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本文在清晰界定相關概念、理論及文獻梳理的基礎上,從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和推進農村綠色發展等視角分析鄉村振興產生的金融需求。其次,本文通過調研發現科技金融在山東省的發展現狀,對科技金融在引領“產業興旺”、打造“生態宜居”、引導“鄉風文明”等鄉村振興發展中的推動力進行研究;最后,本文提出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背景下,山東省科技金融與鄉村振興戰略的融合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科技金融;鄉村振興;金融需求;農村普惠金融;農業經營
本文索引:劉瑩.<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2):-116.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6(b)--04
1 引言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對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進行了頂層設計。同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考察時強調,扎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鄉村振興五大目標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和技術創新的支撐,而科技創新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兩者的緊密結合催生了科技金融??萍甲铒@著的特點是其成果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并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帶來金融制度、金融政策、金融服務的創新。科技與金融融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科技創新中的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同時為科技創新提供多層次的金融市場和多種融資工具,為創新活動提供充裕的資金。山東省在加強和改進科技創新金融服務領域進行了諸多有益嘗試,已形成助力科技發展、科技帶動鄉村振興的金融形勢。研究如何理順科技金融與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發揮金融的資金保障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2 文獻綜述
2.1 鄉村振興戰略體系研究
學者以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為切入點,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理論、指標體系、路徑模式和運作機制等進行了研究,主要涉及:對理論精神的闡釋;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對政策機制的研究;對具體熱點的研究。2018年以來,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孔祥智(2019)調研發現引進資本下鄉產生的非農化、盈利水平低等問題依然存在,亟需通過金融政策的資源配置功能完善相關環節。
2.2 科技金融理論研究
國內學者主要圍繞科技金融的概念、體系、政策模式等內容進行研究。自2009年趙昌文等提出科技金融概念,對科技金融內涵及本質的探究逐步深入。科技金融的作用發揮離不開三個領域的創新,即金融、科技及管理,以及由創新帶來的產融結合,這是科技金融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優勢和前提。
在相關文獻中,科技金融政策及實施的研究成果最為豐富,李興偉(2011)研究了中關村科技金融體系,闡釋了科技金融在破解科技型企業發展難題中的作用。宏觀層面的文獻則主要研究如何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文獻開始研究政府在推動科技金融政策落地中的作用及科技金融成效對提高政府治理能力的反哺作用。
2.3 金融支持與鄉村振興的內在邏輯研究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鄉村振興領域作為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金融重點傾斜”將為其順利推進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推進鄉村振興必然帶來金融需求的迅速擴張。保持金融幫扶政策穩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強化利益聯結機制搭建,推動深化金融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加大重點領域金融支持,推動實現鄉村產業提檔升級等,都需要在充分分析鄉村振興金融需求的基礎上,從不同維度、不同層次制定差異化的金融政策和措施。
2.4 金融對鄉村振興發展的推動力研究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核心是緊抓“人、地、錢”,都離不開資金融通,為金融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機會和條件。金融主要發揮杠桿和引領作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信用金融、善治金融、普惠金融等金融理念都應發揮相應的功能。實證研究顯示,金融發展顯著提升了鄉村振興發展水平。雖然鄉村振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但發達國家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做法、經驗和趨勢值得借鑒,只有不斷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健全產權流轉機制和政府風險緩釋機制,才能更好地發揮金融資金的融通作用。
綜上,經過近幾年的研究,學界針對金融與鄉村振興的關系、支持政策、實施路徑、政策效果的研究與日漸豐,但立足山東省,從因果關系視角聚焦科技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戰略的機制研究有待進一步加強。
3 鄉村振興的金融需求分析
鄉村振興是一個完整的規劃體系,五大目標都離不開資金支持,高效的金融資源分配目的就是把更多金融資源更有效地配置到鄉村振興相關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鄉村振興要求金融在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換代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提供專業性、便捷性、先進性的金融支持。由此,本文分析鄉村振興進程產生的金融需求如下。
3.1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金融支持的新要求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較大的經營規模、較好的物質裝備和經營管理能力,收入水平更高,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更明顯。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供給存在明顯短板,如信貸供給相對不足,金融產品種類不足。調查發現,融資難仍是制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瓶頸。
以山東省為例,2018年2月發布的《山東省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結果顯示,山東省共有17.9萬個農業經營單位,其中農民合作社9萬個,1777.8萬農業經營戶中有46.6萬規模農業經營戶。但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經營中普遍存在抵押物缺失、擔保及反擔保形式不足、信貸手續繁雜、手續費等其他費用高等問題,制約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融資,尤其是5000萬元以上的大額貸款和1年期以上的中長期貸款基本無法獲得,給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出了挑戰。
3.2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對金融支持的新要求
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普惠金融不僅顯著提高了農村低收入人群的收入,還給農村居民帶來了更均等化的就業和創業機會。但我們也看到,農戶金融能力較低,普惠金融法制體系、服務平臺、征信系統均不健全,導致縣域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的金融市場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地區,需要持續提高普惠金融發展的深度和廣度,高效傳導貨幣政策,加強結構政策引導,推進金融、產業、財政政策融合,在涉農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分類突破。
3.3 推進農村綠色發展對金融支持的新要求
金融對農村綠色發展的支持主要通過綠色貸款和綠色債券兩種金融工具。2021年,山東省農業農村、人民銀行等推出了17條政策,有針對性地改進金融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服務,并指導涉農機構創新“農耕貸”“惠農e貸”“家庭農場貸”等專屬綠色金融貸款產品,支持打造蘭陵蔬菜、陽信牛肉、昌樂西瓜等強農品牌,綠色金融為山東省全面綠色轉型貢獻了金融力量。
綠色金融對“三農”的支持上,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山東省2017—2022年發行綠色企業債券主體的主營業務范圍進行整理,在全省451.51億元綠色債券總規模中,僅有33億元用于“三農”相關領域。本文對綠色貸款用途進行整理,截至2022年3月底,綠色貸款直接服務于農業承貸主體的份額僅占2.31%(以上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作者整理)。目前,綠色債券和綠色貸款等推進農村綠色發展的金融工具真正用于“三農”領域的占比很小,涉及農村綠色發展項目的投入率較低,這就更加需要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加強科技與金融融合,引導銀行、證券、基金、保險各類金融機構資本為農村和農業發展提供融資支持和金融服務。
4 山東省科技金融對鄉村振興發展的推動力分析
山東省是農業大省,有78個縣(市)、1129個鄉鎮、84142個村級組織,截至2021年末,農村人口占年末總人口的49.65%(數據來源:《山東省統計年鑒(2021)》)。本文以山東省為例,分析科技金融對鄉村振興發展的推動力和支撐力。
4.1 科技金融支持農業引領“產業興旺”
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是實現“產業興旺”。近年來,山東省金融系統積極統籌銀行信貸、資本市場,不斷推動農業保險發展,著力擴大涉農融資規模,持續強化農村金融改革,推動“三農”領域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發揮信貸支農主力軍作用,創新涉農金融服務模式,撬動引導金融資本投入“三農”領域,為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帶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有力的金融支撐。
4.1.1 最大化程度釋放貨幣政策紅利
山東省金融監管機構積極向上爭取入魯資源。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數據顯示,2021年山東省累計發放再貸款1864.8億元,投放規模列于江蘇、浙江之后,居全國第三位。通過創新第三方質押模式,強化央行內部(企業)評級、一對一幫扶高風險機構等舉措,實現對251家地方法人銀行再貸款支持全覆蓋,額度使用率創99.8%的歷史新高(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
4.1.2 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
山東省制定17條具體政策,有針對性地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差異化金融服務,并根據農村經營具體特點,創新推出了“農耕貸”“好牛快貸”“惠農e貸”“強村貸”“新型職業農民貸”等產品,以拓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渠道,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滿意感、獲得感。
4.1.3 強化財政金融政策融合
山東省相關部門積極主動根據山東產業特點,加強財政金融政策融合,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支持鄉村振興領域,打造了諸城“按揭農業”、壽光“信用農業”、榮成“海洋供應鏈融資”、武城“糧食商行”等財政金融政策融合支持鄉村振興的典型模式。針對鄉村振興中抵押擔保物不足的問題,山東省農擔公司改進工作流程,主動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合作,創新建立擔保對接系統,將擔保需求與融資需求關口前移,擴大擔保倍數。2021年,山東省農業擔保新增額達到貸款530億元,增長1.04倍,擔保放大倍數達到13.6,居全國首位。
4.2 發展綠色金融打造“生態宜居”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態宜居是關鍵,綠水青山的恢復、保護更離不開綠色金融資源的支撐與配合。
4.2.1 強化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金融支持
對已經實現綠色發展總體目標的企業和農戶,山東省在信貸資金上實施傾斜。截至2022年3月末(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除了“碳匯林、植樹種草及林木種苗花卉”和“森林游憩和康養產業”兩個項目以外,其余綠色貸款項目余額均在正向增長,水污染防治裝備制造等7個指標增速均在100%以上。金融在利用科技手段改善農村生態環境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4.2.2 積極扶持綠色農業發展
山東省扎實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行動,聊城市的安全農業品牌,青島市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魚臺市的“魚米之鄉”特色農業文章,諸城市按照“三低”標準發展的現代農業,鄄城縣打造的集休閑娛樂、采摘、旅游為一體的綠色發展之路……都在持續打造具有山東省特色的綠色農業新范本(以上案例出處: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山東省鄉村振興局))。
4.3 金融知識普及引導“鄉風文明”
近年來,山東省系統深入開展金融知識普及誠信宣傳教育活動,圍繞“信用山東”等主題,扎實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月、金融知識進萬家等形式多樣的金融普及活動,穩步推進金融知識下鄉,強化了農民的誠實守信意識和金融安全意識,不斷提高了農民綜合素質和文明程度,為農村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營造了安定團結、和諧有序的良好氛圍。
4.4 發展普惠金融助力“生活富?!?/p>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活富裕是根本,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普惠金融服務不可或缺。
4.4.1 推進農村金融基礎服務便利化
2021年,山東省共設立助農取款服務點9.26萬個,大多數在助農服務點附加了支付、民生、取款等綜合性金融服務。本文以臨沂“鄉振通”為例,平臺致力于解決中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題的融資約束問題,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化解了融資主體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2022年,“鄉振通”入圍山東省新型智慧城市優秀案例。
4.4.2 大力推進金融改革
改革是創新的動力和源泉。2020年,經央行等部門批準,臨沂市獲得全國首批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資格。借此良機,山東省指導臨沂市出臺改革試驗區一攬子支持政策,涵蓋土地流轉、企業入市、涉農價值評估與清算、抵質押物管理、獎懲措施等,持續深化山東省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形成了“風險緩釋、大數據支撐、考核激勵和資源優化”四位一體的武城模式和沂水模式。據統計,2020年末山東省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余額達到4.7億元,同比增長82.7%(數據來源:Wind數據庫),位居全國前列。
4.4.3 強化農村普惠金融發展
2017年至今,山東省推動優化創業擔保貸款、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貸款等貼息模式,創新“再貸款+創業擔保貸款、首貸培植、鄉村振興”模式,為銀行提供低成本資金發放普惠金融領域優惠利率貸款,緩解抵押擔保難題,推動信貸服務覆蓋更多市場主體。對貧困和涉農群體,按照“對象精準、應貸盡貸”原則推動扶貧信貸投放,開展農村集體資產股權質押貸款試點,實現扶貧小額信貸和扶貧生產經營主體信貸、易地扶貧搬遷融資、助學貸款服務、農地抵押貸款涉農縣域四個全覆蓋。
5 結語
綜上所述,山東省科技金融在落實鄉村振興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在助力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發揮了推動力和支撐力,為促進“三農”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雖然山東省在推進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農村金融經營成本和潛在風險較高、金融資源配置不足等制約性,科技金融相對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標準仍有較大差距。未來,山東省應在深化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強化農村科技金融產品創新、規范農村互聯網金融、推進完善農村農業保險、協調推進農業政策融合、營造科技金融賦能鄉村振興的外部環境等路徑上加大工作力度。
參考文獻
劉彥隨.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J].地理學報,2018,73(4):637-650.
張強,張懷超,劉占芳.鄉村振興:從衰落走向復興的戰略選擇[J].經濟與管理,2018,32(1):6-11.
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10.
陶元浩.農村社區凝聚力指標體系實證研究[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8(2):67-76.
孔祥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進展、問題與趨勢[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9(1):5-11.
段世德.湖北省科技金融政策層級協同問題研究[J].長江論壇,2018(4):20-26.
張明喜,魏世杰,朱欣樂.科技金融:從概念到理論體系構建[J].中國軟科學,2018(4):31-42.
李興偉.中關村國家示范區科技金融創新分析與趨勢預測[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9):33-37.
王麗平,李菊香,李瓊.科技服務業創新生態系統價值共創模式與協作機制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34(6):69-74.
婁仲良,汪建坤,王晚霞,等.科技金融中的政府作用[J].浙江經濟,2020(8):99.
王仁祥,沈蘭玲,謝文君.金融資本集聚、政府干預與“科技—金融”耦合脆弱性[J].金融理論與實踐,2020(7):1-9.
韓楠.鄉村振興戰略中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經濟,2019(5):90-92.
吳南.農村金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路徑策略分析[J].農業經濟,2019(12):87-89.
李國英.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構建路徑[J].當代經濟與管理,2019,41(10):34-40.
蔡興,蔡海山,趙家章.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41(8):91-97.
吳本健,王蕾,羅玲.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國際鏡鑒[J].世界農業,2020(1):11-20+57.
黃祖輝,俞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狀、約束與發展思路:以浙江省為例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10(10):16-26+56.
楊林,鄒江.綠色金融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邏輯框架[J].西南金融,2019(5):39-47.
趙曉峰,趙祥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化服務能力建設與小農經濟的發展前景[J].農業經濟問題,2018(4):99-107.
孫衛東.著力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J].金融時報,2018-10-29.
宋曉玲.數字普惠金融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實證檢驗[J].財經科學,2017(6):14-25.
張勛,萬廣華,張佳佳,等.數字經濟、普惠金融與包容性增長 [J].經濟研究,2019,54(8):71-86.
傅秋子,黃益平.數字金融對農村金融需求的異質性影響[J].金融研究, 2018(11):6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