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張飛龍 柳傳志 張志浩 靳亞忠 李丹丹 盛云燕 蘇春杰
摘要 園藝植物育種是一門理論性強的專業必修課,是農林院校的核心課程,為了培養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應用型人才,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對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創新和改革課程體系勢在必行。該文結合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的專業特色和地域優勢,從培養實踐型教師隊伍,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發揮學生主人翁的精神,培養學生服務“三農”的意識出發,建立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逐步形成具有該校特有的特色課程體系。
關鍵詞 育種;科技小院;校企合作;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號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3)07-0169-03
園藝植物育種是各類高等農業院校的必修課程,以遺傳學為基礎理論,研究選育園藝產品新品種的原理和技術方法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同時兼顧栽培學等專業課程,需要及時補充科學實踐性案例,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應用性[1]。高效、優質、穩定的園藝植物新品種的選育、引種等離不開園藝育種學這門理論課程的學習,這門課程也是育種方向研究生招考的必考科目,園藝植物育種的教學改革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滿足社會發展對應用型農林高校人才的需求,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教師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和本專業的師資的優勢和特點,探索出適合本高校發展并能培育出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改革體系。
1 培養實踐教學型師資隊伍,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目前教師還是課堂授課的主體,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培養高素質、高水平,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是培養出多元化適應現代地方經濟發展的高水平應用型人才的首要條件[2]。園藝植物育種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一門課程,理論性、實踐性較強。為了提升教學授課水平和教學質量,課程組之間經常進行課程探討和研究,并發揮老教師傳幫帶的作用,傳授新教師教學經驗,新教師科研能力較強,可以將科研經歷融入課程教學,彌補老教師科研方面的不足,彼此之間相互幫助,團結協作,從教學課件和教學手法上充分改革和創新。同時提升團隊的實踐能力,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尤其青年教師,鼓勵其到生產一線掛職鍛煉,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凝練生產中的故事充實教學內容,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
基于OBE的教學理念,本教學團隊對教學案例進行廣泛搜集,以科研故事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同時融入課程思政,例如在雜種優勢章節中,融入東北農業大學“番茄大王”李景富教授的科研實例,在國內首次利用遲熟突變基因rin和nor,創制耐貯運、貨架期長(達到90~150 d)的優良育種材料,育成了系列耐貯運專用西紅柿新品種——羅曼型系列品種,成功代替以色列、荷蘭、法國等國家的優良品種。講授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明白科學園藝植物育種可以提升國家在國際上的地位,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情懷。利用科研故事使得課堂教學更生動,讓學生了解園藝育種對于國家建設的地位,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愛國情懷,堅定學習育種、栽種基礎知識的信念。
2 充分發揮學生課堂主人翁的角色
以前教學方式都是“一支粉筆,一塊黑板”授予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學習育種的基礎理論知識和育種方法的專業技術和技能[3],但是課堂上學生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性和主動思考能力,大部分學生課下基本不進行預習,只憑老師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而且抽象的理論知識會讓學生覺得枯燥無味,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課堂授課效果不良。因此,本課堂采用教師和學生共同授課的方式,例如育種課程中種質資源的引種一章中,老師通常利用一次課的時間講授理論知識,課后將學生分組,調查自己家鄉種植的某種蔬菜的品種、特點、特性以及價格,小組長匯總結果,將調查的結果做成PPT給同學進行講解,讓學生真正了解引種在地方的應用和方法。優勢雜交育種的三系配套育種章節中,讓學生提前預習課程內容,做成PPT給學生講解,這就要求學生提前利用網絡查詢相關的知識,充分理解相關內容,如果出現講解錯誤和遺漏的內容,老師及時進行更正和補充,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精神,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3 利用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由于科技網絡的迅猛發展,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創辦的慕課(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受到廣大青年學者的青睞,由于其在線、大規模、開放性的特點,使得課程學習有別于傳統課程[4]。我國的慕課也紛紛創辦,各類課程慕課如雨后春筍般浮出各大平臺,例如中國慕課、智慧樹、學銀課堂等平臺[5],各大高校也是把自己最有實力和權威的課程建成慕課。同時其他高校可以利用慕課快速建成自己的特色spoc課程。為了改變園藝蔬菜育種課程教學枯燥乏味的課堂氛圍,本教學團隊利用線下線上結合的模式授課,例如利用智慧樹中的頭腦風暴板塊,在這一板塊老師結合理論知識提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暢所欲言,充分發揮學生自己查詢、學習知識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創新、邏輯、嚴謹的思維,讓課堂充滿活力。利用超星平臺的搶答功能,把章節中的知識要點以題目的方式發放給學生,讓學生積極搶答,得分作為平時成績參考,這種激勵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也可以使學生的注意力緊跟老師的步伐,以全面掌握章節的知識點,提高教學效果。
4 建立“科技小院”以供實踐教學
滿足現代農業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模式,作為教師要從教學體系建設中體現“應用”二字,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踐的鍛煉,園藝植物育種這門綜合理論性的課程需要插上科學實踐的翅膀[6]。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Nature發表的文章《科技小院讓中國農民實現增產增效》說明以科技小院為平臺,整合科研機構、政府和市場多方力量和資源,推動小農戶實現了農業生產的增產增效[7]。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在大慶肇州縣地區通過校地合作建立的“農家科技小院”平臺,進行了園藝專業學生培養,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在這個科技小院平臺,老師常常帶領學生去調研周邊農民的種植品種、病蟲害的防治、周邊企業的運營模式以及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方向。校企和校地的合作為學生以后就業指引了方向,同時也為課程知識的掌握有更準確的定位。將學生培養、科技服務、科學研究進行有機結合,縮短了科學技術-農業生產之間的間距,促進了學生理論課堂授課與實踐之間有機結合,培養了園藝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科學研究和思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
5 課堂中融入服務“三農”的思政
培養應用型人才,興趣是教學首要的出發點[8]。如何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的情懷,是本課程教學的關鍵。長期以來,小農戶生產面臨著各種難題:知識不足、信息和資源缺乏、服務支撐不夠、土地產權制約、抗風險能力差等[9],科技進步難以轉化為農戶的生產力和收益。利用“科技小院”打造學生與地方企業交流的機會,讓學生真正將知識運用到工作中。課堂上融入“鄉村振興”戰略思想,激發了學生學農、知農、愛農、興農和服務于農業的情懷和愛國情懷。
6 結語
園藝植物育種學是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集花卉、果樹、蔬菜三學科于一體的綜合性的核心課程[10],隨著多元化應用型人才需求的擴大,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也越來越傾向實踐教學,線上線下教學的同時融入更多思政課程,培養學生知農愛農的“三農”情懷,翻轉課堂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也使學生更廣范圍地接觸到該課程的相關內容,使得學生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科技小院”的應用動能使學生對自己人生規劃有很好的定位,有利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滿足市場經濟對人才多元化需求。
7 參考文獻
[1] 周俊國,李桂榮,楊鵬鳴,等. 《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 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9(2):10.
[2] 陳麗娟. 在轉型中創新:新建本科高校學報的生存與發展之路[J].安陽工學院學報,2020,19(5):94-95.
[3] 余小林,曹家樹,黃鸝,等. 基于問題的園藝植物育種學探究式教學模式研究[J]. 高等農業教育,2016,1(1),72-75.
[4] 石小岑. 歐洲MOOC發展的特點與問題——《歐洲高等教育機構的M00C策略》報告解讀[J]. 現代教育管理,2016(1):112-118.
[5] 方庭,曾黎輝. 面向園藝專業的園藝植物育種學總論SPOC在線課程建設[J]. 現代農業科技,2020(2):240-241.
[6] 劉松虎,王志勇,張燕,等. 應用型本科高校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 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3):152-154.
[7] ZHANG W,CAO G,LI X,et al. Closing yield gaps in China by empowering smallholder farmers[J]. Nature,2016,537:671-674.
[8] 譚彬,孫守如,吳國良,等.《園藝植物育種學》課程實踐教學改革與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25):153-155.
[9] 劉賢強,朱紅丹,張利國,等.小農戶農業社會化服務需求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2,16(1):1-9.
[10] 景士西.園藝植物育種學總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