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池
多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科學正確對待手機,手機會成為家庭教育的一項加分工具。
兩年前,為了方便與生活在農村的父母視頻溝通,我給二老各買了一部智能手機。智能手機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便捷與樂趣,也牽引出另一個棘手問題。
在我主動撥打父母電話時,接電話的基本都是讀初中的侄子。不用多問,手機被他“霸占”著。二老抱怨的聲音緊隨而來,“一放學就要手機,也不寫作業!”“一玩兒手機就是大半天,顧不上吃、顧不上喝!”“動不動在手機上亂弄,搞得我們都不會操作!”……
聽著父母的抱怨,我一時想不出好的辦法,只能試著多跟侄子講道理,建議他不要沉迷手機,注意保護眼睛云云。正處于叛逆期的他時常靜靜聽我訓叨,偶爾嘟囔解釋幾句,“也就放學回家看,學校又不讓帶電子產品。”“看手機也能學到新知識。”“跟爺爺奶奶講過怎么操作手機,他們又聽不懂,還老怪我!”……
是的,侄子是留守兒童,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這兩年,青春期的少年逐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認知,時常喜歡呆在自己的屋子,跟老人無話可說,智能手機無疑為他封閉壓抑的生活開了一扇通往精彩世界的窗。
侄子熱衷刷看地理奇妙科普、物理實驗小視頻,喜歡追動漫、打游戲,習慣放學后跟同學們在微信、QQ上聊天。這時的手機成了一個寂寞少年的玩伴。
負面問題在于他時常過分沉迷,這得我們大人從思想意識方面去引導,從行為習慣上去約束他。好在侄子聽話懂事,多次說教引導下,他慢慢養成了與手機友好共處的生活習慣。學習周內,手機歸爺爺奶奶使用,周末允許侄子玩兒,但每次看手機時長不能超過1個鐘頭,玩兒手機后要跟大人講講自己在手機上的新發現。
青少年玩兒手機這個問題,我們既不能一桿子打倒否決,也不能躺平式一味放縱,多去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科學正確對待手機,手機會成為家庭教育的一項加分工具的。
“據”說
據武漢一項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萬人調查顯示,40.4%的留守兒童有專屬手機,49.3%的留守兒童使用長輩的手機。看短視頻和玩兒游戲是留守兒童主要的上網娛樂方式,占比分別是69%、33.1%。67.3%的家長認為自家孩子出現了手機沉迷的趨勢,其中21.3%的家長認為孩子嚴重沉迷手機。
課題組在河南、湖南、湖北的部分鄉村中小學進行班級統計后發現,幾乎沒有學生“從沒接觸過手游”,每天玩兒超過兩小時的占50%以上。
留守兒童監護人無法約束留守兒童使用手機,祖輩在照看兒童的同時,需要做農活或者其他工作,很難全程看護。為讓兒童不打擾到自己,節假日時甚至會將手機當作“保姆”,這樣,兒童既不會亂跑,也不會打擾自己,導致留守兒童過早擁有支配手機的權利,很早開始便對網絡世界產生依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