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慧
摘要:鹽堿地的修復與保護,對推動農業經濟穩定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是避免土壤鹽漬化程度加重的主要措施。因此,需要提高對鹽堿地修復的重視程度,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鹽堿地的農業利用水平。本文從鹽堿地的含義與成因出發,進一步分析鹽堿化對土壤與農作物的影響,并提出提高鹽堿地農業利用率的措施,以某市為例,研究鹽堿地農業高效利用方式,旨在為相關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鹽堿地;農業;高效利用;人為因素
全球氣候變化、干旱以及溫室效應等,導致海平面不斷上升,造成土地鹽堿化程度加重。受到水資源匱乏、干旱等因素的影響,土壤鹽漬化會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因此,應及時采取措施,避免土壤鹽堿化對我國糧食安全造成不良影響,以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研究此項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鹽堿地的含義與成因
1.1 含義
鹽堿地主要是指土壤表層鹽堿成分積聚較多,對農作物產生較大的影響,甚至危害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鹽堿地是鹽地、堿地以及鹽化土地的總稱。從廣義上來說,鹽堿地主要是通過對土壤聚集的鹽堿成分作為主要的判斷依據和標準,對土地的存在形式無須進行綜合考量。土地的整體利用與分類主要是將土地的利用方式作為整體性的依據,需要對土地的存在以及利用形態進行詳細劃分。通常情況下可分為鹽田、鹽漬化耕地等。當前,我國鹽堿化土地分布較廣且類型較多,對我國耕地面積、農作物生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1.2 成因
1.2.1 自然因素
影響鹽堿地成因的自然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年降雨量。年降雨量多少對鹽堿地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當年降雨量低于年蒸發量時,水分蒸發后鹽分將繼續留在土壤中,脫鹽過程較慢,進而出現積鹽問題。二,風也是加速土壤水分蒸發、加劇鹽堿化程度的主要原因。三,成土母質。當河流、湖泊中含有水溶性鹽類時,在自然氣候的長期影響下容易引發土地的鹽堿化。四,水文地質。水文地質對土壤鹽堿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為以鹽的載體,當地下淺水水位、地下水礦化程度以及地下徑流強度發生改變時,土壤的鹽堿化程度隨之發生改變。其中,地下淺水層水位對淺水層中的鹽分是造成積鹽的主要因素,淺水位的水位越高、地下水礦化程度越高,土壤的積鹽程度也越高。地下水徑流對土壤鹽堿化程度的影響主要在于地表徑流強度以及礦化程度等。對于地表徑流來說,對土壤鹽堿化的影響一方面包括河水泛濫造成土壤鹽分增加,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地下水位提升,導致地下水礦化程度提升。五,地質地貌。地層自身的發育狀況對土壤的含鹽量有著重要的影響[1]。
1.2.2 人為因素
造成土壤鹽堿化的人為因素一方面體現在土地大面積開荒。隨著耕地面積的不斷擴大,墾荒工程越來越多,導致水土流失加劇,出現開荒、撂荒現象。當土地棄耕撂荒后,將直接導致土層底部鹽分直接上升到地表,土壤的鹽堿化程度將顯著提升。另一方面,水利設施的不完善。由于水庫的蒸發量不斷加大,灌溉區域的次生鹽堿化程度不斷提升,隨著灌溉區域面積的擴大以及排水不暢容易引發地下水位提升,排鹽量不斷減少。除此之外,農業生產活動也是影響鹽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當農業灌溉長時間使用鹽分較高的河流、湖泊時,將導致土壤鹽分含量不斷提升,灌溉區域的地下水位、土壤含鹽量不斷提高。下層的土壤鹽分逐漸向表層土壤中累積,出現次生鹽堿化問題。化學肥料的使用也進一步增加了土壤的鹽分,加劇了土壤鹽堿化形成速度。
2 鹽堿化對土壤與農作物的影響
2.1 土壤
鹽堿化將造成土壤理化性質發生改變,出現土壤板結、質地結構改變,土壤的透水能力不斷降低。除此之外,土壤鹽漬化將逐步降低土壤的肥力,土壤中的有毒物質不斷增加,甚至出現重金屬污染問題。一旦出現鹽堿化問題,將對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存造成不良影響,土壤中的鹽度使得微生物的生物氮含量逐漸降低。受到不同程度鹽堿類型以及鹽堿程度的影響,土壤細菌群落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土壤肥力將持續下降。
2.2 農作物
當土壤鹽堿化程度不斷提升時,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將受到極大的影響,農作物的生產質量將不斷降低,當土壤的鹽堿化程度較高時,農作物甚至無法正常生長,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鹽堿化對農作物根系抑制作用顯著提升,農作物將無法正常進行光合作用、正常發育。輕度鹽堿化對農作物的損害程度較小,不會對農作物的生長造成影響。一旦鹽離子的濃度過高,則導致農作物生長環境發生改變,土壤無法給農作物提供充足養料的情況下,生長速度、發育情況遭到嚴重破壞,甚至發生大面積死亡,農作物的產量與質量不斷降低。除此之外,土壤的鹽堿化程度將嚴重阻礙植物營養成分的吸收,隨著鹽分不斷增加,土壤的物理性狀將發生極大的改變,使得農作物吸收營養成分的能力降低,對鉀、磷等營養元素無法充分吸收,農作物的整個生長周期由于無法得到充分的養料,生產質量將受到較大的影響[2]。
3 鹽堿地農業高效利用的措施
3.1 工程措施
為有效提升鹽堿地農業高效利用水平,工程措施是常見的方式之一。工程措施也稱物理措施,其內容主要指灌溉洗鹽、深松土,采用灌溉的方式最大程度稀釋鹽分含量,同時有效將鹽分壓制到土壤的下層部分。以鋪設隔離層的方式避免淺水層的上升,避免鹽分累積。深松土能夠不斷降低耕層的鹽堿化程度和酸堿程度,進一步提升土壤的孔隙度,強化土壤的保水能力。避免土壤發生反堿問題,不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除此之外,鋪設秸稈以及沙子的方式能夠降低土壤中的導電率,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農作物健康、穩定生長。當年降水量不足以及灌溉水源較少時,可以通過改良堿化草甸、采用滴灌以及噴灌等方式不斷降低耕地土壤中的鹽分含量,使得農作物能夠正常生長發育。該種方式不僅能夠提升水分的生產率,還能夠達到節水效果。
3.2 化學措施
化學措施主要是指以改變鹽堿土壤吸附能力的方式,最大程度改變土壤的結構,有效平衡土壤的酸堿程度,為土壤提供更多的營養成分。常見的化學措施主要有脫硫石膏、結構改良劑的應用,能夠達到改善土壤龜裂的目的,進一步降低土壤鹽堿化程度。有機肥料以及腐殖酸等物質能夠降低土壤中的鈉離子含量,增強土壤養分的有效性,通施加無機復合肥料能夠幫助土壤迅速恢復養分含量,逐步提升土壤中的有機物質含量,改變土壤理化性質,為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3]。
3.3 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的應用能夠在有效改良鹽堿地的同時,最大程度保證土壤的安全性。通常情況下,生物措施主要分為植物與微生物兩種途徑。其中,植物措施主要是指利用耐堿性植物改善土壤鹽堿化程度。有助于土壤生物群落的恢復。耐鹽堿植物擁有良好的聚鹽性,可獲取土壤中的大部分鹽分,該類植物的根系能夠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利用水分淋洗的方式將土壤中的鈉離子稀釋干凈。與此同時,植物改良措施能夠有效降低地下水位,實現土壤鹽度的降低。植物能夠發揮自身的蒸騰作用,降低地層土壤反鹽的能力。耐鹽植物的根系生長能夠改變土壤性狀,分泌出的有機酸能夠在微生物的分解下中和土壤內的堿性含量,植物根莖在改善土壤結構、增加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
4 鹽堿地農業高效利用實例分析
4.1 概況
以某市為例。該市的土壤鹽堿化程度相對較高,不僅包括濱海鹽堿地,還包括內陸鹽堿地。該市的土壤鹽堿化程度多數為輕度,中度以上的鹽堿地包括鹽土、強度鹽漬化土壤以及中度鹽漬化土壤。該市的土壤鹽漬化程度由南向北分布。該市北部地區的鹽漬化程度相對較高,農業發展的制約程度也相對較高。
4.2 現狀
當前,該市主要面臨的土壤鹽堿化問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重開發、輕保護。在經濟利益的影響下,該市的土壤利用在建設利用方面的重視程度較高,但對農業農地保護以及生態土地利用則缺乏重視程度。鹽堿地在利用方面主要以項目建設為主,追求最大化的經濟效益,嚴重影響了鹽堿地的保護與修護工作的開展。由于該市的廢棄鹽田較多、土壤鹽堿化程度較高,導致農業用地不斷縮小,在開發、利用以及改善廢棄鹽田方面存在較多的爭議,導致保護、修復工作無法順利落實。其二,自身因素的影響。由于該市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偏低,導致常年干旱缺水,該部分地區的水庫少,僅能夠在春季灌溉一次,無法進行冬灌。離水庫較遠的村莊無法及時灌溉,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其三,生態資金投入不足。由于鹽堿地開發各類項目的成本較高,相對于普通用地,甚至可高達3至5倍。例如,在植樹造林方面的投入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的差異性,造成造林的質量始終不高,加之樹種較為單一,村民缺乏重視程度。林業生態系統不夠穩定的背景下,生態防護能力也相對較差。
4.3 措施
4.3.1 擴大農業生產空間
該市除鹽堿地區外,還有大量的耕地、果園以及其他草地等。因此,可以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從鹽堿地的實際情況出發,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大鹽堿地的包括,提高農業的高效利用率。農業的健康穩定發展離不開耕地,而耕地面積的大小將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對于鹽漬化土壤來說,通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可以實現土壤的改良。通過種植抗鹽堿能力強的農作物,能夠在提升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為此,可以通過與農業科技企業合作的方式,經濟成立行政村參與入股的方式,形成和打造農業綜合體。注重與科研機構、科技企業的合作和交流,深入探究適宜鹽堿地生長的農作物品種,加大資金投入,不斷優化栽培技術,以深挖、深翻的方式有效改良堿地。積極種植耐堿、產量高以及品種優異的農作物,實現了平均產量增產糧食350kg/667m2以上,有效改良了鹽堿地。通過上述方式顯著降低了該市土壤的鹽堿化程度,該市的總體鹽漬化程度已從0.62%降低至0.34%,改良效果較為顯著。多數的強度鹽漬土地已轉化為中度鹽漬土壤。該市的部分村民以土地流轉基地打工的方式,顯著提升了年收入,人均收入提高了2.5~4.5倍。通過種植抗堿能力強的農作物,該市的鹽堿地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作為主要的鹽產地,地下鹵水的持續開采導致鹵水水位不斷降低,資源也隨之減少。廢棄鹽田面積不斷擴大,為改變上述局面,該市通過排堿農溝、科學規范施工、強化后期管護等方式,逐步提升了土壤的肥力,累計復墾土地3000hm2,耕地面積顯著提升。糧食種植作物產量也得到了保障[4]。
4.3.2 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該市通過鼓勵和引導林業企業加入鹽堿地治理工作中的方式,經濟推廣種植耐鹽堿植物以及林下經濟的方式,形成特色農業觀光、旅游等,在提高生態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保障社會經濟效益。積極引入耐堿樹種,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建立林下經濟基地以及產業園,不斷提升耐堿植物的畝產量。由于該市部分地區的水庫較少,無法滿足農作物灌溉需求,因此,通過在水庫周邊采取植樹造林的方式,強化水源的涵養能力,擴大灌溉面積,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源。與此同時,不斷強化水源涵養生態環境保護,引進現代化的農業觀光項目以及農業科技公司,將生態農業作為發展的基礎,改變原有種植模式,強化堿地的改良與開發,形成特色綠色生態功能區。擴大綠化面積,通過發展果園、果蔬種植的方式,積極探索特色農業經濟,轉變以往的劣勢條件,發揮鹽堿地的優勢。在提高農作物生產質量的基礎上,推動當地農業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4.3.3 擴展產業項目用地
現階段,該市城鎮為解決自身的農作物發展問題,通過合理規劃農業用地空間,借助廢棄鹽田進行集中化的項目開發和建設,從而不斷降低了項目建設對耕地種植面積的影響。通過開發特色經濟區以及興建特色產業園區的方式,引入工業、科技型企業建設生產基地。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等方式,形成一體化的項目建設,形成高質量的農業產業生產基地[5]。
5 結論
作為重要的土地資源之一,鹽堿地的合理開發與利用是保障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在實際的保護與修復過程中,需要從區域的自身情況出發,深入挖掘鹽漬化土壤的優勢與劣勢條件,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予以解決。積極改變當地的農業種植方式,優化農業栽培技術,改善降水量不足等影響因素。從而不斷提高農作物產量,實現增產增收的目的。為當地村民生活質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種植基礎。
參考文獻
[1] 王培華,史文娟,張艷超.土壤水氮調控對鹽堿地棉花生長發育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響[J].灌溉排水學報,2022,41(9):33-42.
[2] 陶國樹,孟曉民,劉志強,等.運城市鹽堿地資源利用現狀及改良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22,38(3):78-81.
[3] 馮建偉,王春植.變廢為寶以漁治堿——鹽堿地水資源漁農綜合利用推廣綜述[J].農產品市場,2022(1):29-30.
[4] 趙振勇,田長彥,張科,等.鹽堿地生物改良與鹽生植物資源綜合利用[J].高科技與產業化,2020(9):64-66.
[5] 張巳奇,朱晶,冉成,等.秸稈還田對蘇打鹽堿地水稻氮肥利用及產量的影響[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20,42(3):254-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