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



摘要 以“人的食物來自環境”為例,利用“明確核心學習目標-學生作業優化設計-多元評價多級反饋”的作業設計模式對作業進行多樣化的設計,關注生物核心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 作業設計初中生物新課標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作業是教學中的必要環節,不僅可以用于檢查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興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求教師精心設計課時與單元作業,注重作業多樣性,既要有書面作業,又要有實踐活動類作業。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踐,設計基礎類、拓展類、探究類、實踐類等多樣化的作業,讓初中生物學作業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真正實現作業育人。
1 作業設計的背景分析
“人的食物來自環境”是蘇教版初中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九章內容,教材將本章分為3節:“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人體的消化與吸收”和“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這一章節的學習目標是認識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念,運用食物中的營養成分、消化與吸收、均衡膳食等知識,設計一份合理的食譜,進而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等習慣。
本章的知識與生活中的飲食聯系緊密,教師應圍繞“人體通過消化系統從外界獲取生命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這一重要概念展開教學,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經歷觀察發現、合作探究的體驗,參與社會調查、自主設計“一日食譜”等活動,體會合理膳食的重要性。本章的作業設計應側重對學生的結構與功能觀的培養,讓學生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逐漸形成健康飲食的行為習慣。
2 作業設計的路徑與案例示例
為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地方學情,將馮春艷等構建的作業設計模型簡化后,得到圖1的作業設計模型。
在制定核心目標時,教師需要關注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鉆研教材,研究學情,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生作業優化設計可以從課前、課中、課后3個時間段去考慮,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作業形式,例如基礎性作業、探究性作業、實踐性作業或者拓展性作業。無論哪種形式的作業,必須要有相應的評價,如采用自評、組評、師評等多元評價方式。
2.1“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作業設計
【例1】超市小調查(實踐性作業)
去超市選擇自己常吃或者愛吃的食物作為調查對象,如薯片、飲料等,根據包裝袋上的營養成分表填寫下表:
通過比較,我的猜想:
作業評價:小調查作業主要考察學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學生需要從生活中常見食物的包裝袋上獲取營養成分表,選擇所要的信息填入表格。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并匯報,評價主要關注表格填寫的完整性、數據的可靠性及學生根據數據所提出的猜想。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系生活,留心觀察身邊事物并記錄,提出自己的猜想,該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其收集、整理、處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例2】根據提供的器材,設計實驗探究相同質量的不同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探究性作業)
作業評價:在探究性作業中,教師應兼顧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實驗結果,更應注重過程性評價,如:(1)能否根據生活經驗提出問題,作出假設;(2)能否利用提供的材料設計實驗方案;(3)能否按照實驗計劃準備實驗材料,有步驟地進行實驗;(4)能否按照實驗操作的規范要求完成實驗,安全地使用各種實驗器具;(5)能否實事求是地記錄和收集實驗數據;(6)能否分析實驗數據的相關性并得出結論;(7)能否在探究活動中與他人合作和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利用所給材料開展探究的過程,使作業更加具象化、可操作;通過記錄實驗結果以及比較釋放的熱量等,發展學生基于證據進行分析判斷并得出結論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2“人體的消化與吸收”作業設計
【例3】觀察下圖,模仿脂肪的消化過程,繪制淀粉、蛋白質的消化過程(基礎性作業)
作業評價:此作業作為課堂總結的一種方式,主要考察學生對于淀粉、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的理解,教師關注的考察點包括學生畫出的圖形中是否能夠體現初始消化場所和最終消化場所、中間產物和最終產物,是否標注對應的消化液及其反應區域。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繪制圖像,幫助他們理解淀粉、蛋白質和脂肪等營養的消化過程。將文字轉化為圖像,在他們的繪圖過程中,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圖片信息,方便學生理解。
【例4】觀察雞小腸結構,并嘗試制作小腸模型。(拓展性作業)
(1)觀察雞小腸的內部結構,如皺襞、小腸絨毛等。
(2)在觀察的基礎上,結合書本上的小腸結構示意圖,制作小腸模型,要求突出小腸的絨毛和皺襞、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等特征。
作業評價:教師要關注小腸模型的整體呈現效果和局部結構的準確性,在材料、顏色、形態、位置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優秀作品進行拍照或者現場展示并介紹自己的模型。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課后觀察真實生活中動物的小腸,在情感和認知上得到升華。學生在充分認識的基礎上,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模型建構,認同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3 “膳食指南與食品安全”作業設計
【例5】運用所學知識,設計自己和家人的“一日食譜”,并在備注一欄說明健康狀況。(基礎性作業)
作業評價:為家人設計一日食譜,是對前面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教師在對學生設計的食譜進行評價時,需要關注營養是否均衡,搭配是否合理。若家中有肥胖者、糖尿病人、腎炎、肝病患者等情況時,學生需要在食譜上做出相應的調整,體現出科學性。可采取自評、組評和師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設計意圖:教材中指出“平衡膳食,合理營養,促進健康”,通過設計“一日食譜”可以將第九章的知識融會貫通,同時,學生結合家人的實際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設計食譜,更體現了學生的責任意識,使學生認識到健康、營養飲食的重要性。
4 結語
《課程標準》強調學科育人功能,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滲透生命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等四個方面的培養,作業的優化設計有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落實《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需從大概念出發凝練目標,以大單元的視角在時間、內容、形式等方面進行作業的優化設計,增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提升學生在具體的實際情境中運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作業設計模式上,初中生物學作業可以采取“明確核心學習目標-學生作業優化設計-多元評價多級反饋”的作業設計模式。在作業形式上,除了傳統的基礎性作業外,增設探究性、拓展性和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通過調查、搜集、記錄、分析等手段,積極主動地參與。在評價方式上,根據學生作業的實際完成情況,可以進行學生自評、組內互評、教師或者家長評價的方式,其中優秀作業應給予集體分享、公開展示,對于待改進作業還要進一步提要求、做指導,激勵其繼續研究。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馮春艷,蘇瑞龍,張琳,趙春苗.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生物學作業設計路徑研究[J].中學生物教學,2022(07):20-23.
[3]岑芳.設計多樣化作業,助力中學生物學學科育人[J].中學生物教學,2022(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