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于2020 年11 月順利驗收,治理后的填埋場作為園林綠化用地及環衛基礎設施用地,有效解決了岱山垃圾填埋場潛在的環境與安全風險,同時實現了土地的開發與增值利用。
作為在長江支流灘涂上實施大型垃圾填埋場修復的典型項目(圖1),該項目榮獲2020 年“湖北省優秀工程設計二等獎”,核心技術體系獲2022 年度“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圖1 武漢市岱山簡易垃圾填埋場修復現狀Figure 1 Remediation status of Daishan simple landfill in Wuhan City
(1)作為園林綠化用地的Ⅰ區,生態修復治理后填埋垃圾有機質含量、滲濾液、填埋氣體甲烷濃度(CH4)、堆體沉降等指標執行GB/T 25179—2010 中規定的中度利用標準,采用常規原位封場方式進行治理,節約投資。
(2)對于修復治理完畢后作為環衛基礎設施用地的Ⅱ-1 區,各指標按照達到高度利用標準要求控制,采用原位好氧快速穩定化方式進行治理,使其加速穩定化后滿足市政環衛項目的建設要求。
(3)污水及填埋氣體處理設施的Ⅱ-2 區,要求與全場修復治理工程同步開工并盡快建成。采用原位換填的方式進行修復治理。
填埋場好氧快速穩定化技術示意見圖2。
圖2 填埋場好氧快速穩定化技術示意Figure 2 Landfill aerobic rapid stabilization technology schematic
(1)治理工程周期短。從修復治理效果、消除生態環境與安全隱患、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周期、短期內解決資金平衡問題角度考慮,選擇“原位封場+原位好氧治理+換填”技術方案,2 a 內即將岱山垃圾填埋場全部區域按既定目標修復治理完畢。
(2)分質分區治理。本工程場地利用方向以市政景觀綠化用地為主、環衛基礎設施用地為輔。根據場地不同地塊的規劃利用方向,采取原位封場區作為綠地、好氧快速穩定化及換填區作為建設用地的分區分質治理方案。填埋場分質分區治理平面布置見圖3。
圖3 填埋場分質分區治理平面布置Figure 3 Landfill partition management layout plan
(3)治理方案經濟性強。以目標為導向,采取分質分區的治理思路,優化投入和產出方案,節約工程投資、降低運行維護成本。同時分質治理周期與片區規劃建設時序協調一致,合理控制資金安排。
(4)污水控制措施嚴格。本工程一方面采用回灌方式利用好氧堆體消納部分污水,另一方面應用“兩級DTRO+MVR”工藝,滿足水質水量大幅波動時處理需求,并實現滲濾液高標準排放,達到GB 16889—2008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中表3 要求。
項目總投資約1.5 億,資金來源為政府財政資金。生態修復期的原位封場、好氧修復及污水處理等由施工單位負責。工程實施后填埋場填埋氣體及滲濾液產生量大幅降低,竣工后的運行由填埋場原運營單位承擔。
(1)環境效益:本工程累計治理了約1.30×106m3生活垃圾、2.49×106m3建筑垃圾、1.00×106m3垃圾滲濾液、6.00×106m3填埋氣,極大地改善了填埋場及周邊的生態環境,消除了朱家河及周邊的污染隱患,具備良好的環境效益。
(2)經濟效益:工程對岱山垃圾填埋場地塊進行了治理,破解了垃圾填埋場的“鄰避效應”,讓“長江新城”起步區得以高強度的利用開發,間接產生了數以億計的土地出讓效益。
(3)社會效益:填埋場生態修復帶來了片區環境提升,修復后將建設公園綠地,更好地為周邊市民服務,真正實現了還地于民。在片區規劃中更是作為“長江新區”中最大的環保公園,成為新區重要的綠色增長引擎,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