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嘉琳
“意境”一詞常出現在我們語文課本或是試卷上,“意”為意象,“境”為境界。“意境”是一種讓人意味無窮又難以用言語闡明的意蘊和境界。
藝術家常常通過作品抒發自己的思想、意趣、性靈、情操,意境越高,越能顯示美的魅力,凡造詣極高的藝術家,無不以意境、神韻為藝術作品的較高目標,達到一種“境界之美”。
比如在你吟誦“大江東去浪淘盡”時,仿佛置身于滾滾怒濤旁,感受到奔騰的生命力。在聽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仿佛透過月亮看見了遙遠的故鄉,皎潔的月光灑進百葉窗,心中流淌著如水一般的靜謐。其實這就是“意境之美”,我們從這一境界、氛圍中感受到的,朦朧的美感,說不清道不明。
境界美有很多,最直觀的是色彩美。油畫藝術是以“色彩”為載體,由色彩來塑造形象,烘托氛圍,一幅油畫作品的氛圍就是意境效果,給人直觀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印象派畫家莫奈,經常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畫一系列的畫,不同的光線效果下,呈現給人的意境也不同。
其次是氛圍感帶來的朦朧美。尤其是在中國傳統詩詞中,詩人常將具體的事物抽象化,賦予古典詩詞一種含蓄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而非平鋪直敘。無論是思鄉之情,哀嘆華年,壯志未酬,都沒有直白地表達出來,而是“欲言又止”,讓讀者自己去體會。
最重要的,還是“境界美”。王國維的美學論著中, “意境”與“境界”這兩個概念經常被交互使用, 并未作嚴格的劃分。在他看來,“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為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他主張將真實、真誠作為意境的內涵和基石,這樣,讀者就能從中感受到作者最真實的情感。
王國維論述文學境界,注重從個人擴大至于人類整體。他認為意境的最高境界在于人生境界,即對生命意識的傳達。我們能從王羲之的草書中窺見其個人風骨,他提筆遒勁有力,為人坦蕩,對人生有著豁達的態度。我們還會想到為民為國哀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杜甫,看遍“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飛,他們脫離了個人的生命角度,關心國家、百姓。
除了以上列舉的這些,意境之美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所以下次再碰上語文試卷上的“意境之美”,我們不僅可以從作品中的意象之美,用詞之美之中體會,還可以體會下作者本人的情感和境界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