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明

摘要 以“遺傳規律的應用——雜交水稻”為例,介紹如何運用深度學習理念指導高中生物學教學。關鍵詞? 深度學習生物學教學遺傳規律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文件編號:1003-7586(2023)03-0052-03
為了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要以提高學生終生發展所需的核心素養為宗旨引領教學。深度學習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契合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課程理念。深度學習是指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圍繞具挑戰性的學習主題,通過積極地探究實踐,深刻掌握學科核心知識,并運用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深度學習主要特征有主題學習、情境學習、發展高階思維、關聯創新、合作交流等。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生物學·必修2·遺傳與進化》中科學家訪談“畢生追求的‘禾下乘涼夢”是提高學生核心素養的良好題材,但由于學生還未學習遺傳規律,無法較好地理解雜交水稻育種過程的原理,因此難以實現深度學習。本研究通過調整教學順序,即先學習第一章遺傳規律,再組織以“雜交水稻的研發”為學習主題的復習課,既鞏固了遺傳規律核心知識,又遵循科學發展的順序,還更好理解雜交水稻育種原理和歷史意義,一舉三得。下文以“遺傳規律的應用——雜交水稻”為例,闡述如何基于深度學習理念組織教學,從而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1 確立學習主題
確立一個具挑戰性的學習主題,統領課堂,對開展深度學習尤為重要。本節課以“雜交水稻的研發”為學習大主題,可分解為:雜交水稻育種原理和歷史意義、如何克服水稻雜交困難、了解三系雜交水稻原理、雜交水稻最近發展方向等小主題,通過探究實踐,學習核心知識,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的科學思維及核心素養。
2 凝練素養目標
教學目標引領教學任務和學生活動,教學設計為教學目標服務。確立本課的素養目標:(1)了解雜交水稻為保障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2)遵循科學家研發雜交水稻的歷程,學會尊重事實與證據、運用科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3)通過學習水稻花的結構,知道“野敗”的價值,認識生物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形成結構與功能生命觀。(4)通過對育種相關的實驗方案設計、交流與討論,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3 選擇情境素材
深度學習重視情境學習。有價值的情境素材應與學生思維發展相適應,與我國現況或學生現實生活相關聯,促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認知能力得以提升,最終使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獲得質的飛躍。
3.1引入情景素材——視頻圖片等
教師展示以下素材:(1)展示我國曾因自然災害、生產科技落后食不果腹的艱難過去,了解雜交水稻的研發意義。(2)了解我國雜交水稻對幫助非洲等貧窮國家吃飽飯做出的貢獻。(3)2022年國際形勢劇變,俄烏戰爭爆發,加上原有的新冠疫情影響,世界糧價飆升,而中國糧價保持相對穩定。學生通過對上述資料素材的分析討論,了解雜交水稻為保障我國和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及大國擔當使命感。
3.2主題情景素材——視頻圖片題目等
本課以雜交水稻的研發歷程為主線,貫穿整課。體驗研發過程的困難和艱辛,學會尊重事實與證據,提升科學思維。教師繼續展示素材:(1)1961年袁隆平發現了雜交稻“鶴立雞群”,激發了研發雜交水稻的決心。(2)通過學習水稻花結構,了解找到雄性不育株必要性。(3)1970年“野敗”的發現,為三系雜交水稻研發打開重大的突破口。(4)三系雜交水稻“不育系”“恢復系”“保持系”的介紹。(5)近期雜交水稻主要研發項目——海水稻的介紹。
3.3問題情境素材——圖片、題目等
深度學習重視呈現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前概念基礎上不斷探究,解決實際問題。通過第一章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一定遺傳規律知識,本課先呈現雜交水稻研發情境,學生習得雜交育種的概念和完成“鶴立雞群”是雜種的判斷,教師再呈現新問題情境,學生完成練習1,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練習1:已知水稻的抗病和感病是一對相對性狀,由A 和a 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粒多和粒少是另一對相對性狀,由B和b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現有一種不同基因型的水稻進行雜交,實驗結果如圖1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分別寫出水稻①、②、③的基因型。
(2)為確定實驗2子代中一株抗病粒多水稻是否為純合子,請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
4 發展高階思維
深度學習重視高階思維能力培養,高階思維是指發生在較高認知水平的心智活動或認知能力。在當今國際公認的21世紀高階思維能力包括了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創新能力和開放性視野。
4.1問題作驅動
高階思維的培養需要高階學習的支持,而高階學習的進行必須以高階問題和學習任務為驅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分析、深化科學思維,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通過材料1,隨著學生尋求驅動性問題答案同時,科學素養的整合性理解得以發展。
材料1:1970年袁隆平團隊在海南發現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并將它命名為“野敗”。為三系雜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打開了突破口。“野敗”為什么是三系雜交水稻研發的重大突破口?學生帶著疑惑,在問題串的引導下重新經歷雜交水稻研發之路:(1)植物雜交基本步驟如何?(2)大規模水稻雜交為什么那么困難?(3)栽培稻雄性不育為何失敗?(4)野敗為何成功?
4.2搭建手腳架
具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在學生現有水平和較高水平之間,形成一個“最近發展區”。在此區域為學生搭建手腳架,幫助學生更好的往上攀爬,實現深度學習。例如:(1)分析學生現有知識水平,包括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規律以及細胞核、質基因遺傳規律等。(2)提出富有挑戰性的知識水平,即關聯基礎知識,解決真實三系雜交水稻相關問題,實現知識綜合、遷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如練習2。(3)搭建手腳架:三系雜交水稻中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的介紹。
練習2:水稻的細胞核和細胞質中都含有決定雄蕊是否可育的基因,細胞核基因為 RR、Rr、rr;細胞質基因為 N、S。其中細胞核中的不育基因用r 表示,可育基因用R表示,且R對r為顯性;細胞質中的不育基因用 S表示,可育基因用N表示。上述四種基因的關系中,R 能夠抑制 S 的表達;當細胞質基因為 N 時,植株都表現為雄性可育。
①基因 R、r 和 N、S(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自由組合定律,原因。
②植株S(Rr)自交后代的表型及其比例是。
③在利用雄性不育水稻培育雜交種的過程中,科學家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雄性不育系的自身留種問題。他們最終選擇基因型為S(rr)(不育系)的植株做母本,基因型為N(rr)(保留系)的植株做父本,最終得以保留雄性不育的水稻。請用遺傳圖解的形式表示該過程。
4.3關聯與創新
根據學習活動去聯想、調動、激活以往的經驗,以融會貫通的方式對碎片化知識進行組織,從而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運用構建的知識關聯到社會和生活中,使學習更有深度和廣度。例如:利用材料2,結合所學生物學知識,以4人小組為單位自編題目作為課后作業。學生在自編題目的過程不僅要將背景材料與核心概念建立關聯,還要保證題目的科學性、邏輯性。
材料2:“海水稻”是一種耐鹽堿的水稻,可以在海邊海水滲透的鹽堿地種植,也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海水稻”的灌溉用水可以使用半咸水,能夠節約淡水資源;海水稻能改善生態環境,水稻的種植不但能調節土壤鹽堿度,還能提高土壤活性;由于鹽堿地中微量元素較高,“海水稻”礦物質含量比普通稻要高;“海水稻”在條件惡劣的鹽堿地生長,很少會患普通稻的病蟲害,基本不需要農藥,因此是天然的綠色有機食品。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并編制題目,激發學生對資料內容認真解讀的興趣,對“海水稻”的研發價值和意義,有了更深理解。完成了資料素材與過往知識的關聯,并實現遷移與創新。命題過程是學生對教材的再學習,對重點、難點和疑點的再認識過程。
5 重視合作交流
實現深度學習,需要讓學生致身于真實情境、開放的任務活動中解決各種陌生而復雜的問題,不斷深度地思考與討論。如在本課中設計實驗方案、寫三系雜交水稻相關的遺傳圖解、結合素材自命題等都是先獨立思考,接著是見解與主張的提出、小組討論的進行,最后是全班結論的歸納。
6 教學評價與思考
持續性評價是深度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融合在所有的教育活動和教學過程中。評價應該關注學生在真實情境下所表現出具體的技能和素養,包括呈現具有生物學原理的真實情境設計實施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同學和諧相處順利溝通協同合作完成既定任務等。評價應與教學目標相關聯,如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是否得以養成,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是否得到發展等。
實現深度學習的關鍵要點包括:確立學習主題和素養目標;選擇情境素材實施情境化學習;發展高階思維,重視批判性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創新能力培養;重視學生合作學習,交流互動;教學評價側重核心素養目標的達成度,實現“目標-過程-評價”一致性。深度學習對知識不僅要辨析和記憶,更重要的是遷移和深化,最終實現在復雜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通過主動學習和批判性學習來達到深度參與和理解的學習方式,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提升高中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