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回應“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如何優化”的問題,對我國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現狀和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碩士畢業生就業空間流動特征進行了分析。分析發現:無論相對于人口數量還是經濟規模,我國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的均衡程度均較低;碩士畢業生就業空間流動受屬地就業、生源地就業和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等多種傾向的驅動,經濟發達地區表現出強大的人才虹吸作用。基于畢業生就業空間流動狀況,各地應結合自身研究生教育和經濟發展水平,采取針對性的研究生教育發展及招才引才策略。
關鍵詞: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研究生就業流動;屬地就業;生源地就業
一、引言
高等教育區域布局是指組成高等教育的各要素(高校、學生、學位層次等)在空間的分布情況,及其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1][2]已有實證研究顯示,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區域布局總體上趨于均衡,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協調程度在提升[3][4],但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問題依然嚴重。[5]也有學者聚焦特定區域,研究一定區域內高等教育布局結構與產業結構的耦合關系,并基于分析結果提出區域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優化的建議。[6][7]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張,研究生教育逐漸成為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重要代表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關鍵階段,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逐漸受到關注,有學者測算了我國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協調程度,一般認為兩者協調程度不高但趨于收斂。[8][9][10]然而,已有相關研究往往基于靜態的視角,沒有把研究生就業的空間流動考慮在內。可以想象,即使某省份研究生教育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測算結果高度協調,但如果研究生就業時大量流出,那該地研究生教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的積極作用必然大打折扣。而且,已有研究一般認為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地區應該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11],但是,如果該地現存研究生尚且大量外流,那么盲目擴大研究生教育規模豈非陷入“為他人做嫁衣”的境地。鑒于此,本文刪繁就簡,不考慮各地研究生教育結構和質量的異質性,聚焦研究生教育規模,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區域布局狀況進行分析,然后以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碩士畢業生為代表總結研究生就業空間流動的特征,最后結合區域布局現狀和就業流動特征對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優化提出參考建議。
二、 我國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現狀分析
教育部教育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高等學校(含機構)在讀研究生共有3,139,598人,其中博士生466,549人,博士碩士人數比值約為1∶5.73。[12]圖1對2020年我國在讀研究生在全國各省市的分布情況進行了直觀展示。
由圖1可知,我國各省份之間在讀研究生數量存在明顯差異,西部地區研究生數量較少,尤其是西藏、青海和寧夏在讀研究生不足一萬人,北京以430,285人遙遙領先,江蘇、上海和湖北的在讀研究生數高于20萬人處于全國前列,陜西以173,400人位列全國第五。在讀研究生數量前五名省份恰為我國公認的高教重鎮(北京、南京、上海、武漢、西安)所在地。可見,研究生教育作為教育金字塔的頂端,其規模與區域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密切相關。
根據人力資本理論,無論個人還是政府,都有投資研究生教育的內在動機。個人可以通過研究生教育的學習提高自身的人力資本、獲得更滿意的工作和更高的收益;政府通過投資研究生教育,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層次人力資源儲蓄。同時,根據教育的成本分擔理論,既然個人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均可從研究生教育中獲益,個人和當地政府便成為研究生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擔者。而根據我國的現狀,政府投入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經費來源,因此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研究生教育得以發展的重要支撐。另一方面,在推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的進程中,各地研究生教育的均衡發展也受到人們的重視。所謂均衡的一個關鍵是區域人口數量與研究生教育的關系,一般認為人口數量越多的地區研究生教育規模也越大則體現為均衡。基于以上分析,人口和經濟是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的關鍵影響因素,表1對我國各省份研究生教育與區域人口、經濟的關系進行了整理歸納。
計算得知2020年我國各省份每十萬人在讀研究生數的變異系數為1.303,每億元GDP在讀研究生數的變異系數為0.689,而同年各省份人均GDP的變異系數為0.443。可見,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相比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更為不均衡,而基于人口的研究生教育布局不均衡程度尤為突出。
為了對各省份進行具體分析,我們在此做一個假設模型:在基于人口的絕對均衡情況下,各地區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與該地區研究生數量占全國研究生數量的比例應該相同;同理,在基于經濟的絕對均衡情況下,按照成本分擔,各地區GDP占全國總GDP的比例與該地區研究生數量占全國研究生數量的比例應該相同。表1中“研究生-人口均衡度”的計算方法以北京為例進行說明。2020年,北京在讀研究生占全國在讀研究生數的13.7051%,北京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5523%,研究生占比與人口占比之差12.1528%便是表中得數,這表明北京在讀研究生數在全國的占比,比人口數占比高出12.15個百分點,即相對于人口而言,北京的研究生教育規模是遠遠超越平均水平的。“研究生-經濟均衡度”計算方法同理,如浙江該值為-2.67%,表明浙江在讀研究生數在全國的占比比生產總值占比低了2.67個百分點,即相對經濟發展水平而言,浙江的研究生教育規模是偏小的。
基于對表1數據的分析,規定“研究生-人口均衡度”和“研究生-經濟均衡度”絕對值小于等于1%的省份為均衡,大于1%的省份為“研究生教育相對人口數量領先”和“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領先”,小于-1%的省份為“研究生教育相對人口數量落后”和“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落后”,得出各省份研究生教育均衡程度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我國各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對區域人口數量、經濟規模的均衡程度具有較大差異。多數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對區域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均衡程度具有一致性,內蒙古等8個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對人口數量和經濟規模均處于均衡水平,北京等7個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對人口數量和經濟規模均處于領先水平,而河北等5個省份研究生教育無論相對于人口還是經濟均處于落后水平。剩余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對人口和經濟的均衡程度存在偏差,山西等7個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均衡,但相對人口數量落后;浙江、福建研究生教育相對人口數量均衡,但相對經濟規模落后;黑龍江研究生教育相對人口均衡,而相對經濟領先;江蘇研究生教育相對人口領先,但相對經濟落后。整體來看,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落后的8個省份中,囊括了我國當前GDP總量排名前五的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和河南。可見,我國各經濟大省研究生教育仍有較大的擴展空間;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均衡的省份,均位于中西部地區,東部省份研究生教育與經濟規模的不均衡性更為突出。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較為關注基于人口的高等教育均衡程度,因為本專科入學制度與區域密切相關,大部分考生會在生源地就讀;但研究生教育的入學制度沒有明顯的地域傾向,且需要更多的資源投入,即對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的影響經濟因素比人口因素更為顯著,因此本文更為關注區域經濟與研究生教育的關系。基于以上分析,結合供需關系理論,本文提出以下猜想:
H1:對于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領先的地區,由于本地人才聚集產生人才溢出,會出現大量研究生畢業生流出高校屬地就業的現象,而流入較少;
H2:對于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落后的地區,由于更缺乏高層次人才,本地高校研究生畢業生屬地就業率較高,且容易吸引外地研究生畢業生就業流入。
這些猜想是否成立?是否存在某地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落后但未出現外地研究生畢業生流入,或者某地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領先但未出現明顯的人才溢出?對以上問題的探究將有利于加深對“研究生教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理解,為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優化提供新的思考。為了對以上猜想進行驗證,后文將對我國研究生畢業生就業的空間流動特征進行描述分析。
三、 研究生就業空間流動特征
(一)數據來源
本文基于對我國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9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的分析,對其碩士畢業生就業空間流動特征進行描述。數據選擇的理由有二:其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研究生教育規模較大,且其畢業生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在就業過程中具有較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因此對于我國研究生就業空間流動的真實意向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其二,博士生與碩士生就業選擇中的主要區別是就業行業和單位性質差異,就業空間流動差異不大,且碩士生在數量上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主體。教育部2017年公布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共42所,本文采集到除國防科技大學和新疆大學之外的40所高校2019屆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統計結果顯示,40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9屆碩士畢業生總計142,360人,占同年全國碩士畢業生總數的約四分之一,但由于各高校畢業生就業地區的統計口徑不同,僅部分高校最終成為本文的分析樣本。
(二) 分析結果
分析發現,“一流大學”碩士畢業生就業空間流動具有多元趨向,屬地就業和生源地就業傾向較為普遍,但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影響。
1.屬地就業及區域擴散
畢業生在讀書過程中,對學校所在地的社會及自然環境越發熟悉,人脈關系等事業的原始積累大多建立在這里,因此有高校屬地就業的傾向。鑒于各高校統計口徑的差異,本文選取華北、東北、華東、華中、華南、西南、西北七大區域各兩所代表性高校對碩士畢業生高校屬地就業情況進行分析,14所代表高校屬地就業率見圖2所示。
由圖2可知,各高校碩士畢業生均有較高的屬地就業占比,多數高校屬地就業率集中在30%-60%之間,但區域之間差異巨大。屬地就業占比最高的華南理工大學和中山大學均地處廣東,而屬地就業占比最低的大連理工大學和吉林大學均位于東北地區,根據上文表1測算數據,廣東是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落后最嚴重的省份,而東北三省均屬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領先的省份,猜想1和猜想2得到一定程度的驗證。
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多個跨省域的經濟區域,如京津冀、長三角等地。畢業生就業空間流動是否也具有區域性質呢?作為屬地就業的擴散,畢業生是否有在屬地周圍區域就業的傾向呢?部分“一流大學”碩士畢業生各區域就業分布情況見表3所示。由表3可知:碩士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就業流動性,各高校畢業生在各個區域均有就業分布;除東北地區外,其余地區高校畢業生均為高校所屬區域就業占比最大;在所屬區域(不含屬地)就業占比情況差異巨大,其中天津大學和華東地區各高校畢業生在屬地周圍區域就業占比明顯高于其他高校。從數據分析發現,天津大學畢業生去往北京就業較多(20.95%),華東地區各高校畢業生在上海、江蘇、浙江之間流動較多,由此可見區域之內、屬地之外是否存在經濟發達省市是畢業生選擇所屬區域(不含屬地)就業的關鍵影響因素。華南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的情況再次驗證了以上分析。以華南理工為例,當畢業生選擇離開廣東時,不傾向于選擇屬地周圍的廣西、海南,而是傾向于選擇上海、杭州、北京等經濟發達城市(該校就業質量報告顯示上海、杭州、北京是其碩士畢業生省外就業占比最多的三個城市)。
2.生源地就業及影響因素
戀家心理、安土重遷等文化情感因素決定了畢業生具有較強的生源地就業傾向,而且,生源地就業可能是屬地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各高校本地生源占比往往較高。從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各選擇一所樣本高校,對四所樣本高校各區域生源占比與就業分布進行展示,如圖3所示。
由圖3可歸納出如下幾點:第一,各高校碩士畢業生本區域生源占比較高。盡管研究生入學制度不同于本專科,不存在制度化的本地就讀傾向,但本區域就讀占比依然較高;同時本區域就讀傾向在不同區域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區域生源占比約三分之一,而東南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本區域生源占比均超過六成。可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本區域就讀傾向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第二,各高校碩士畢業生均有生源地就業傾向。四所高校中僅哈爾濱工業大學選擇東北地區就業的占比較高,這主要是由于哈工大東北生源較多,其中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了生源地就業。第三,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生源地就業具有重要影響。從四所樣本高校人才環流情況來看,華南和華東地區是人才凈流入省份,四所樣本高校選擇兩區域就業的畢業生占比均高于來自兩區域的生源占比;而東北、華中和西南地區是人才凈流出省份,四所樣本高校選擇三區域就業的畢業生占比均低于來自三區域的生源占比。
各區域內部各省份之間畢業生流動情況也存在較大差異,為了與表1 、表2基于省份的分析對應,基于數據的可獲得性,在圖3的基礎上加入山東大學和天津大學,分析六所樣本高校碩士畢業生生源地與就業地分布情況,結果如圖4所示。以哈工大與安徽、北京的人才環流為例對計算方式進行說明:哈工大碩士畢業生安徽生源占比4.44%,安徽就業占比0.81%,安徽處于人才凈流出狀態;哈工大碩士畢業生北京生源占比0.84%,北京就業占比17.95%,北京處于人才凈流入狀態。圖4中數值表示該省份與六所樣本高校的碩士畢業生人才環流中處于凈流入狀態的高校數量。
將圖4與表2進行對比發現,與六所高校的人才環流關系均處于凈流入狀態的有北京、天津、江蘇、上海、浙江和廣東六個省市,其中既有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落后的江蘇、浙江和廣東,也有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領先的北京、天津和上海;東北三省、湖北和陜西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領先,出現了人才凈流出現象,但山東、河北、河南和安徽等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落后的省份,與六所高校的人才環流中也均處于凈流出狀態。對此可做如下分析:猜想1并不完全成立,盡管京津滬研究生教育資源豐富,但并未出現明顯的人才溢出,反而呈現出對外省市人才的強大虹吸作用,這與直轄市人才、產業等資源聚集不無關系,人才凈流入各省市人均GDP排名均為全國前列,再次展示了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人才流動的關鍵影響。猜想2也不完全成立,盡管山東、河北等地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落后,但由于產業結構滯后等原因,人才相對缺乏的狀態并未轉化為人才吸引力,導致屬地就業率不高,而且很多在外求學的畢業生沒有選擇生源地就業。另外,西部地區的四川與多數高校的人才環流處于人才凈流入狀態,表明“成渝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第四極”,具備了較強的人才吸引力。
四、 結論與討論
本文首先對2020年各省市在讀研究生規模進行了統計分析,通過對“每十萬人在讀研究生數”、“每億元GDP在讀研究生數”的測算發現,兩個指標的變異系數均大于各省市人均GDP的變異系數,即我國各省市研究生教育規模無論相對于人口數量還是經濟規模均衡程度都較低。其中北京、上海、天津、湖北、陜西等優質高等教育聚集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和區域人口均處于領先狀態,而廣東、山東、河南等經濟和人口大省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和區域人口均處于落后狀態;中西部大部分省份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較為均衡,而東部地區各省份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不均衡程度更為突出。
然后對部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019屆碩士畢業生就業的空間流動特征進行了分析,發現研究生畢業生具有高校屬地就業和生源地就業傾向,而且當屬地周圍區域存在經濟發達省市時,會發生明顯的屬地就業區域擴散;但屬地就業和生源地就業傾向均受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顯著調節作用,經濟發達地區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等地會使以上兩種傾向都得到加強,也可以稱之為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傾向。
由此可見,在交通、通信高度發達的今天,受屬地、生源地、區域經濟等多因素影響,研究生畢業生就業區域流動頻繁,在此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空間布局應該以動態的視角進行辯證審視,各地招才引才政策也應充分考慮當地人口流動特征、高等教育狀況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多種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幾點建議和思考。
第一,處于人才凈流入的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落后地區,應作為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張的重點。從測算分析結果來看,廣東、浙江和江蘇最符合以上條件,尤其是廣東,無論相對于人口還是相對于經濟,其研究生教育規模均相對落后,而廣東同時是人才凈流入省份,對外省市高校畢業生具有強大的吸引力。以上各省應依托自身強大的經濟實力,加強研究生教育布局,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提供更充足適切的高層次人力資源儲備。
第二,處于人才凈流出的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落后地區,在重視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張的同時,也應關注提高屬地就業率和吸納本地生源回鄉就業。山東、河南、河北和安徽皆是如此,在保持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穩步發展的同時,要考慮如何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人才政策優化,留住本地高校畢業生屬地就業、將高等教育人力資源轉化為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而吸引在外求學的本地生源回鄉就業創業應作為人才政策的重中之重。
第三,處于人才凈流入的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領先地區,應加強研究生教育的內涵式發展。該類地區以北京、天津和上海為代表,研究生規模較大且對外省市畢業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保持研究生教育規模適度擴張的同時,應更加重視研究生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提高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可考慮以博士生教育作為本區域研究生教育的引擎,打造世界級高層次人才的高地。
第四,處于人才凈流出的研究生教育相對經濟規模領先地區,應防范本地研究生教育質量下滑,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減少人才外流。東北三省、陜西和湖北均屬于這類地區,尤其是東北地區高校畢業生大量外流已經引起了廣泛關注。[13]由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學生生源地讀書和畢業生屬地就業、生源地就業的傾向不強,加之師資外流等現象,該類地區面臨研究生教育乃至整個高等教育質量下滑的風險,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人才制度優化留住更多人才是當地高等教育和區域經濟社會穩步發展的關鍵。
最后對本研究進行一些反思:對于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與畢業生就業空間流動,或許我們應該以更開放的心態看待,發展不均衡、人才外流并非洪水猛獸,無論發展教育還是經濟,指標的高低或均衡并非終極目的,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才是根本。通過區域經濟和高等教育的適度非均衡發展,可以促進人口的合理流動,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民眾對美好生活的訴求。正如《長三角地區人類發展進程報告(2010-2020年)》[14]中提到的,“要促進人口自由流動,推動人口向城鎮集聚、從低人類發展地區向高人類發展地區流動,讓人口與經濟更均衡地分布于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更好的城市化地區”。
參考文獻:
[1]潘懋元,王偉廉.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72.
[2]何曉芳,遲景明.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形成與演進機理的要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1):20-36.
[3]李碩豪,魏昌廷.我國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數據[J].教育發展研究,2011,31(3):8-13.
[4]趙文學.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區域布局變化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22,20(5):80-88.
[5]徐曉颯,宋偉.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省域布局政策變遷的制度邏輯:基于歷史制度主義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Z1):6-13.
[6]薛二勇,劉愛玲.京津冀高等教育布局結構優化的政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8):38-44.
[7]何萬國,蘭剛,楊慷慨.成渝主軸帶高等教育布局與結構優化[J].重慶高教研究,2020,8(6):23-33.
[8]張振剛,林春培,金文鈞.基于研究生教育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學位授權點區域布局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2):16-18.
[9]王傳毅,袁本濤,文雯.我國研究生教育區域結構外部協調性之實證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1-8.
[10]王子晨,戚巍,郭江江.我國研究生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度的測度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5(4):66-71.
[11]高斌,段鑫星.改革開放40年研究生教育規模與經濟增長動態關系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9,37(8):33-37.
[12]教育部.分舉辦者研究生數(總計)[EB/OL].(2021-08-30)[2021-12-05].http://www.moe.gov.cn/jyb_sjz1/moe_560/2020/quanguo/202108/t20210831_556350.html.
[13]韓榮.如何打破東北人才外流僵局[N].中國青年報,2021-09-06(005).
[14]清華大學區域發展研究院.長三角地區人類發展進程報告(2010-2020年)[EB/OL].(2021-10-31)[2021-11-10].https://www.tsinghua.edu.cn/info/1175/88406.htm.
(責任編輯 陳志萍)
收稿日期:2022-02-22
作者簡介:趙文學,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上海/2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