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苗琴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我國對于養殖模式的重視程度也進一步提高,開展魚菜共生養殖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對于種植行業與養殖行業均具有重要意義,魚菜共生的綠色高效養殖模式已成為學界熱點話題。基于此,本文簡單分析魚菜共生養殖中存在的問題,深入探討魚菜共生高效養殖技術的應用方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草魚;魚菜共生;高效養殖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對于綠色生活與綠色養殖理念均有了新的要求。而為確保此類工作可以有效開展且順利落實,需要明確魚菜共生養殖中所存在的各類問題。目前的草魚魚菜共生養殖過程中,相關養殖技術仍有待深入,相關設施也并未配套,缺乏智能化的管理模式,為確保魚菜共生養殖技術的合理應用,以上問題必須設法解決。
1 魚菜共生養殖的意義
隨著社會的發展,單一的種植模式或養殖模式已無法滿足魚菜共生的養殖要求,因此構建起復合型的耕作體系,可以將協同共生的生態理念徹底深化與落實,達到相關栽培技術有效結合目標,這對于解決潛在的生態危機以及提高各類產品的利用效果均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的養殖人員在養殖過程中可以避免水肥等原因的約束,將植物與草魚的養殖收益進一步提高。我國傳統單一的養殖模式下,草魚會因排泄物過多等原因而產生水體污染等現象,這將導致水體的整體毒性被極大地提高,因此對于草魚健康成長造成影響,而在進行魚菜共生的過程中,微生物會將排泄物進行分解,分解后的產物可以為植物的生長提供相應的養分,從而形成低碳環保的養殖共生模式,此種技術的應用對于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2 魚菜共生養殖中存在的問題
2.1 技術有待深入
近年來的魚菜共生養殖技術已被進一步深入開發,魚菜共生養殖技術與以往傳統意義上的養殖技術有所不同,在此類復合型養殖系統中,需要借助不同生物的聯合應用為生態系統的平衡提供相應保障。而在進行魚類品種選擇的過程中,已定制為草魚的情況下,需要對與其搭配的植物種類進行明確而精準地分析,實現利弊的權衡,通過對不同養殖技術的合理調整,為魚菜共生技術的應用提供相應的保障,保證蔬菜的健康成長,通過對各類養殖工作的分類應用,將具象化的專業知識進行凸顯,但總體看來,因養殖模式開展時間相對較。故無法對具象化的養殖技術以及養殖方式進行分析與調整,而部分企業的內部人員也需要借助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才可確保相關蔬菜與魚類的生長狀態,將魚菜共生狀態下的經濟收益進一步擴大,并且實現農業經濟的效益深度提高。養殖技術本身具有較強的差異性,因此對技術進行深入探究,為技術的合理應用提供保障就顯得十分必要[2]。
2.2 設施并未配套
在落實魚菜共生系統的過程中,相關的基礎設備與基礎設施都需要進行大量應用,但當前階段看來,其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并未做到有效符合與切身落實等要求,相關設備也基本成為水產養殖或植物種植的單一型設施,而在魚菜共生的養殖模式下,單一的養殖設施難以滿足魚菜共生的養殖要求,相關設備的使用過程中需要對于可能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解決,避免因各類設施使用效果較差導致最終的漂浮板質量受到影響的可能出現,但目前看來部分魚草共生養殖的過程中,會借助泡沫漂浮板進行飼養,此類似飼養方式會因泡沫板質量不佳原因導致嘴鷗中的設施質量受到影響,對于魚菜共生的推廣十分不利[3]。
2.3 缺乏智能化管理
在落實魚菜共生環節的過程中,并未加入相應的智能化信息設備,因此導致其智能化的管理工作難以展開,當前階段各類魚菜共生的養殖也應順應時代發展要求,采用各類信息化智能技術實現現代化養殖,這也是提高農業經濟,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項重點要求。但因此類養殖模式的開展時間相對較晚,因此養殖過程中各類先進技術的結合也較為緩慢,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魚菜共生的養殖工作,從而導致其智能化管理工作的落實效果較差,而為確保相關工作開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需要將智能化養殖技術進一步深化應用,為魚菜共生技能的應用與發展局提供保障[4]。
3 魚菜共生高效養殖技術
3.1 進行養殖設計
雖然草魚的魚菜共生養殖近年來已得到相應的實施,但實際分析不難發現,魚菜共生模式下的養殖工作仍主要采用池塘養殖的方式,而為保障養殖工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需要對其構建流程進行設計調整,選擇適宜的養殖場地開展科學的養殖工作,目前的養殖魚塘深度通常較高。因此需要對養殖的池塘深度進行一定的調整,韁繩多保持在2.3m左右,通過對內外環境的修正,保證池塘的內部環境,并且定期對池塘底部淤泥進行清理,保證水體的透明度,可盡可能使能見度保持在0.5m左右,有條件可以采用暴曬消毒方式,為區域的環境提供保障。在落實魚菜共生生產模式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確保水生蔬菜與草魚的共生狀態可以滿足平衡需求,并且在水體內部安裝相應的增氧裝置,為草魚的生長提供充分的氧氣保障,此外還需要設計水生浮床等來提高水生蔬菜成活的可能。目前主要采用0.75m長度的PVC管來作為浮力提供裝置,并且提供便捷且高效的采集與蔬菜品種選擇,采用此種種植方式也可有效避免出現魚類啃食的情況,對于水生植物的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浮床為確保植物生長后效果可以得到保障,需要采用雙層乙烯網片作為浮床,之后通過蔬菜網床將其下側調整為0.5cm,確保支座浮床的規格型號,確保分布密度的科學性,目前所選擇的規格型號通常為兩平方米,因此可以采用三排的分布方式,并借助繩子對植物浮床進行固定,保證向花間的間距。草魚養殖過程中有著一定的氧氣需求,因此需要在循環氧氣的過程中設置相應的氧氣提供裝置,可以采用噴泉等方式來提高水體內部的氧氣含量,而微孔增氧機也是當下草魚魚菜共生養殖過程中所主要應用的一類設施。魚菜共生的生產模式可以將草魚的靈活性與變通性進一步提高,實現相互之間聯系性的提高。此外需要定期進行病蟲害的預防,通過科學的池塘養殖設計為魚菜共生養殖方式的落實提供保障[5]。
3.2 開展養殖管理
草魚的魚菜共生養殖工作需要體現綠色與高效的特點,因此在養殖的過程中,草魚養殖的靈活性需要設法提高與強化,強化魚菜共生平衡之間相互的聯系,草魚本身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因此在魚菜共生的過程中也作為主要魚類進行種植。但在魚苗投放前,需要檢查魚苗的生長狀態,確保魚苗無損傷與疾病,并且盡可能選擇冬季進行魚苗投放。若水質條件無法得到保障,則需要通過高錳酸鉀與氯化鈉混合溶液進行浸泡,提高魚苗抗病能力并進行消毒,而草魚因自身適應性較強,也可與部分其他魚種進行混合飼養,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與平衡。而在草魚投放后的養殖過程中,極易受到來自水質與飼料等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養殖工作人員在進行飼養的過程中需要采用專業儀器對水質狀態進行檢測,并采用有保障的飼料進行投喂,減少因客觀因素導致其生長效果受到影響的可能。
此外,在進行養殖管理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采用顆粒狀的飼料進行喂養,并且適當與青飼料形成搭配,加快草魚育苗的吸收與成長,目前的草魚魚菜共生養殖過程中,主要采用狼尾草作為青飼料,可以避免出現藥物殘留的情況。而顆粒飼料需要每日投放三次,并對未被消化的飼料進行清理,定期檢查水質狀態,保證水質透明度始終在30cm以上,通過補水消毒等方式,將水質進行優化,相關的養殖工作人員需要定期查看魚苗的成長狀態,從而實現對養殖技術的合理與應用與對生長狀態的有效調整。病蟲害目前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的影響極大。草魚魚苗等一旦感染病蟲害,將會出現大批量的死亡,且無法對水質進行徹底調整以解決病蟲害問題,因此在進行魚菜共生生產模式應用的過程還能中國紅,需要向水中定期添加硝化細菌,從而實現調整水質改善健康狀態的目標,而此外潑灑生石灰與二氧化氯也已成為水體消毒過程中的主要方式,單子啊此類效果較強的消毒物品使用過程中需要將用法于永亮進行嚴密的調控,并且對其進行全面有效的控制,避免水生植物的生長狀態受到影響,采用合理的飼料搭配與水體消毒,可以將水質進行極大改良與優化,為魚菜共生模式的合理運作提供較為科學與有效的保障。
3.3 明確蔬菜栽培方式
在進行水生植物種植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選擇成活率較高且喜歡吸收氯等營養物質的水生植物,提高其生長效果,避免因水中營養物質不足等原因導致生長緩慢的情況出現,目前主要會在草魚的魚菜共生中種植空心菜與水芹菜,并且在4月進行種植,起到合理的水生植物調控。水生植物種植過程中,其種植密度需要根據水質的狀態進行調整,水質狀態主要分為水體透明度、水底的淤泥深度等,此類因素的存在均會對水生植物的生長狀態造成影響,而對于水質良好的池塘可以將種植面積覆蓋到8%左右,并且每平方米可以采用40株植物的種植方式,而水質相對較差的水體則需要將種植面積控制在5%左右,為水生植物與水中的魚類生長提供科學且有力的保障。蔬菜在種植工作完成后,需要開展育苗方面的操作,取出20cm植物莖稈進行移植,并且保持間距在10cm左右,借助定植的方式確保其生長效果。蔬菜的采收過程中需要根據蔬菜品種的不同調整其采收的具體標準,而空心菜在30cm便已成熟,因此需要相關種植人員清晰明確不同植物的生長效果與生長狀態,實現生長效果科學管理目標。蔬菜的移栽工作完成后,需要經常檢查蔬菜的生長狀態,及時清理可能存在的死亡植株,避免出現病蟲害的可能性,通過合理的藥物防治實現對水生植物的生長保障。
3.4 了解微生物影響
微生物在魚菜共生的養殖過程中具有極強的作用,微生物可以通過自身分解等能力將水中的各類狀態進行分析,之后實現對鹽分的吸收與對養分的分解,明確相關污染矛盾與產量變化狀態,在進行養殖的過程中,水體內部對生物會呈現出多樣性的變化狀態,而此類變化會因環境因素而對在最終的養殖效果時產生影響,在進行養殖的過程中,需要將微生物作為一類主要的影響因素納入參考條件之中,通過對水質進行分析來明確水體內為微生物整體變化狀態,為水生植物的健康成長提供較為科學與有力的保障。
3.5 利用養殖優點掌握池塘條件
在進行魚菜共生養殖的過程中,水生植物本身對水體的環境變化具有較大的影響,水生植物根系普遍為網絡結構,因此需要根據各類微生物的吸收與代謝狀態,明確其生存以及生長條件,通過對微生物浮窗系統的調整為其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之后提供魚體黏液分泌的方式將各類養分進行調整,從而為植物的健康成長提供充足的養分,通過微生物在植物與草魚之間的調整,來保證魚塘內部整體環境的健康與穩定。水生植物在生長的過程中可以將水體內部的污染物以及部分過于富集的養分進行吸收,實現對不同物品含量的清理與降低,將水體的凈化能力進一步提高,其水體的處理效果也會得到相應的優化與提高。
魚菜共生系統的應用,降低了水體溫度受外界因素影響而產生巨大變化的可能性。水生植物自身的莖葉以及根部等會在水面形成一道屏障,避免水體表面與外界接觸面積過大而產生劇烈溫度變化的情況,為水體環境的穩定性提供了保障。此外,采用魚菜共生的養殖模式,也可以實現美化環境與美化景觀等目標。傳統的魚塘設計過程中,魚塘表面較為枯燥,而采用植物的共生模式,可以實現對水體表面環境的調整對于經濟效益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魚菜共生模式將傳統農業模式進行了改變與調整,實現了生態農業發展理念,滿足了農業經濟的現代化發展要求,并且隨著相關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以及對于魚菜共生養殖工作研究的深入,養殖模式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為我國農業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提供充分且有力的保障。
4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在開展魚菜共生養殖工作過程中,需要實現草魚養殖工作的透明化以及綠色化發展,此條件下的養殖水平也將得到一定的優化與提高。為確保魚菜共生高效養殖技術的合理應用,需要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養殖設計,積極開展養殖管理工作,明確草魚共生養殖過程中的蔬菜選擇類型,為養殖工作的開展與落實提供保障,這需要得到相關業內人士的高度重視。
參考文獻
[1] 張植元,魏東,劉浩翔.油麥菜對魚菜共生立體種植養殖系統中水質的凈化效果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21):96-101.
[2] 魏東,張植元,胡佳祥.生菜在魚菜共生立體種植養殖系統中的水質凈化效果[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6):152-155,160.
[3] 徐琰斐,顧川川,高霞婷.不同磷酸二氫鉀添加量對魚菜共生系統水質及魚菜生長的影響[J].漁業現代化,2022,49(3):63-70.
[4] 徐之奇,孟旭剛,鐵建中.智能潮汐式魚菜共生裝置不同栽培基質對蔬菜育苗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22,50(11):194-197.
[5] 胡建勇,李曉東,翟旭亮.魚菜共生綜合種養技術在池塘養殖中的應用效益評估[J].中國漁業經濟,2021,39(6):8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