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亞楠 丁華東
摘 要:意義闡釋作為意義再生產的核心,與紅色檔案記憶再生產有著天然的邏輯關聯,具有把紅色檔案記憶“重新現實化”、積聚釋放紅色記憶能量、推動紅色檔案經典化的時代價值。文章從政治、歷史、思想、教育與文化五個維度分析紅色檔案記憶再生產中的意義闡釋,并從抓準核心意義,合理規劃布局;爭取多維展現,增強闡釋表現力;堅持持續性闡釋,鞏固延長成效三個方面提出加強紅色檔案記憶再生產中意義闡釋的實現路徑。
關鍵詞:紅色檔案;意義闡釋;記憶再生產
分類號:G270.7
A study on the Meaning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production of Red Archives Memory
Fu Yanan, Ding Huadong
( School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
Abstract: As the core of meaning reproduction, meaning interpretation has a natural logical connection with the reproduction of red archives memory. It has the epoch value of “re-realizing” the memory of red archives, accumulating and releasing the memory energy of red archives, and promoting the classicization of red archiv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meaning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production of red archives memory from five dimensions: politics, history, ideology, education and culture, and proposes three paths to strengthen meaning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production of red archival memory: grasping the core meaning and planning the layout rationally; striving for multidimensional presentation and enhancing the expressive power of interpretation; insisting on continuous interpretation and consolidating long-term effect.
Keywords: Red Archives; Meaning Interpretation; Memory Reproduction
紅色檔案記憶是維系人民情感、增強民族認同、維護社會穩定的精神源泉。紅色檔案記憶再生產是為尋求經驗借鑒、精神支撐、歷史憑證等對紅色檔案記憶進行回憶、解讀、傳播的過程。而記憶解讀、傳播的過程往往與意義闡釋相勾連。正如揚·阿斯曼(Jan Assmann)在描述建立在共同記憶基礎上的“集體認同”時所說:“在這個過程中起關鍵作用的不是媒介本身,而是其背后的象征性意義”[1]。我們回憶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所承載的意義。因此,把紅色檔案記憶再生產與意義闡釋聯系起來思考,對我們挖掘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意義重大。
1 意義闡釋與檔案記憶再生產的理論邏輯
1.1 檔案記憶的意義與記憶再生產
檔案作為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原始性記錄,蘊含著豐富的記憶資源。隨著檔案記憶研究的深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在記憶中,意義被賦予了高于事實的重要性”[2]。正如楊國榮所言:“意義既取得觀念的形式,又體現于人化的實在”[3]。檔案記憶的意義既指檔案文本或檔案敘事內容所負載、表達、傳遞的精神內涵,又指這種精神內涵對記憶接受者所產生的影響。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有其生成、積累、演化的過程,而這不斷積累、反復發生的過程均屬于記憶再生產的范疇?;诖?,人們對檔案記憶進行一系列施加影響的行為、過程、結果均可稱之為檔案記憶再生產。[4]
1.2 檔案記憶再生產之意義再生產
從記憶生成發揮作用的層次來看,檔案記憶再生產可劃分為形式再生產、內容再生產與意義再生產三種。其中,形式再生產是為了更有效地傳達展現記憶意義,內容再生產是為揭示記憶意義提供依據,意義再生產則是記憶再生產的出發點與歸宿。[5]
以紅色檔案為例,形式再生產是指對紅色檔案記憶形態轉化的生產與再生產活動,如《共和國六十年珍貴檔案(上中下三冊)》收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文獻及圖片,是對從中央檔案館館藏精選出來珍品的匯集;內容再生產是指對紅色檔案記憶內容信息加工轉化的生產與再生產活動,如《陜甘寧邊區實錄》對陜甘寧邊區經濟、文化情況進行了介紹;意義再生產則是指對紅色檔案記憶賦予象征與功能價值的生產、再生產活動,如《紅色檔案》百集微紀錄片“毛澤東—偉大之器”一節對《商鞅徙木立信論》作文手稿檔案記憶意義進行了挖掘。其中,“這是目前唯一留存的毛澤東最早最完整的手跡”“毛澤東真如批語所言,成為了偉大之器”[6]等論述體現了象征意義的賦予。通過文本解讀、話語表達,該檔案記憶的意義直接顯現了出來,使本為中學成績記錄的檔案成為代表毛澤東最早手跡、象征早期黨領導人關注民本思想的記憶體。
1.3 意義闡釋:意義再生產的核心與根本
意義再生產雖然具有隱蔽性,是潛在性、精神性、觀念性的生產行為,但其象征與功能價值的賦予往往與闡釋行為相結合,可以通過意義闡釋去尋找記憶的意義?!耙饬x世界的生成既以對象的意義呈現為內容,又涉及主體的意義賦予”[7]。從這個角度來看,意義再生產既包含對象意義的生成、呈現,又包含主體意義的賦予。在哲學詮釋學中,闡釋偏重于從主體本身出發對事物進行闡發性和揭示性的解釋。[8]而意義再生產在對象意義生成、呈現,及其發揮作用的行為過程中,始終離不開解釋、揭示、詮釋、理解、賦予等一系列行為,這些行為可以用一個詞概括——意義闡釋。
意義闡釋既是呈現、賦予意義象征的過程,也是對意義本身價值進行揭示的過程,更是對記憶意義的作用進行總結的過程。其強調了意義再生產的主體性與生成性,是意義再生產的核心,意義再生產最終指向就是闡釋記憶意義。
2 紅色檔案記憶再生產中意義闡釋的時代價值
2.1 紅色檔案記憶“重新現實化”的重要手段
紅色記憶是深埋于紅色檔案、潛存于人腦之中的抽象概念,沒有外化解讀,我們很難理解和傳承。因此,需要通過意義闡釋去揭示、理解紅色檔案記憶,需要通過賦予意義的過程外化重現記憶?!耙饬x的呈現過程,包括著新的意義的生成與既成意義形態之間的互動”[9]。如“毛澤東—偉大之器”在重現檔案原有意義(即《商鞅徙木立信論》是現存毛澤東最早的中學手稿)的同時,還衍生出了新的意義(即此份檔案是毛澤東憂國憂民思想的象征)。新意義是在闡釋原有意義的過程中被挖掘出來的,與原有意義是統一的,二者的演化互動能夠推動記憶對人們產生精神、觀念甚至行為上的影響。意義闡釋立足當下,運用話語表達把意義揭示出來,使現在與過去相連,一方面能夠推動記憶的“重新現實化”變得更易被理解與傳承,另一方面也能使記憶變得更豐富、更有活力。
2.2 積聚釋放紅色記憶能量的重要途徑
哈拉爾德·韋爾策在對社會記憶進行研究時援引了阿比·瓦爾堡的“記憶能量”概念,提出了社會記憶能量觀。[10]從動力學角度來看,紅色檔案記憶再生產中也存在著能量的流動與轉換。紅色檔案記憶的生成加工體現了紅色記憶能量的積聚,而紅色檔案記憶的流轉消費又體現了紅色記憶能量的釋放。意義闡釋充當了能量積聚和釋放的推手。一方面,隨著人們認識的豐富與深化,紅色檔案記憶意義在闡釋過程中不斷被豐富擴展,促進了記憶能量的積聚;另一方面,在主題展覽、講座培訓等活動舉辦過程中全方位解讀、詮釋意義,使紅色記憶能量源源不斷地得以釋放,擴大了意義傳播的范圍,加深了紅色記憶影響力。
2.3 推動紅色檔案經典化的關鍵環節
意義闡釋在闡釋文本的選擇和記憶意義的凝練提取中都體現了人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體現了篩選的行為,即人們往往會在眾多紅色檔案記憶中把最具代表性的篩選出來進行闡釋。從《共產黨宣言》《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等紅色檔案脫穎而出成為經典的過程中我們便能窺探到意義闡釋的作用。這些紅色檔案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其本身不僅具有教喻、借鑒作用,還有長久且持續的意義闡釋的加持。意義闡釋使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檔案記憶不斷被解讀、被定型、被“經典化”,最終產生構建民族記憶、凝聚國人認同、規范社會秩序的強大力量。
3 紅色檔案記憶再生產中意義闡釋的維度分析
3.1 政治意義闡釋
紅色檔案政治意義闡釋既指對紅色檔案本身政治價值的闡釋,又指對這種政治價值作用于記憶接受者所產生的現實影響的闡釋。具體表現為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合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紅色檔案能凝聚政治共識、提供資政借鑒等方面?!凹t星照耀中國: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主題展覽就體現了對紅色檔案記憶政治意義的闡釋。展覽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了多位外國記者對紅色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客觀報道與真實感受,點明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奮斗、中國共產黨人英勇頑強的精神。展覽用文字闡明了其政治意義:“我們深切地認識到,民族解放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更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薄拔覀円凑拯h中央的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不懈奮斗!”[11]通過展覽中的闡釋,我們能明確地感受到蘊含在紅色檔案中的政治意義,感受到紅色記憶能增強我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合理性合法性認識,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性,以及紅色檔案記憶中凝結的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奮斗的政治共識。
3.2 歷史意義闡釋
紅色檔案歷史意義闡釋是指對紅色檔案具有還原歷史真相、再現黨的奮斗歷史價值的闡釋,具體表現在用真實革命史實澄清歷史真相,有力地破除歷史虛無主義與民族虛無主義謬論;真實再現黨的革命奮斗歷程,激勵我們不斷拼搏等方面。如“浴血奮戰:檔案里的中國抗戰”展覽從還原歷史真相方面生動地闡釋了紅色檔案的歷史意義。該展覽通過對三十個抗日戰役的歷史敘述,揭示了日軍侵略中國的罪行,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團結一致、頑強抵抗的精神。展覽中展示的通訊電報、抵抗日軍進犯照片等都證實了日軍侵華是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記憶存在于檔案文本中,不會主動表達,但闡釋卻可以強有力地揭示檔案中蘊含的歷史真相與歷史事實。通過圖片、文字、視頻等進行展示,借助文字敘述力量,歷史得以再現,真相得以顯現。再如,紀錄片《新四軍》從再現黨的奮斗歷程方面闡釋了紅色檔案的歷史意義。該紀錄片以原始檔案資料展示、事件當事人采訪、有關遺址實景拍攝等手段,全景式地再現了新四軍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廣泛國際友誼等方面的偉大功績。通過觀看影片,我們能全方位了解新四軍革命奮斗的歷史。意義闡釋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通過對紅色檔案記憶的再現、解讀與詮釋,記憶蘊含的歷史意義得以現實化,被我們所感知,并發揮激勵作用。
3.3 思想意義闡釋
記憶只有進入思想層面、精神層面,才能更好地被我們記住。[12]紅色檔案思想意義的闡釋是指對紅色檔案作用于思想層面功能、效果的闡釋。具體表現在引領思想、引導意識形態、堅定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等方面。如,百集微紀錄片《紅色檔案——走進中央檔案館》精選與解讀了中央檔案館大量的館藏珍貴檔案,以“恰同學少年”“信仰的召喚”等十一個系列主題串聯起檔案背后的人物與故事,從多個角度呈現了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承的初心和使命。沒有主題意義賦予與專題故事的篩選串聯,檔案就只是客觀歷史史實的記錄,不具有影響力、感染力。通過有意識地選取、解讀、詮釋,檔案記憶中蘊含的思想層面的意義得以顯露,并發揮作用。經過《紅色檔案——走進中央檔案館》微紀錄片的闡釋我們不僅能感知到紅色檔案記憶蘊含的革命奮斗精神,加深對紅色記憶的理解,還能夠從潛意識上受此初心使命的影響,以此作為實踐行動的指導思想。
3.4 教育意義闡釋
紅色檔案以實物和文字的形式記載了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輝歷程,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13]對紅色檔案教育價值和意義的提煉、加工、概括、總結均可認為是對紅色檔案教育意義的闡釋。具體表現在利用紅色檔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宣傳、德育宣傳與思政教育等方面。如“南京大屠殺檔案選萃”展覽指出,“南京大屠殺檔案對于教育世人認識、反對并制止滅絕人性的殘暴行徑,從而使南京大屠殺這樣的人類悲劇不再重演,具有重要價值”[14]。再如,浙江省檔案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檔案文獻展等活動,把紅色檔案教育意義融入教育活動中,通過活動間接闡釋出紅色檔案所具有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行為規范、精神品質指引等教育意義。
3.5 文化意義闡釋
紅色檔案作為意蘊豐富的紅色資源,包含了反映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的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精華內容[15],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精神特質、精神信仰及精神譜系。[16]紅色檔案文化意義的闡釋是指對紅色檔案文化價值、精神意蘊的挖掘、解讀與宣傳,是對附著在紅色檔案內容中的文化、精神的提煉總結。如,大邑縣檔案館通過解析其館藏的抗戰時期檔案材料,生動地闡釋了紅色檔案中的文化意義——“平型關戰斗,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通過解析檔案,這與我軍領導有力、不懼艱難、奮勇前進的品質息息相關”[17]。對紅色檔案中精神品質的挖掘與闡釋是對紅色記憶文化意義闡釋的體現,通過對檔案內容進行挖掘,可以找尋檔案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品質,有利于促進紅色文化的形成,增強文化自信;有利于塑造民族精神,為我們提供精神支撐;更有利于增進民族認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4 紅色檔案記憶再生產中意義闡釋的時代思考
4.1 抓準核心意義,合理規劃布局
紅色檔案記憶因記載內容、分析角度的不同可引申出多種不同的意義,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闡釋主題對紅色檔案記憶意義進行提取,經過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提取出最核心的意義進行闡釋。此外,意義闡釋應有規劃、有條理地進行。一方面,在闡釋過程中應合理規劃,如先作闡釋計劃,然后挑選最具代表性的闡釋文本,再逐步實施等;另一方面,在闡釋內容上應合理規劃,闡釋往往與敘事相結合,意義闡釋一般就糅合在敘事表達中,敘事的內容與方式影響著意義闡釋的效果。因此,應站在整體視角謀篇布局,采取合適的敘事方式、編排方式,將意義闡釋清晰全面地展現出來。如中國國家檔案局與俄羅斯聯邦檔案署合辦的中蘇關系檔案展,從政治交往、經濟合作、文化互動等五個方面全方位編排展覽,再現了兩國關系發展的重要歷史性時刻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18]既對展覽內容進行了全面敘述,又很好地闡釋了檔案的意義。
4.2 爭取多維展現,增強闡釋表現力
意義闡釋有多種呈現方式,如通過語言文字、圖片、音頻、視頻、虛擬場館等進行呈現。在對紅色檔案記憶進行意義闡釋時,應將多種展現形式進行結合,根據闡釋內容選取適當的方式,以增強闡釋的表現力與效果。如,“百年恰是風華正茂”主題檔案文獻展結合了多種呈現方式對紅色檔案進行意義闡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該展覽從紅色檔案入手,通過文字圖片展示、音頻講解、虛擬場景再現等方式生動地展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深刻詮釋了偉大的建黨精神。從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出發的意義闡釋,有利于增強意義闡釋的表現力,更好地使記憶接受者共情,更深刻地體會到紅色檔案記憶的意義內涵,進而加深紅色記憶意義對接受者的影響。
4.3 堅持持續性闡釋,鞏固延長成效
從紅色檔案意義的抽象總結到成為維系人民情感、增強民族認同的強大精神力量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意義闡釋應持續進行,不能中斷。以抗戰記憶意義為例,2014年國家檔案局籌劃了“浴血奮戰——檔案里的中國抗戰”展覽,闡釋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意義;2015年北京市檔案館推出了“見證抗戰——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京津冀檔案文獻展”,以局部觀整體,從京津冀地區看中國的抗戰,詮釋了國人頑強不屈的精神意義;2022年廣東省檔案館編纂推出了《抗日戰爭檔案匯編》,通過全方位、多維度的檔案史料展示,闡釋了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精神意義。正是這一系列對抗戰記憶持續性的意義闡釋加深了國人對抗戰歷史的認識理解,增強了中國人民對全民族統一抗戰精神的認同感。如果在意義闡釋過程中出現斷層,記憶很容易會被遺忘。因此,我們要堅持持續性闡釋,不斷強化記憶以發揮其引領思想、凝聚精神的作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檔案記憶再生產研究”(項目編號:19BTQ093)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與參考文獻
[1]阿斯曼.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M].金壽福,黃曉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144-145.
[2]德利奇,陳源.記憶與遺忘的社會建構[J].第歐根尼,2006(2):74-87,118.
[3][7][9]楊國榮.楊國榮作品系列 成己與成物[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3,17,35-36.
[4]張燕.新媒體時代檔案記憶再生產轉型研究[D].上海:上海大學,2021.
[5][12]丁華東.論社會記憶再生產的基本結構[J].思想戰線,2019(2):121-128.
[6]毛澤東—偉大之器[EB/OL].[2023-03-24].https:// www.saac.gov.cn/daj/qtxsn/202103/f12e82f75f124f1386a7dda5fbb25 bdc.shtml.
[8]洪漢鼎.論哲學詮釋學的闡釋概念[J].中國社會科學,2021(7):114-139,206-207.
[10]丁華東.檔案記憶研究的思想資源發掘[J].檔案學研究,2013(5):4-8.
[11]紅星照耀中國 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共產黨人[EB/ OL].[2023-03-24].https://www.archives.sh.cn/ggfw/wszl/ hongxinzhan/jsy.html.
[13]高君.紅色檔案:概念界定、時代價值與建設路徑[J].檔案管理,2022(3):41-42.
[14]南京大屠殺檔案選萃專題[EB/OL].[2023-03-23].http://www.saac.gov.cn/zt/njdts.html.
[15]陳艷艷.聚焦檔案紅色屬性 加強紅色檔案文化建設——以金華市檔案局為例[J].浙江檔案,2018(5):31-34.
[16]張雷珍.論紅色檔案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J].浙江檔案,2022(5):52-54.
[17]王菁華,賈林紅.解封紅色檔案:平型關大捷[J].四川檔案,2021(6):55.
[18]中蘇關系檔案展[EB/OL].[2023-03-23].https:// www.saac.gov.cn/subject/zhongsu/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