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遠

鄧琳琳在倫敦奧運會上。
中國隊隊員鄧琳琳像只靈動的小鹿,深深地吸引著觀眾。她在一口深呼吸后上木了,團身前空翻站木,小翻小翻再接后手翻下擺成縱木起坐,交換腿踢腿跳……,這套動作精致嫻熟,演繹得滴水不漏,以全場最高難度系數6.5分奪得2012年倫敦奧運會平衡木比賽冠軍。
平衡木是個偶然性非常大的項目。這場比賽高手云集,8名選手中有7名拿過世界冠軍,每個人都有機會拿金牌,鄧琳琳賽前壓力巨大。不過,她堅信競技體育不一定是強者才會贏,穩者也會贏。比賽開始后,鄧琳琳非常投入,在10公分寬的木上,小身體爆發出大能量,把每一個動作都交代得十分清楚。其間她有過心理波動,但很快調整狀態,給人以心如止水的感覺。落地的一瞬間,鄧琳琳沒想到自己會拿冠軍,只覺得完成了自己該完成的任務。奪冠后,她熱淚盈眶,感嘆這塊金牌實屬來之不易,評價自己倫敦奧運會的平衡木表現,堪稱人生最完美的一套。
2011年由于狀態不佳,她落選世錦賽,經歷了痛苦的低谷,一度自我懷疑:“我到底行不行?”她不停地問自己。經過教練的開導,她重新調整到最佳狀態,這個過程非常艱辛。倫敦奧運會這塊金牌是鄧琳琳收獲的第二塊奧運金牌,第一塊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女團冠軍。那時,她和5名隊友一起力克實力強大的美國隊,為中國第一次奪得奧運會女團冠軍。鄧琳琳回憶說,當年中國隊整體實力非常強大,非常厲害,自己能突出重圍踏入奧運賽場,已經很幸運了。比賽中,她參加了平衡木、自由體操和跳馬三個項目,均有高水平發揮。其中的跳馬,由于隊友江鈺源受傷病困擾,要完成的動作難度高,隊里為了求穩,臨時換成鄧琳琳上場。她說:“我是跳馬的第四人,不過心理一直有準備。”奪冠后,鄧琳琳很開心。她說:“自己心中的奧運冠軍夢是從北京申奧成功那一年萌芽的,那年我9歲。經過艱辛漫長的7年等待,第一塊奧運金牌終于收入囊中,實現了夢想。”

鄧琳琳指導學生走平衡木。
鄧琳琳出生于安徽,還有個哥哥鄧梟梟。父親小時候一直有個體育夢,遺憾沒能實現,于是就送鄧梟梟練習體操。那時父母忙于工作,無暇顧及鄧琳琳,就讓她跟著鄧梟梟去體校玩。也許和體操有緣,每當看到小朋友在練習時,鄧琳琳就像模像樣地學著做。時間一久,教練注意到她,覺得她是塊練體操的好苗子。訓練中,鄧琳琳非常刻苦,訓練進度比別人慢就加班加點,直到趕上小伙伴。她經常累得全身酸痛,卻力求每個動作都達到完美。她的父母、奶奶都覺得太辛苦了,讓她放棄,但都被她拒絕了。
2013年鄧琳琳退役后,走進北京大學學習。她直言,同學們都在往更高的方向努力,自己壓力很大。剛入學時,她很難適應學校氛圍,往往一節課聽了二三十分鐘就躁動不安了。在體操圈鄧琳琳是佼佼者,但到北大后,她找不到存在感。她就讀的是國際政治專業,她介紹:“這門課有一定的學術性,和大量的時政、歷史知識掛鉤,得通過無限量閱讀才能有獨到見解。”鑒于自身文化知識薄弱,她空余時間惡補,花了很大的勁兒才跟上同學的腳步。她覺得人生需要一些經歷,才能使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北大畢業后,鄧琳琳進入北京體育大學攻讀研究生。赴美國浸會大學留學深造,讓她大開眼界,看到了和中國體育的不同之處,那里的體育生還兼學建筑等體育以外的專業。
退役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鄧琳琳對日后的發展方向都在迷茫之中。最近幾年,她才逐漸認清自己的人生規劃。退役不是夢想的結束,而是另一段精彩的開始。
今年2月,鄧琳琳成了安徽師大的一名教師。一到學校,她就感受到學生活潑可愛的一面。目前她執教大一,學生都是零基礎,今后都往教師方向發展。老師除了教會學生最基礎的體操外,還得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鄧琳琳的授課風格輕松活潑,學生很樂意主動學習。回憶起第一次上講臺的情景,她說不太緊張,因為奧運會平衡木比賽要比這緊張多了。空余時分,鄧琳琳走入學生當中,了解他們的思想和學習動態,對他們今后人生的發展方向建言獻策。

和安徽師大學生互動。前排中間站立者為鄧琳琳。

鄧琳琳在2021年體操全錦賽中執裁。

輕松一刻
3月,鄧琳琳在學校的“花津大講堂”作《我的冠軍之路》專題報告。活動現場,鄧琳琳3分鐘的賽場視頻回顧了自己從走上體操之路到追尋奧運冠軍的夢想,分享了自己戰勝挫折、嚴格自律、樂觀自強、勤奮上進的人生感悟,一幕幕為國爭光的畫面打動了學生。
在互動環節中,一位體育學院學生表達了敬佩之情:“每次我想放棄時,都會想到鄧老師奧運會上頂住賽場壓力,完成跳馬的一瞬間。您敢于拼搏、挑戰自我的精神一直鼓舞著我,讓我直面今后道路上的困難。”活動中,學生還向鄧琳琳贈送了以她本人為原型的定制陶塑,祝愿她從教之路一帆風順。
轉型路上,鄧琳琳曾擔任過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理事、安徽省體育局體操中心教練員兼領隊,現在還是一名體操國際裁判。無論哪個角色,她都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就像在平衡木上一樣。
安徽省體育事業發展基金會是保障退役運動員學習和就業的,活動都是以公益為主。鄧琳琳在其中做過兼職,她希望更多有社會影響力的企業幫助、關心退役運動員。
身為領隊,鄧琳琳努力為運動隊做好服務保障,事無巨細。她和同事一起參與許多事務性工作,還要對運動員作心理輔導。兩年時間里,鄧琳琳覺得壓力和挑戰并存,管理層內容復雜,需要有更多思考。
身為一名國際裁判,鄧琳琳一絲不茍。體操是打分項目,具有較強的主觀性。目前,她執裁過全國體操錦標賽和全運會。她覺得當好一名裁判,首先自己業務能力得強,再次必須堅持公平、公正,因為這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面對未來,鄧琳琳想往學術方向發展。
鄧琳琳小時候訓練愛哭,經常鼻尖紅紅的。退役后她長高了,平時化一些淡妝,注重皮膚的保養,拍攝的照片也千嬌百媚。她說:“打扮化妝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所謂的女大十八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在不斷提升,內在的氣質就會顯現。”
鄧琳琳平時全方位充實自己。她喜歡看一些勵志電影,從片中人物形象反觀自我,有代入感,也能引起心靈共鳴。她印象最深的一場電影是《當幸福來敲門》,看后她覺得做事應該尊重內心的理想。聽音樂是精神上的放松,她不會局限于哪個歌手,隨心情而聽,只要好聽的都聽。平時,鄧琳琳還喜歡和成功人士聊天,學到人際交往、為人處世等很多經驗,她認為這是一種快速版的閱讀。
現在,運動員可以通過不同媒體形式接受很多信息。她說:“有些人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現在要做好知識儲備,規劃好自己的人生,眼光要放長遠,選擇適合自己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