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義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提出讓青少年在體育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明確體育在教育實踐中應該以樂趣引導入手,進而實現身體健康、人格健全、意志堅定的身、心、靈共育目標,成為推進教育改革、探索體教融合的根本遵循。
當前,我國教育工作面臨兩大困境:一是青少年身體健康狀況堪憂。2020年11月,央視財經報道“我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主要指標連續20多年下降,3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隱患”?!吨袊用駹I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數據顯示,我國6到17歲兒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高達19%。二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突出。《2022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15—24歲青少年自殺死亡率約為3.53人/10萬人。青少年身體健康和心理問題,加上青少年健康成長中存在的諸如不良生活方式、校園暴力、網絡成癮等問題,成為制約新時代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系統性問題。體育運動技能培養和形成的關鍵節點就在中小學階段,這一階段培養出的體育技能可以成為一輩子的生活方式,經常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去,對個體不良情緒會起到化解作用,可以很好地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同時,像游泳之類的體育技能的形成,關鍵時刻也可以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當前的體教融合工作在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上均存在分離。從理論邏輯看,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緊密關聯的,但教育中重智輕體的傾向割裂了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理論邏輯。如何充分發揮體育職能,推動體教融合,促進教育全面發展,實現青少年全面成長的目標,以解決當前教育難題,已迫在眉睫。從歷史邏輯看,長期以來,以結果為導向、以分數為準繩的“達標體育”觀念始終根植于體育教育系統。體育課程創新不夠,失去應有的樂趣,在幫助青少年掌握體育技能、提高身體素質、保持心理健康、實現健康成長方面并未取得應有效果。從實踐邏輯看,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體教融合也面臨部門協同困難、觀念轉變困難、體育資源不均三大掣肘,嚴重制約體教融合效果和進程。
對此,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推動體育與教育事業融合發展。2020年以來,青少年體育工作、體教融合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中央編辦、人社部等各部委的重視,出臺了系列文件,將推進體教融合作為新時代改革教育體系、建設體育強國、助力健康中國的重點工作之一。2022年10月18日,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對體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報告強調:“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強青少年體育工作,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綜上所述,體教融合已經成為教育改革與實踐的重要內容。要想充分發揮體教融合作用,需要我們站位新時代,從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探尋體教融合的意義,同時結合我國具體實踐提出高質量深化體教融合的可行路徑。
體育作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王朝時期。據《周禮·地官司徒·保氏》記載:“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薄吨芏Y》的繼承者、中國教育的鼻祖孔子也將“六藝”作為君子的“必修課”,其中,“樂”包括音樂和舞蹈,“射”為射箭,“御”為駕馭馬車,可見中國古代培養人才的內容和手段中有相當多的內容屬于今天的體育范疇,孔子的弟子中大多也是文武雙全之才。
近代,北大校長蔡元培認為“凡道德以修己為本,而修己之道,又以體育為本。忠孝,人倫之大道也,非健康之本,無以行之”,并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的育人理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學子。1917年,青年毛澤東以筆名“二十八畫生”發表《體育之研究》一文,提出:“體育一道,配德育與智育,而德智皆寄于體。無體是無德智也。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認為體育之價值是“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體育在強身健體之外,還是塑造文明精神的工具。體育所蘊含的公平公正、遵守規則(法治)、團結合作、自律自信、敬業、愛國、誠信、文明友善、磨煉意志等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基本一致,由此可見,通過體育來踐行青少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一種科學且高效的方式。
體教融合既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新時代體育事業的基石。一方面,教育系統可以通過體教融合改革發展教育事業,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增強綜合素質,并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另一方面,體育系統也需要體教融合培養擴大體育人口,實現競技體育選材模式多元化,拓寬退役運動員職業轉型通道,保障人才的輸入輸出機制,進而助力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建設。
體教融合政策下發以來,各地就融合方式進行了諸多探索。據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統計,北京市對標冬奧任務,建立區級青少年冬季項目運動隊125支,實現各區冬季項目全覆蓋;山東省、四川省率先在學校設立教練員崗位,推動退役運動員進校任教;江蘇省推動全省中小學校普遍建立體育俱樂部,發放1800萬元青少年體育消費券,支持青少年參與體育培訓;云南省頒布中考改革政策,首次將體育分值從50分提升到100分,與語、數、英等同;等等。這一系列政策響應措施對于探索契合我國實際的體教融合路徑作出了積極貢獻。但上述成就只是體教融合大工程的開端,體教融合作為我國育人工程的組成部分,還需要在政策層面和實踐層面進行大量探索,推進體教融合工作的深度發展以及實踐落地。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少年體育工作的重要指示,落實體教融合相關政策,助力建設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需要我們做好“六大融合”工作。
一是理念融合。必須明確教育目標,才能協同相關力量共同實現這一目標。受“唯分數論”的傳統教育觀念影響,體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受到重視,體育課程邊緣化、體育教師污名化的現象依然存在。因此,轉變思想觀念、更新教育理念,破除傳統“體教分離”或重教育、輕體育的“體教結合”觀念,打破現有體教融合領域存在的認知障礙是切實做好體教融合工作、健全體教融合制度的前提。
二是政策融合。隨著體教融合實踐的不斷深入,該領域尚未形成完善合理的政策體系這一問題也逐漸凸顯。各地政府應在結合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充分研究各地體教融合具體實踐,找出政策與實踐之間的差距與原因,以問題為導向、以試點為抓手,協調各主管部門聯合印發政策,優化體教融合政策環境,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同時修訂相關法律條例,強化立法保障,建設標準化法律法規體系。
三是功能融合。體育具有教育、娛樂、健康三大功能,是對德育、智育、美育、勞育的有力補充。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體教融合理念與頂層設計導入實踐、實現功能融合的第一步必須是讓體育更有樂趣,從而培養青少年的體育技能,進而完善體育運動對于網絡游戲的代償機制;其次是培養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讓體育成為其終身的生活方式。學校必須高度重視體育,懂得體育發展規律,落實體育技能培養措施,久久為功。體育教育的成功,勢必會降低學生體育不達標率,減少學生的心理疾病和自殺風險。探索體育教育的功能融合,將學校心理咨詢室功能和體育運動功能融合,研究青少年預防心理疾病的運動處方,降低和減少青少年心理疾病發生率和自殺事件。
四是資源融合。當前,中國體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舊突出,具體表現為城市地區、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體育資源豐厚、基礎設施完善,而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體育基礎則相對薄弱,人才流失嚴重,嚴重阻滯體教融合進程。因此,各主管部門需要綜合研判各地發展形勢,利用政策推動區域之間、城市之間、城鄉之間、鄉村之間建立交流合作機制,以強補弱,幫助找出契合各地實際的特色體教融合之路。
五是人才融合。“雙減”背景下體育師資不足、能力有限的問題愈發凸顯,這也體現了體教融合政策發布以來,體育教師和教練員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存在的不足。解決人才問題需要“只爭朝夕”,目前可依托高校、協會、俱樂部等主體打造復合型體育教師、教練員培養體系,培養兼具體育運動技能以及管理學、心理學等學科基礎知識的體育教師,同時鼓勵退役運動員、有一定資質的教練員在經過學習考核后進入校園,并對現有體育教師、教練員隊伍進行定期培訓、考核,優化晉升渠道。
六是產業融合。在我國現有體制機制下,體育天然具有事業和產業兩種屬性,其中事業屬性以政府為主導,產業屬性則以企業、社會為主體。對于體教融合而言,產業領域的融合相比事業領域的融合更具自發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可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學校體育工作,通過開展青少年體育俱樂部賽事和培訓工作,完善課外體育培訓治理,促進體育培訓市場健康有序發展,在完善青少年競賽體系、“以賽代練”的同時,培養體育人口,激發市場活力,暢通內循環。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健康則國健康。在新的歷史時期,高質量深化體教融合對于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解決教育領域長期存在的系統性問題,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教育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等戰略目標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高質量深化體教融合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行而不輟,未來可期。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研究員、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