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裴蓓 周丹婷 吳玲 徐秋霞 黃欣 谷青青 黃錦秋 陳華 李玉娟
摘要枇杷是原產于我國的特色果樹,果實色澤金黃、柔軟多汁、營養價值高,深受消費者喜愛。為良好地打造江蘇省沿江枇杷帶,促進蘇中地區枇杷產業融合發展,以南通市海門區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為例,探究枇杷產業融合創新的發展模式,并針對當前蘇中地區枇杷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在提升科技支撐、優化產業前端,深化產品開發、延長產業鏈條,拓展果業功能、推動產業升級,加強品牌樹立、特色文化建設等方面提出建議,以期更好地促進蘇中地區枇杷產業融合升級,帶動休閑農業發展及鄉村產業振興。
關鍵詞枇杷;產業鏈;產業融合;產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S-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23)11-0096-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11.023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Model of Loquat Industry in Central Jiangsu Region—Taking the Ecological Theme Manor of Tianlai Village in Haimen as an Example
KE Pei-bei1,ZHOU Dan-ting2,WU Ling1 et al(1.Jiangsu Yanjia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tong,Jiangsu 226012;2.Horticultural Sericulture Guidance Station,Nantong Agriculture and Rural Bureau,Nantong,Jiangsu 226007)
AbstractLoquat is a characteristic fruit tree originating in China, with golden color,soft and juicy,high nutritional value,and is loved by consumers.In order to create a good loquat belt along the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loquat industry in central Jiangsu,this paper takes the ecological theme manor in Tianlai Village,Haimen District,Nanto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loquat industry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In view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oquat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central Jiangsu,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rom several aspects of enhan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optimizing the front end of the industry,deepening product development,and extending the industrial chain,expanding the functions of fruit industry,promoting industrial upgrading,strengthening brand building,characteristic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of loquat industry in central Jiangsu,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y.
Key wordsLoquat;Industry chain;Industry integration;Industrial upgrading
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為薔薇科(Rosaceae)蘋果亞科(Maloideae)枇杷屬(Eriobotrya),是原產于我國的特色樹種[1]。枇杷在我國已經有2 000多年的種植歷史[2],枇杷適應性強,病蟲害少,產量較穩定,經濟效益高[3]。枇杷果實柔軟多汁、甜酸適度,風味、色澤俱佳,營養豐富,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市場銷售前景非常可觀[4-5]。2021年底,江蘇省枇杷栽培總面積3 867 hm2,總產量1.7萬t,總產值達4.5億元。此外,枇杷作為中藥材,在疾病治療和食藥保健中也發揮重要作用。清代薛生白的《濕熱病篇》中提到的“五葉蘆根湯”以枇杷葉為主要原料[6-7],具有清熱化濕潤肺功效,目前已有中醫藥專家將“五葉蘆根湯”作為預防和治療“新型冠狀病毒”臨床藥物之一[8]。
休閑農業衍生出多元的服務形式,其發展對于農村轉變農業發展模式、調整農業結構、改善農業環境、增加農民就業和實現鄉村振興等都具有重要意義[9],農業產業融合更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10]。我國枇杷主要分布于廣東、廣西、福建、四川、云南、湖北及江浙地區[11]。近年來在江蘇地區枇杷的研究中,學者多以蘇南地區的蘇州、無錫等地為研究對象開展相關研究,對蘇中地區的枇杷產業研究較少。南通海門、如皋、啟東等蘇中沿江地區,不但擁有悠久的枇杷種植歷史,而且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已深入開展了一系列枇杷產業融合發展創新。該研究以南通市海門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為例,探究蘇中地區枇杷產業融合發展模式,針對存在問題提出對策建議,以期更好地促進蘇中地區枇杷產業可持續發展,對帶動蘇中地區枇杷產業發展、休閑農業的發展及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1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概況
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位于南通市海門336繞城公路北側,高新區智谷綠海生態農業園內,占地面積約60 hm2,距今有300多年歷史,2015年獲得“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國最古老的枇杷園”稱號。園內百年以上的枇杷古樹近百棵,目前有優質枇杷品種種植面積約33 hm2,是一個集采摘、特色產品銷售、餐飲、民宿、溫泉、宴會、垂釣、騎馬、戶外活動于一體的多元化、生態化的農業園。海門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有效挖掘當地農業文化資源,創新多種特色發展模式,是蘇中地區枇杷產業融合發展的典型。
2枇杷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模式
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環節和主體緊密關聯、有效銜接、耦合配套、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12]。根據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國發〔2019〕12號)[13]及《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農產發〔2021〕2號)[12]的文件要求,需要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打造一批創新能力強、產業鏈條全、綠色底色足、安全可控制、聯農帶農緊的農業全產業鏈,為我國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支撐。
2.1 “傳統文化+現代農業”理念融合我國傳統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發展過程中鄉村生產生活的智慧結晶,其與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具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和廣闊的發展前景[14]。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深入發掘當地文化典故,根據縣志記載,天籟村枇杷古園系清代墾荒平民英雄“海門田祖”陳朝玉及后人種栽,相傳張謇第四次進京趕考時感冒咳嗽,船經古枇杷園時摘園內枇杷葉燒水喝,終于感冒咳嗽痊愈,榜中頭名狀元。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根植于地域傳統文化,結合當地的“田祖故里,狀元村落”典故,進行“傳統文化+現代農業”融合發展,提出“讓農業在文化中旅游”的理念,發展田祖狀元文化、枇杷養生文化旅游形式,更好地發揮地域特色。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通過有效挖掘并結合當地農業文化資源,避免了諸多生態果園企業向休閑農業提檔升級過程中遇到的文化創意同質化的問題。現代農業的發展目前受經濟目標的逐利影響,正逐漸步入生態困境[15]。因此,現代農業發展應重視傳統農業文化的訴求,挖掘本土農業文化資源,加強對自身文化的審視。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傳統文化+現代農業”的理念融合,不僅符合休閑性農業作為新興農業發展形勢,還在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和農業文化傳承過程中不斷提高農業自我創新能力,為帶動周邊農民創收作出巨大貢獻。
2.2“標準果園+精深加工”技術融合技術融合是提升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的重要條件。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與江蘇沿江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合作,開展了枇杷標準園建設。在品種選育上,根據精深加工的需要,選育肉厚、多汁、核小、適合榨汁的枇杷新品種,并開展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在種植管理上,增加有機肥的使用量,減少化肥的使用;在土壤優化方面,鋪設地布達到防草保濕的目的,改善生產設施條件,應用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在病蟲害防控方面,進行技術攻關以提高產品品質,達到一級果超過90%,農藥用量減少超過11.5%。通過標準果園建設,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果品品質達到綠色農產品的質量要求,商品果率在質量上不斷提高,效益提高27.6%,節本增效28.2%。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在建設標準化果園的基礎上,通過枇杷采后清洗、分級、冷藏、包裝等進行商品化初級加工,還進一步與哈爾濱商業大學合作,聯合開發了枇杷啤酒、枇杷果酒、枇杷茶、枇杷糕片和枇杷膏等一系列產品,并進一步優化技術[16-21],建造枇杷特色產品加工廠,做到原料生產與精深加工無縫銜接,進一步保證了產品質量。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標準果園+精深加工”技術融合,“產、學、研”融合創新發展,通過保證優質原料生產優質加工產品,可以有效地做到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對整個枇杷產業鏈進行全面技術性指導具有重要意義。
2.3“休閑農業+品牌打造”經營融合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以枇杷為主打,通過一產帶動二三產發展。在枇杷銷售的基礎上,聯動二產枇杷啤酒、枇杷果酒、枇杷茶、枇杷糕片和枇杷膏等一系列產品加工、銷售,推動包含垂釣休閑、跑馬放松、草地露營、戶外燒烤、民宿娛樂等休閑功能的發展。打造“天籟村”品牌,通過注冊“天籟村”商標,申報綠色食品認證,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注冊填報產品信息等方式,打造精品品牌,提升品牌效益。在融合經營的理念下,天籟村生態主題莊園先后舉辦了枇杷節、文化旅游節、啤酒節、音樂節等主題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宣傳效果。特別是海門天籟村打造的“枇杷文化旅游節”作為該莊園的特色名片,已連續舉辦了6年,累計吸引了200多萬游客。
3枇杷產業融合發展建議
目前,蘇中地區整個枇杷產業發展緩慢,規模小,沒有發揮出枇杷作為特色果品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優質種苗少、從業人員老齡化、標準化程度低、深加工水平低、貯藏加工環節薄弱等問題。根據蘇中地區枇杷產業融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以下發展建議:
3.1提升科技支撐,優化產業前端深入枇杷種苗研究工作是優化枇杷全產業前端的關鍵,目前蘇中地區市面上枇杷品種較多,品質良莠不齊,耐寒性普遍較差,特別是近年來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發,對枇杷生產構成了較大威脅[22-23]。通過對優異枇杷品種的引選,以抗寒、大果、優質、矮化為枇杷育種目標,特別是篩選可避開冬季幼果凍害的晚花期品種,選育可在長江以北露地安全越冬的枇杷新品種,可以加快發展枇杷產業進程。同時,通過對枇杷良種壯苗擴繁和高效綠色栽培方面的研究,深入探索枇杷高效栽培管理關鍵技術,提高枇杷產量與品質,能確保全產業鏈前端的優勢地位。
3.2深化產品開發,延長產業鏈條枇杷采摘期短,成熟期集中,容易造成上市過程中壓貨壓市的局面。針對該問題,應重點研究枇杷保鮮技術,開發枇杷免損包裝材料、免損包裝盒、專用保鮮膜,通過先進的保鮮技術來延緩枇杷果實腐爛變質的期限[24-27],并進行短、中期小型冷庫貯藏技術研發和冷鏈運輸產業鏈技術應用。在加工方面,深化果汁、果醬、果酒、枇杷葉茶、花茶、枇杷膏等加工產品的開發,同時加大枇杷葉、花、果等醫療保健價值的挖掘,進一步挖掘生物制藥的潛力。此外,還可以通過研發枇杷文化創意系列產品,延長產業鏈條,拓寬收益渠道。
3.3拓展果業功能,推動產業升級枇杷樹形整齊美觀,可制造特色鄉村庭院、田園風光[28],可結合休閑農業功能,加快觀光果園發展。蘇中地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果園采摘、休閑、農家樂、民宿等發展潛力巨大,以“主導產業特、農耕文化深、生態環境美、富民效應大”為標準,聚焦果品特色產業,突出創新創意,強化文化挖掘,創新體制機制,推進農業與旅游、健康、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提檔升級。此外,枇杷樹作為常綠喬木,可持續制造特色田園風光,建設美麗鄉村,促進觀光農業和旅游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枇杷也是優良的常綠園林綠化樹種,是滯塵能力強的高降溫、高固碳型植物[29],因而挖掘枇杷在庭院綠化、道路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的潛力,提高生態效益價值,是拓展果業功能的重要途徑。
3.4加強品牌樹立,特色文化建設枇杷寒冬開花、果實金黃,古人稱之為“金丸”,寓意著黃金貴丸、財富終身,果熟正值每年5、6月高、中考期間,有“金榜題名中狀元”的寓意。因此,可以參考蘇州枇杷品牌的發展模式[30],加強枇杷“狀元”品牌樹立,提升人氣,招商引資,發揮品牌效應。此外,開發利用好枇杷文化資源,加強枇杷特色文化建設[31],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枇杷節慶、觀光采摘活動,拓展增加枇杷互動性、體驗性的旅游項目,可以推動枇杷產業可持續發展。
4結語
以南通海門地區為代表的蘇中地區的枇杷產業正在迅速發展,但并未將這一特色果品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完全發揮。今后需在培育推廣抗寒、大果、優質、矮化枇杷新品種,加快高效栽培管理關鍵技術推廣,重點突破設施栽培技術,開發枇杷包裝加工新技術,加強特色品牌樹立與文化融合建設等方面深入研究,通過提升科技支撐、優化產業前端,深化產品開發、延長產業鏈條,拓展果業功能、推動產業升級,加強品牌樹立和特色文化建設等方式,更好地促進枇杷產業融合升級,帶動休閑農業發展及鄉村產業振興。
參考文獻
[1] 林順權,劉月學.枇杷屬植物圖譜[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25-27.
[2] 林順權.栽培枇杷國際傳播史考[J].果樹學報,2020,37(2):272-277.
[3] LIN S Q,SHARPE R H,JANICK J.Loquat:Botany and horticulture[J].Horticultural reviews,1999,23:179-231.
[4] CAI C,XU C J,LI X,et al.Accumulation of lignin in relation to change in activities of lignification enzymes in loquat fruit flesh after harvest[J].Postharvest biology & technology,2006,40(2):163-169.
[5] CAI C,CHEN K S,XU W P,et al.Effect of 1-MCP on postharvest quality of loquat fruit[J].Postharvest biology & technology,2006,40(2):155-162.
[6] JABIR M S,HUSSIEN A A,SULAIMAN G M,et al.Green synthesi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from Eriobotrya japonica extract:A promising approach against cancer cells proliferation,inflammation,allergic disorders and phagocytosis induction[J].Artificial cells,nanomedicine,and biotechnology,2021,49(1):48-60.
[7] ZHANG S J,ZHANG H,SHI L J,et al.Structure features,selenylation modification,and improved anti-tumor activity of a polysaccharide from Eriobotrya japonica[J/OL].Carbohydrate polymers,2021,273[2022-04-25].https://doi.org/10.1016/j.carbpol.2021.118496.
[8] 向陽,呂文亮.基于網絡藥理學與分子對接法探討薛氏五葉蘆根湯代茶飲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作用機理[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22(3):5-11.
[9] 羅海蓉,賈俊麗,梅雪瑩,等.基于多源數據的江蘇省休閑農業資源空間分布[J].江蘇農業科學,2022,50(4):240-252.
[10] 吳絨,梁琦.生態約束、大數據嵌入與綠色農業全產業鏈協同[J].江蘇農業科學,2022,50(5):234-241.
[11] 洪林.枇杷屬植物種質資源及普通枇杷園藝學研究進展(綜述)[J].亞熱帶植物科學,2007,36(4):77-82.
[12] 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部關于加快農業全產業鏈培育發展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報,2021(6):16-19.
[13]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9(19):21-26.
[14] 唐渝琳.農耕文化與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以黃山七約農場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21,27(15):20-22.
[15] 王曉為.我國農業傳統文化與后現代農業發展的相關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5):15-17.
[16] 劉穎,徐偉,范洪臣,等.水浴法及微波輔助法提取枇杷葉多酚類物質工藝的研究[J].中國食品添加劑,2018(11):131-139.
[17] 徐偉,李佳美,馬智宇,等.微波耦合漆酶法水提枇杷葉浸膏工藝的響應面優化[J].食品工業科技,2021,42(6):208-213,240.
[18] 徐偉,馬智宇,李佳美,等.響應面法優化微波提取枇杷花槲皮素工藝及其對酒精分解關鍵酶活性的影響[J].食品工業科技,2021,42(3):127-132,139.
[19] 李佳美,徐偉,張雪,等.基于HPLC-MS/MS對枇杷葉水提組分分析及萜類物質的結構鑒定[J].食品工業科技,2022,43(1):295-303.
[20] 謝子玉,薛琛,文祖會,等.枇杷花多酚納米顆粒的制備工藝及其特性研究[J].中國食品學報,2022,22(5):211-218.
[21] 劉紅云,簡清梅,朱宇露,等.枇杷果酒發酵工藝的優化[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31):45-47,81.
[22] 范凱鋒,李清斌,房玥,等.氣象災害對寧波枇杷的影響及防御措施建議[J].浙江農業科學,2022,63(8):1818-1820.
[23] 姜燕敏,吳寶玉,朱泠霏,等.基于農田小氣候的枇杷花果期低溫凍害分析及預報[J].浙江農業科學,2021,62(1):89-94.
[24] 孫正烜,陳惠云,楊虎清,等.納米乳涂膜和1-甲基環丙烯處理對枇杷果實保鮮效果的影響[J].食品科學,2018,39(23):257-262.
[25] 邵霜,王莉,凌晨,等.不同納米改性LDPE膜對枇杷保鮮效果的影響[J].核農學報,2019,33(8):1527-1534.
[26] 陳紀旺,葉永偉,葛雯.枇杷果實的保鮮技術及現狀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11):215-216.
[27] 范晶晶,王朝麗,何娟,等.塘棲枇杷氣調保鮮技術試驗[J].浙江農業科學,2017,58(3):476-478.
[28] 何超,王慧澄.基于使用者需求的鄉村庭院景觀營造實踐研究:以仁懷市枇杷村為例[J].綠色科技,2021,23(5):56-61.
[29] 張莉敏.觀賞果樹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應用:以南京地區為例[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3.
[30] 賈文藝,姚婕.蘇州東山枇杷營銷策略分析[J].中國市場,2021(15):130-131.
[31] 柳俊義.農業文化視野下云霄枇杷產業提升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