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將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的實施作為一項準自然試驗,并結合2011—2021年中國上市公司微觀數據庫,運用多期雙重差分法,實證檢驗了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研究發現,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顯著縮小了企業內部的薪酬差距,對其進一步分析發現,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通過降低企業融資約束縮小企業內部收入差距。異質性分析的結果表明,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顯著縮小了沿海地區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內部薪酬差距,對內陸地區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內部薪酬差距影響不顯著。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縮小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政策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自由貿易試驗區;企業內部薪酬
差距;多期雙重差分法;上市公司;微觀數據
本文索引:蔣鑫琳.<變量 2>[J].中國商論,2023(12):-154.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3)06(b)--04
1 引言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共富之路離不開更高水平、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進一步明確了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在推動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中的突出作用。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在促進商品與要素自由流動、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等方面均起到了積極作用,有利于推動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企業層面的共同富裕體現在內部收入差距(包括勞動收入與資本收入)縮小與營業收入增加兩個層面(方明月等,2022),而內部薪酬差距則體現了勞動收入差距。中國正處于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的關鍵時期,研究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及其影響機制,對縮小勞動收入差距、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的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因此,本文采用2011—2021年中國上市公司數據,使用多期雙重差分法探究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
2 文獻綜述
與本文密切相關的一類文獻是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與企業的相關研究,主要從融資約束、技術創新和企業績效三方面展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帶來了金融制度與金融服務的創新,有效促進了金融開放,拓寬了企業投融資渠道,緩解了資本市場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并改善了企業外部的融資環境(許晨曦等,2023),從而有效緩解了企業的融資約束。融資條件的改善將促使企業進一步加大研發投資與加強研發創新,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創新水平(方云龍等,2021),最終有助于企業提升經營績效(劉軍等,2022)。
與本文密切相關的另一類文獻是外部政策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的相關研究,主要圍繞以下兩點展開。一是限薪政策。“限薪令”等政策的出臺有效抑制了企業高管薪酬的過快增長,在控制國有企業內部薪酬差距擴大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方芳等,2015)。二是數字化改革。企業通過共享數字化轉型帶來的市場租金收益提升了管理層與員工的收入,但偏向管理層的分配制度擴大了企業內部薪酬差距(萬相昱等,2022);數字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將改善企業信息環境,職工將更好地發揮監督作用,進而起到約束高管薪酬(李樹等,2013)和縮小超額薪酬差距(魏志華等,2022)的作用,最終有助于縮小企業內部薪酬差距。
上述研究為探討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提供了有益的啟發,但現有的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對企業影響的研究相對匱乏,且主要集中于融資約束、技術創新與企業績效等方面,目前還沒有文獻研究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本文的邊際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利用微觀企業數據實證檢驗了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二是從企業融資約束的角度探討了自由貿易試驗區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機制,是對相關研究的補充。
3 研究方案設計
3.1 計量模型
2013年以來,中國在各省份分批次設立了自由貿易試驗區,傳統DID模型難以評估其政策效果。因此本文構建以下多期DID模型以準確評估自由貿易區政策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
式(1)中,為被解釋變量,表示企業內部薪酬差距,、、、分別表示時間、省份、行業和企業;是本文的核心解釋變量,為處理組虛擬變量,若省份p被批準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則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為處理期虛擬變量,若省份p在t時期已被批準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則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表示企業-時間層面的控制變量。α為常數項,、為待估參數。、、和分別表示時間、省份、企業和行業層面的固定效應,為隨機擾動項。
3.2 變量設計和數據來源
(1)被解釋變量:企業內部薪酬差距,本文借鑒魏志華等(2022)的方法,用董監高(董事、監事及高管)和其他員工平均薪酬比表示。
(2)核心解釋變量: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2013年上海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來,截至2021年12月,中國已陸續設立2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本文分別以各省份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時間作為其對應的政策時點,以中國 31個省份為研究對象(暫不考慮中國澳門和中國臺灣地區),將21個設立了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省份作為實驗組,另外 10 個未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省份作為對照組。
(3)控制變量。本文參考方明月等(2022)的做法,選取企業規模、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凈資產收益率、企業年齡和股權性質等變量作為控制變量,以減少不同企業自身發展差異及其他因素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
3.3 數據來源與描述性統計
本文采用2011—2021年中國上市公司數據,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為排除異常值的干擾,本文對被解釋變量做1%縮尾處理,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見表1。
4 實證結果分析
4.1 基準回歸結果分析
本文將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視為一項準自然實驗,借助模型(1)實證檢驗了自由貿易區政策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結果見表2。第(1)-(4)列的結果顯示,不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還是是否控制時間、省份、企業和行業等層面的固定效應,核心解釋變量的系數都顯著為負,表明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顯著縮小了企業內部薪酬差距。從控制變量回歸結果來看,企業規模的擴大將顯著縮小企業內部薪酬差距;與國有企業相比,非國有企業內部薪酬差距是更小的;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企業年齡和凈資產收益率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不顯著。
4.2 穩健性檢驗
4.2.1 “平行趨勢”檢驗
為檢驗基準回歸模型是否滿足“平行趨勢”假設,本文將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前1期設定為基期進行平行趨勢檢驗,結果如圖1所示。可以看出,交互項的系數在政策前并不顯著異于0(95%的置信區間包含0值),表明政策時點前處理組企業和控制組企業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即滿足平行趨勢的假設;而政策時點后的系數顯著為負,表明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在推行后產生了顯著的負效應,即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縮小了企業內部薪酬差距。
4.2.2 PSM-DID穩健性檢驗
在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之前,不同企業的各方面指標就已存在差異。因此,設置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可能存在選擇偏差問題。因此,本文利用PSM-DID來檢驗基礎回歸模型中可能存在的選擇性偏誤等問題。本文對匹配所得的樣本進行回歸后,結果見表3第(1)列,可以看出,核心變量的系數依然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表明文章結果是穩健的。
4.2.3 排除其他政策的干擾
在研究樣本期內,“一帶一路” 倡議的提出可能會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產生影響。因此本文在基準模型中加入“一帶一路”沿線省份的識別變量()與政策沖擊年份識別變量()的交互項來控制“一帶一路”倡議對本文回歸結果的干擾。其結果在表3第(2)列,核心變量的系數仍舊顯著為負,再次驗證了本文基準回歸結果的穩健性。
4.3 異質性分析
4.3.1 企業所在區位
沿海地區企業與內陸地區企業的資源稟賦不同,本文依據企業所在的區位將樣本企業分為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兩組并分別進行回歸,結果見表3第(3)-(4)列。可以看出,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的實施顯著降低了沿海地區企業內部薪酬差距,但對內陸地區企業的影響不顯著。原因可能是,內陸地區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較晚,交通等基礎設施相對欠發達,因此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內陸企業的影響尚未顯現。
4.3.2 企業股權性質
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有不同的企業管理模式,因此本文將企業樣本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兩組,并分別進行回歸,結果見表3第(5)-(6)列。結果表明,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顯著降低了非國有企業內部薪酬差距,但對國有企業的影響并不顯著。原因可能是,國有企業管理層薪酬受到政府管制,內部薪酬差距受外部因素的干擾相對較小;而非國有企業的薪酬機制更加符合市場化原則(呂峻,2019),因此受外部環境政策變化的影響較大。
5 機制檢驗
前文已經證實,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顯著縮小了企業內部薪酬差距。本文嘗試從融資約束的角度探討自由貿易試驗區縮小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機制,具體模型構建如下:
其中,代表中介變量,本文的中介變量為企業融資約束(用FC指數表示),其他變量與基準模型(1)一致。本文用模型(5)和(6)展開機制檢驗,結果見表4。
表4第(1)列中,核心變量的系數顯著為負,表明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顯著降低了企業的融資約束;表4第(2)列的結果表明,融資約束與企業內部薪酬差距正相關,即融資約束降低將顯著縮小企業內部薪酬差距。表4第(1)-(2)列的結果表明,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將通過降低企業融資約束縮小企業內部薪酬差距。
6 結語
6.1 結論
本文基于2011—2021年中國上市公司數據,將自由貿易試驗區的設立視為一項準自然實驗,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法探究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對企業內部薪酬差距的影響及其影響機制。研究發現,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顯著縮小了企業內部薪酬差距。進一步分析發現,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通過降低企業融資約束縮小了企業內部收入差距。異質性分析的結果表明,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顯著縮小了沿海地區企業和非國有企業的內部薪酬差距,對內陸地區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內部薪酬差距影響不顯著。本文的穩健性檢驗結果一致證明了文章結論的穩健性。
6.2 政策建議
根據研究結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1)繼續推進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開放。對外開放水平的提高將改善企業融資環境,有助于緩解企業融資約束進而縮小內部薪酬差距,應完善開放經濟的制度供給與政策體系,實行高水平的投資和貿易便利化政策。
(2)因地制宜設計自由貿易試驗區,推進沿海內陸協同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對沿海地區企業和內陸地區企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各地應結合地區的要素稟賦和產業優勢,因地制宜地設計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注重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創新與試點地區的相適性。
(3)完善薪酬激勵機制。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應從各自實際情況出發完善薪酬激勵機制,采取多元化措施激勵員工,以規范化管理全面促進企業績效提升。
參考文獻
方明月,林佳妮,聶輝華.數字化轉型是否促進了企業內共同富裕: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證據[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2,39(11):50-70.
許晨曦,牛志偉,董啟琛.制度環境變革對企業融資方式的影響:基于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準自然實驗[J].改革,2023(2):139-154.
方云龍,劉佳鑫.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能促進企業創新嗎:來自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國際金融研究,2021(9):25-33.
劉軍,史學睿.自貿試驗區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基于逐年傾向得分匹配和多期雙重差分模型[J].軟科學,2022,36(12):89-96.
方芳,李實.中國企業高管薪酬差距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15(8):47-67.
萬相昱,何甜甜.數字化轉型與企業內部薪酬差距問題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3):31-37.
魏志華,王孝華,蔡偉毅.稅收征管數字化與企業內部薪酬差距[J].中國工業經濟,2022,408(3):152-170.
李樹,王雨.企業數字化轉型與內部收入不平等[J].產業經濟評論,2023(1):81-104.
呂峻.股權性質、管理層激勵和過度投資[J].經濟管理,2019, 41(9):16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