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迎來習近平總書記赴河南省南陽市醫圣祠考察調研兩周年。醫圣祠,是東漢時期偉大的醫學家、“醫圣”張仲景的墓祠紀念地。張仲景不僅臨床經驗豐富、醫術精湛,而且撰寫出我國第一部確立“辨證論治”法則、在中醫發展史上影響深遠的醫學專著《傷寒雜病論》。
“辨證論治”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更是中醫的靈魂所在,時至今日,仍然為中醫理論研究者與中醫臨床實踐者所秉承、所遵循。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教育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綜合兒科分會會長徐榮謙提出的“少陽學說”理論,便以“辨證論治”為根基。

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學會兒科教育研究會理事長、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綜合兒科分會會長徐榮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刊記者? 武鳳珠攝
談及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和對醫德醫風的弘揚,徐榮謙說:“醫者必須要有懸壺濟世的精神,如果醫術非常精湛而僅僅用它獲取利益,??是‘蒼生之大賊。醫學發展永無止境,從業者應當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以適應新時代疾病譜的變化。”
記者:論及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許多業界學界人士認為,中醫不同于西醫,不應分科過細,而您作為中醫兒科領域的名家,多年專注于中醫兒科的理論探索與臨床實踐。那么,關于中醫的專業分科與全科診療,您認為哪一種路徑更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徐榮謙:????我國中醫藥發展史上的很多醫生都是通科大夫,現在我們稱之為全科醫師。比如唐代醫藥學家、“藥王”孫思邈,他在著作《千金要方》中,先以《婦人方》講婦科,又以《少小嬰孺方》講兒科。再比如清代醫學家、被稱為“溫病四大家”之一的葉天士,許多人認為他是溫病大家、內科大夫,其實在他最著名的3部著作《臨證指南醫案》《溫熱論》《幼科要略》中,只有《幼科要略》一部是他親自撰寫的,《臨證指南醫案》和《溫熱論》分別是由他的弟子門人華岫云、顧景文整理編撰的,而《幼科要略》顯然是兒科著作。在這部著作中,葉天士創立的衛氣營血辨證,至今仍然指導著兒科以及內科處理溫熱病、傳染病等,不僅兒科臨床中遵循,內科臨床中也遵循。
在我國中醫發展史上,兒科也曾有過???,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江左蘇家”、明代的萬全家族等,但是萬氏也并非專看兒科,而是在婦科、內科、養生等領域皆有建樹。現在很多中醫兒科大夫救治的成年病人也不少,比如我的老師——中國中醫兒科學奠基人之一劉弼臣教授,在他晚年時每天診治的五六十位病人中,至少有十幾位是成年病人,現在我也有不少成年病人。貫穿一個人從小到大的全生命周期,這就是中醫的特色,也是許多中醫通科大夫的理念,它也符合全科醫生的診療模式。比如哮喘和一些神經精神類疾病,兒時患病,成年后也難以痊愈,這就需要全生命周期的診治。全生命周期看似是西醫在近當代提出的一種全新理念,其實根本不新,古代中醫就已經如此,分科太細并不利于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記者:在您的中醫學習生涯中,既有父親指導、拜師名家的傳統師徒教育經歷,又有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系統學習的院校教育經歷,還有參加全國赤腳醫生學習班、全國兒科師資進修班等的培訓進修經歷??梢哉f,您接受了多種不同方式、系統而全面的中醫藥教育。推進中醫藥教育、培養中醫藥人才,是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那么,作為不同中醫藥教育方式的親歷者,您認為怎樣的教育培養模式更有利于中醫藥事業的傳承與發展?
徐榮謙:????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各有所長,如果能夠彼此結合,或許會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師承教育??要求先打好中醫藥學根基,記得我最早跟隨父親學習時,反復誦讀《藥性四百味》《湯頭歌訣》《李頻湖脈學》等入門書籍,這些書籍是學習中醫的??立根之本。而這也是當前我國中醫藥學院教育的一個短板,很多接受過系統學院教育的學生,學了中藥方劑、看脈等,但是畢業后臨床用方很差,不會用中藥,看脈只是做“幌子”。院校教育有臨床實踐不足的弱點,但是有人才培養面廣、量多的優點,因此要將二者結合起來,這也是當前許多中醫藥院校正在努力嘗試的事,然而仍有提升空間。
醫學發展永無止境,癌癥等許多疑難病癥,我們如今還無法根治,但是伴隨科技發展,很多過去未能認識的疾病,現在得到了認識,同時隨著舊問題的解決,又會出現新問題,因此中醫藥從業者也應當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以適應新時代疾病譜的變化。我想,這應當成為中醫藥教育和人才培養中一個基本的認識。
記者:中國古代如張仲景一般的醫學家,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我國中醫藥事業發展幾千年,對醫術的追求、對醫德的要求,一脈相承延續至今。那么,作為當代中醫藥界的理論和臨床名家,您如何理解高超醫術與高尚醫德之間的辯證關系?您認為,當代年輕中醫藥從業者應當如何傳承如張仲景等古代醫家的中醫精神、弘揚優良醫德醫風?
徐榮謙:????我認為,高超的醫術與高尚的醫德是一脈相通的。如果醫者的醫術非常精湛,卻僅僅為了用它獲取利益,??可以說是“蒼生之大賊”,醫者必須要有懸壺濟世的理念。但是,醫生既然要解民之疾苦,??也應當得到合理的報酬,生活不應過于貧困。
當代的年輕中醫醫師,在醫術和行醫之術上??都有待提高,但是往往只重視醫術的提升,而忽略對??行醫之術的深入認識。古代民間有一種行醫之術,醫生居住在后室、接診在前堂,病人到來后,醫師不出來迎接,假裝出門在外,而是委派身邊人前來接待、詢問病情,自己在后室將病人的癥狀聽得清楚明白,然后從后門出去、從前門進來,作出一望便知病情的樣子,這并不是我們提倡的行醫之術。我們提倡的行醫之術,是醫者到了一個新地方,首先要了解當地的疾病譜、人文地理環境、醫務力量的配置等。比如,環境潮濕的地區風濕病人比較多;如果身邊已經有治療某種疾病的名家,自己就要另外尋找突破口,找到更適宜自己診治的病癥方向,形成完整的治療理念和配套思路等。醫者只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與特色,才能更好地懸壺濟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