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信博
在一戰時期,各國便開始用顏色近似泥土的土黃色軍服代替原先鮮艷的著裝,士兵們也會在頭盔上繪制各種碎片化的色塊達到偽裝效果。隨著二戰的爆發,許多參戰國家開始為偵察兵以及精銳單位配發迷彩罩衫。1960~1970,越南戰場的叢林環境進一步促進了英美等西方國家對迷彩服的重視和研究。相較于國外迷彩服發展,我國解放軍制式迷彩服起步較晚。對于單兵迷彩偽裝問題的研究和迷彩服裝的規模使用始于1980年代左右,經過40多年的探索發展,形成了現在制式化、系列化,偽裝加作訓合一的迷彩服裝備體系。
1980 年代兩山輪戰期間的舊照,可以看到我軍迷彩服裝備較為繁雜,各種碎石迷彩與大五葉迷彩一同出鏡
一直以來,解放軍的制服是常服、迷彩服合一的設計,服裝顏色以單色草綠或軍綠為主,軍銜符號和軍種標識等設計也很少考慮到作戰偽裝等問題。尤其是65式系列軍服,不僅取消了軍銜標識,以鮮紅色帽徽和領章裝飾,同時使用單一的軍綠色“的確良”(滌綸紡織物)布料制作。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和兩山輪戰早期暴露出不耐磨和透氣性差以及戰場環境偽裝適應性差等問題。同時期英美等國早已將DPM(DisruptivePatternMaterial)迷彩和WOODLAND(俗稱的四色叢林)迷彩作為專用作戰和訓練服裝的標配顏色,蘇聯在阿富汗也廣泛地使用KLMK白花迷彩服和KZS黃花迷彩罩衫(套在M69野戰服外面的偽裝衣)。由于國際主流環境以及前線的需求刺激,第一代迷彩服——81式偽裝服應運而生,自此我軍開始逐漸進入到迷彩服時代。
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我國解放軍早期迷彩服顏色和版型發展紛繁復雜,迷彩服樣式眾多且大都做試驗之用,一直處于不斷的改進和補充之中。這為后面87式系列迷彩服的列裝提供了許多經驗。當時,我軍的迷彩服概念還未明確,迷彩服更多被稱為偽裝服,類似于蘇軍的迷彩罩衫套在作戰服外使用。主要有81式和改進的84式迷彩偽裝服。另有89式林地迷彩服和幾款仿西方國家的迷彩服,較為常見的是偽裝服加純色作戰服的配置。這類迷彩服版型大多類似于84式迷彩偽裝服和早期版87式夏常服,采用小開領夾克、五粒膠木扣設計,維棉或滌棉平布制,設有兩個上貼袋與右臂袋。不同迷彩和不同型號在衣服下挖袋存/廢與膠木扣子的明/暗綴方式上有一定區別;衣擺也有直擺和帶收腰扣袢的區分;褲子為直筒褲,分別設有兩個下挖袋和臀部貼袋,褲腳設有收束繩或扣袢。
我軍偵察兵身著87 式版型的仿美軍六色沙漠迷彩
1980 年代的蘇軍也開始裝備迷彩罩衫(電影《第九連》劇照)
在迷彩色塊方面,早期迷彩中使用范圍最廣的是81式雙面迷彩及其衍生型84式迷彩(81式和84式偽裝服迷彩兩面分為旱季和雨季兩種),此外,還有89式林地迷彩服和幾款試驗型迷彩服曾小規模配發我軍使用。樣式分別為基于老版本的81式雙面迷彩偽裝服衍生而來的各類單面迷彩服與模仿一些國外的作戰迷彩服。
81式偽裝服的雨季迷彩服部分借鑒了DPM迷彩,采用筆刷型迷彩色塊,以草綠色為底色,翠綠、橄欖色和淺棕色條狀色塊與卡其色色塊交錯,因為有5種顏色,色塊形似葉子,也被俗稱為“大五葉”。
84式偽裝服的雨季迷彩則是在81式迷彩服的基礎上取消了橄欖色色塊,又被俗稱為小四葉迷彩服。
筆者收藏的81 式偽裝服,翻領夾克帶兜帽的設計。雙面迷彩環境適應性較強
81式偽裝服旱季迷彩服又稱碎石斑迷彩服,其以卡其色為底色,配以橄欖色、棕色、草綠色斑點色塊,類似美國M1942斑點迷彩服(獵鴨迷彩服)。在后期的試驗版型中還出現了在此基礎之上,以米黃色為底色,墨綠色、草綠色色塊組成的三色污點迷彩和使用單面旱季迷彩(部分色樣色塊有改變)的“豹斑”與“南I”迷彩服。
89式林地迷彩服是全新設計的另一款迷彩服,版型上也是作為迷彩服出現,實際出現的時間要早于1989年。該迷彩條紋色塊上與同期的日本陸上自衛隊林地迷彩服相似,配色上以草綠色為底色,配以條塊狀黑色、褐色、軍綠色塊。1980年代中越戰爭前線,海軍陸戰隊,陸軍偵察兵均有裝備。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也有模仿國外的叢林試驗迷彩服,不過因為數量較少,少有創新,在此不予贅述。
1990年代,隨著新的87式迷彩服版型的定型和林地迷彩服與海洋迷彩服的出現,標志著我軍迷彩服迷彩樣式開始走向規范、統一。
87式系列迷彩服是87式系列軍服中出現較晚的服裝,大概在1992年前后才開始配發。該系列迷彩服大致分為兩個版型,早期迷彩服版型沿用之前一年配發的純綠色夏迷彩服(因此也被稱為91年版型迷彩服),并在這之后逐漸代替了純色夏迷彩服。迷彩服上衣為立關領夾克,采用拉鏈加擋風門襟按扣扣合,袖口用金屬按扣閉合調節。設兩個帶拉鏈的上挖袋,下擺貼袋采用尼龍搭扣貼方式扣合,在下貼袋外側還各有一個拉鏈斜挖袋,右臂設臂袋,左臂有臂章掛袢。褲子為散腿褲,褲腳有扣袢,褲子兩側設直插口袋,臀部有兩個外貼袋,膝、臀和襠部都設有補強墊布,服裝用料為滌棉平布。之后,在1997年香港回歸和1999年閱兵之際,相關部門對迷彩服進行了一些改進(改進型也稱作99版型)。在91年版型迷彩服的基礎之上將立關領拉鏈直拉到衣領頂部,下擺改為斜插袋式樣,取消了褲子臀部貼袋,并且改進了印染技術。2005年又將滌棉平布改為防刮格子布料,將原來的三片式可調節頭圍迷彩帽改為不可調節平頂迷彩帽。
89 式林地迷彩服,迷彩色塊不同于81 式偽裝服和其改進型迷彩
87 式海洋迷彩服主要裝備海軍陸戰隊
這一時期出現的迷彩色塊主要有林地迷彩、海洋迷彩、空降城市迷彩、海洋航空迷彩、03式高原荒漠迷彩,配發方面以林地迷彩服為主,海軍陸戰隊增配海洋迷彩服。后期海洋航空、空降和03式高原荒漠迷彩作為具體部隊或具體任務環境的補充迷彩裝備。
林地迷彩服1992年以后,隨著迷彩服的大量配發,新款林地迷彩服出現在人們面前。林地迷彩服是87系列迷彩中裝備最廣泛,裝備時間最長,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種。其以橄欖綠為底色,團塊狀的土褐色、淺綠色塊與條狀黑色交錯而成。前期由于印染工藝的原因,整體迷彩偏黃,棕色色塊泛紅,后期工藝改進后整體色調則偏綠。
91 年版型87 式林地迷彩服,我軍迷彩服開始邁入規范化時代
99 年版型的87 式林地迷彩服,立關領拉鏈直拉到衣領頂部,簡化取消了下擺衣袋及臀袋,且改進了印染技術
海洋迷彩服海洋迷彩服也被稱為水際迷彩服,主要裝備于水際灘頭偵察登陸的海軍陸戰隊。與林地迷彩服不同,海洋迷彩服延續了89式林地迷彩的條塊狀設計,以月白色為底色,黑、灰、藍、葉綠條塊交錯,早期的老式暗綴膠木扣開領夾克版型(也被稱為楊南鎮版型,由當時的海軍陸戰隊軍官楊南鎮設計)和91年版型迷彩服的迷彩總體色調偏綠,后期99年版型的迷彩則突出月白色和藍色色塊,總體偏藍。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在此基礎上調整顏色和形狀改進而來小規模配發的試驗迷彩服。
海洋航空迷彩服海洋航空迷彩服在海洋迷彩服的基礎上將黑色塊改為紅褐色塊,主要少量裝備于海軍航空兵。還有一款空軍預備役迷彩服的迷彩色塊也與之相似,只不過其藍色塊更深,看起來會有一些偏紫。
空降城市迷彩服其裝備于空降部隊,正式亮相于1999年國慶閱兵儀式,用于城市樓宇廢墟、高海拔雪地與石灰石山地作戰環境。以淺灰為底色,條塊狀深灰色、黑色、白色塊交錯。色塊設計不同于林地迷彩服,更接近于海洋迷彩服。
03式高原荒漠迷彩服03式迷彩服嚴格來說不是由87式系列迷彩色塊改進而成,但作為高寒荒漠和大陸秋冬季作戰時對林地迷彩有效的補充,因此也將其算作87式迷彩服范圍之內。該迷彩由棕紅色、米黃色、豆綠、褐色和黑色五種顏色連片斑點狀色塊組成,整體類似德國斑點迷彩,但色塊更大。迷彩服版型也有變化,上衣左胸有拉鏈斜插袋,下擺設兩個明綴扣貼袋,腰部和衣擺有抽拉式收束繩。迷彩褲改為拉鏈門襟,并在大腿右側設置腿包。
1999 年閱兵中身穿空降迷彩的空降兵方隊
南海島礁守備部隊裝備89 式林地迷彩的老照片
其他類型迷彩服除上述迷彩服以外,還有一些小規模配發或試驗性質的迷彩服。比如配發給特種兵的特戰迷彩服(亦稱獵人迷彩服,以深綠為底色,條紋狀土黃、黑色、棕色塊相交),03式高原荒漠迷彩服前身——試驗斑點叢林迷彩服(德國斑點迷彩服的色塊放大版),早年間陸戰隊配發的三色水波紋迷彩服(月白色為底,藍綠條紋相間),還有仿美式BDU六色沙漠迷彩服和另一型的荒漠版迷彩服(將林地迷彩服淺綠色塊換為土黃并擴大面積)。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軍事偽裝學概念的發展,以美國海軍陸戰隊MARPAT迷彩為代表的像素點色塊為基礎的新型迷彩出現,87式系列迷彩服較為單一的顏色和傳統的幾何條塊狀色塊對復雜作戰環境適應性的問題開始凸顯,針對新問題,我軍一方面配發諸如03式荒漠迷彩服作為區域性環境下的偽裝補充。另一方面也開始下一代迷彩服的開發,力圖得到一款更加適應現代戰爭環境的迷彩服。于是,07式系列迷彩服登場。
作為新一代迷彩服,07式較87式系列有著非常大的改變:將87式夾克縮筋式下擺改為直擺,有效解決了涉水時易兜水和扎腰帶時不美觀的問題;褲腿由原先的扣袢改為魔術貼,易于調節。增加了大腿部側包,方便作戰訓練時拿取物品。該系列分為夏、冬兩季版型,夏季版型采用暗排5粒扣(領口衣扣為明扣)、散擺夾克式和直統袖型設計。衣領設軍銜魔術貼,右胸設軍種胸標魔術貼,右袖和左袖臂部貼袋設袢,以佩戴掛式臂章。上衣共設4個口袋,左右胸為貼袋,衣擺處為下挖袋。褲子為直筒褲,腰下部設斜挖袋,大腿設帶風琴褶的側包。另外,在肘部和膝部都有雙層布料補強。相較于夏季版型,冬季版型最大的不同在于開合方式。其依舊延續87式迷彩服的擋風門襟按扣加直通拉鏈設計,只不過由于軍銜貼在衣領處,穿著上與87式不同,需要拉拉鏈到位并將衣領翻折過來。另外,冬季版型袖口改為縮筋加魔術貼式,其他沒有明顯區別。定型前還出現過一款早期試驗版型,保留了87式的肩袢軍銜,上衣口袋袋蓋有劍形或長方形兩類。到了2012年,07式迷彩服進行了一次大的改進,增加了城市和叢林迷彩服。領章和胸標魔術貼毛面按照不同迷彩服主色調,由黑色改為藍、土黃、綠、灰色。海洋迷彩服新增腋下帶透氣網、袖子可拆卸的熱區島礁迷彩服。
嚴格意義上說,03 式高原荒漠迷彩服作為87 式林地迷彩的補充,歸為87 式系列迷彩并不適合
07 式迷彩服夏季版型
林地迷彩服林地迷彩服也被稱為通用迷彩服,以灰色為底色,搭配深綠、棕褐、黑色色塊。本來為適應叢林丘陵等不同環境,解放軍開發了林地和叢林兩款迷彩,結果叢林迷彩服之后成為第二炮兵(后來的火箭軍)的專屬,于是林地迷彩成為陸軍的基本迷彩服,又因為2009年以前陸、空、二炮三軍通用,成為了全軍種制霸的存在!
荒漠迷彩服該型迷彩服是新設計的樣式,在冬季荒漠與高寒山地作戰環境中使用,以土黃和泥色為底色,配以棕褐色、黑色色塊。與其他迷彩服相比,較為特殊的是,除2019年閱兵儀式中特種兵方隊使用過夏季版型外,荒漠迷彩服只有冬季版型。
海洋迷彩服作為解放軍較老的單一環境的迷彩服,海洋迷彩服自1990年代產生以來,一直是“元老”級別的存在(87式迷彩服序列中大規模配發的就是叢林與海洋迷彩服)。新一代的07式迷彩服也繼承了這一傳統,并開發出新的海洋迷彩服,該型迷彩服將海藍作為底色,搭配灰色、米黃色與深綠色塊而成。和87式海洋迷彩服一樣,07式海洋迷彩服最初也是僅作為海軍陸戰隊和島礁守備單位專屬使用,岸勤和作戰艦艇單位則使用07式版型的藏青色迷彩服。直到后期才成為全海軍配發的“軍種迷彩服”。
城市迷彩服城市迷彩服,以灰色與白色為底,搭配空天藍和少量黑色色塊。配發整個空軍部隊使用。
叢林迷彩服叢林迷彩服分為早期和后期兩種,早期叢林迷彩服為土黃底色、深綠、棕、黑配色,僅在2009年閱兵儀式中出現。2012年后改為土黃底色搭配深綠、紅褐、黑色,并裝備火箭軍。
07 式迷彩服冬季版型,一些地方延續了87 式的設計
07 式系列迷彩,自上至下左側分別為林地、海洋丶荒漠。右側分別為城市、叢林和數碼特戰迷彩
數碼特戰迷彩服嚴格意義上來講,數碼特戰迷彩服并不在07式系列迷彩服的序列之中。它是老版本的特戰迷彩服數碼化改進的成果,保留了原先交錯的斑塊狀色塊,將邊緣鋸齒化,由于定制化和廠家眾多,所以與07式版型也不一致。配色依舊是深綠色為底色,黃色、深棕色和黑色相交。衣服標簽上顯示為特戰迷彩迷彩服(無07數字前綴),主要配發特種作戰部隊。
曲折的早期航空迷彩服在城市迷彩服推出之前,解放軍空軍還使用過空降迷彩服和航空迷彩服,且兩者都在2009年閱兵儀式中出現。空降迷彩服作為空降兵方隊正式閱兵專屬使用,以淺灰色為底色,搭配以空天藍、淺棕色、泥色和灰色色塊組成,僅有夏季版型。航空迷彩服則較多裝備于空軍其他單位,以灰色為底色,配以空天藍、米黃色、紅褐色、淺灰色色塊組成。
除閱兵外,空降迷彩服、航空迷彩服也出現在其他訓練和同外軍演訓的場合,不過未都沒有長時間大規模配發。同時期空軍大多使用林地(通用)迷彩服,直到2012年城市迷彩服配發。
在07式迷彩服定型之前的早期試驗版型中也有過專為空降兵研發的迷彩服(淺灰色為底,深灰、褐色、黑色色塊組成),不知道是出于缺少軍種特色還是整體上和荒漠迷彩差別不大,最終無下文。
身著夏季版型07 式海洋迷彩服的女兵
07 式荒漠迷彩服僅有冬季版型
夭折的試驗叢林迷彩服這里指的是閱兵試驗叢林迷彩服與空降款試驗叢林迷彩服兩種。前者僅在2009年閱兵訓練中出現,在早期叢林迷彩綠色底色的基礎上,將土黃色塊改為淺灰色,棕色色塊改為紅褐色。該迷彩服疑似專門為第二炮兵方隊準備的“閱兵專用服”,但在后來正式閱兵時,方隊還是換回了早期叢林迷彩服,此后閱兵叢林迷彩服就再無出鏡。
空降款叢林迷彩服則是給空降兵開發的試驗型號,以深綠為底色,配米色、褐色及少量黑色色塊。同其他試驗版一樣,也是無下文。
藍軍假想敵迷彩服隨著軍事改革的推進,有著“東方歐文堡”之稱的朱日和訓練基地因為“跨越”系列紅藍對抗演習在國內軍迷圈中家喻戶曉,作為“磨刀石”的藍軍模擬部隊在演習中表現相當亮眼。隨之一同出鏡的,有兩款藍軍專用的07式假想敵迷彩服。因其顏色引人注目,被國內軍事愛好者們戲稱為“蔥拌豆腐”(綠款)和“藍天白云”(藍款)迷彩。兩者版型上與07系列一致,綠款迷彩服類似林地迷彩服,以灰白為底色,配韭黃色、草綠色和少量深綠色色塊。藍款迷彩為海藍底色,配灰色、白色、黑色色塊,且較一般的07式迷彩數碼色塊更大。比較有趣的是,在以往的“火力-青銅峽”紅藍對抗演習中還出現過所使用迷彩服的版型全部模仿美軍ACU制服的情況。
國慶70 周年閱兵儀式中,我軍推出了新一代的19 式系列迷彩
定型后的21 式迷彩作訓服,除蛙服外,整體版型上還是保持了07 式系列的風格
比起87式迷彩的條狀幾何色塊,07式的數碼迷彩色更為細碎,鋸齒化輪廓對人體邊緣的模糊效果也較好。不過就迷彩色塊本身而言,像素化的色塊在自然環境下(尤其是通過光學偵察設備)觀察,人體中心區偽裝效果欠佳,而且色塊與色塊之間對比度較大,顏色過渡不自然。針對這些問題,2015年9月3日,解放軍也曾推出過類似于CryePrecision公司的multicam多地形迷彩服,利用迷彩中一些小幾何漸變色塊的“視錯覺”和環境光線的照射變化達到偽裝目的。但對于我國幅員遼闊和復雜的海外派駐環境來講仍不太適應。
因此,在國慶70周年閱兵中我軍推出了新系列的19式迷彩服。結合多地形迷彩使用經驗并借鑒其他類型迷彩,通過極細小色塊的疊加漸變,弱化像素形狀,達到比普通數碼色塊更好的色彩隱匿性和過渡性。按作戰環境來配發不同種類的迷彩,比07式系列一個軍種一個色的“軍種迷彩”更符合實戰需求,相較于單一的多地形迷彩,在特定環境下適應性也更強。19式迷彩服目前已知有通用作戰服和散擺特種作戰服兩種,19散擺特戰款采用類似于美軍ACU作戰服的設計:可收束立領,魔術貼開合的傾斜胸袋與側開拉鏈臂袋。胸袋上方與右臂處設魔術貼以粘貼臂章和軍種姓名標識,胸口處有搭袢固定套式軍銜,戰斗褲設兩個斜插袋和傾斜式腿袋,肘部與膝部有內置護具;19通用作戰服版型與07迷彩服類似,為開領設計,領章式軍銜。另有一款由軀干彈力透氣面料搭配肩袖部耐磨布料拼接而成,膝蓋與肘部內置護墊的蛙服款式(注:“FROGCombatSuit”版型的作戰服,因“FlameResistantOrganizedGear”的縮寫frog“青蛙”得名,以往多見于外軍特種部隊裝備)。在閱兵之后的試裝期間,還分出了附隨新型單兵系統裝具下發的SY(試用)迷彩服與原19式迷彩服裝兩套體系,單兵系統的SY通用作戰服和蛙服大體上與19式相似,但將左臂袋改為大面積矩形魔術貼以粘貼敵我識別標識,通用作戰服領口閉合方式為搭袢(19式為魔術貼)。在后期改進中,兩者都取消了內置護具。此外,19式迷彩服系列中還出現過陸軍航空兵連體迷彩飛行服與類似俄軍的束擺夾克軍官迷彩作業服,而艦艇單位單獨配發藏青色專用勤務服,邊防嚴寒地區則專門裝備迷彩邊防巡邏服。當然,試裝階段作戰服版型各項細節都在變化之中。
新聞報道中身著21 式冬季迷彩作訓服的軍人,與07 式版型最大的區別在于左胸姓名條和豎插拉鏈開合胸兜
身著19 式荒漠迷彩的特戰隊員
在2021年正式對外公布定裝的新聞中,19式迷彩服的最終版型——21式迷彩服,除蛙服保留最初版型以外,夏裝和冬裝又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動:夏裝總體回歸07式迷彩服的版型設計,但軍銜等標識佩戴均為魔術貼粘貼方式,且增加了左胸姓名條,胸袋為豎插拉鏈開合式樣。冬裝大體上也延續07式的版型,將擋風門襟由07式的按扣改為魔術貼搭扣。共有叢林、林地、荒漠、沙漠、城市5種迷彩服。
叢林迷彩服該迷彩服由深綠、卡其、草綠色塊配少量黑色、棕色組成,整體上色調偏近07式林地迷彩,適用于叢林山地作戰環境。在之后21式定裝中,調淡了深綠、卡其、草綠色與棕色色塊,并將兩種綠色色塊增綠,使21式的叢林迷彩比19式的色調偏翠且更亮。另外,21式的迷彩色塊分散度也更大。
林地迷彩服該迷彩服較叢林迷彩服總體偏淺,兼顧了草原丘陵地區、灌木叢等的適應性。迷彩由草綠和淺綠為主,配以黑色、棕色、翠綠色塊。不過,其比叢林迷彩服實際配發使用要少。
Crye Precision 公司的FROG 戰斗服,19式蛙服就基于類似版型設計
荒漠迷彩服荒漠迷彩服脫胎于上一代07式荒漠迷彩服。以土黃色為主并增加了淺粉色,搭配沙色、黑色、棕色色塊,適用于我國北方冬季和高原、山地、戈壁環境。
沙漠迷彩服沙漠迷彩服主要供給海外保障基地和其他純沙漠作戰環境使用。以淺粉色和淺綠色色塊為主配以黑色、沙色及少量土黃色塊。
城市迷彩服城市/島礁迷彩服的迷彩以灰色和淺灰為主,搭配藏青色及深灰色塊。該迷彩服不僅適用城市水泥廢墟/玻璃幕墻背景,應用于水際灘頭和雪地、石灰石質地形也有不錯效果。根據軍媒報道,該迷彩已經開始裝備駐守熱帶島礁的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