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猶如一幅永遠無窮無盡、意象豐富的畫卷。隨著這幅畫卷被慢慢打開,人們將漸漸感受到一個瑰麗的、神秘的、充滿無限想象空間的浪漫又危險的世界。
我看到了我的愛戀 我飛到她的身邊 我捧出給她的禮物
那是一小塊凝固的時間 時間上有美麗的條紋 摸出來像淺海的泥一樣柔軟
她把時間涂滿全身 然后拉起我飛向存在的邊緣 這是靈態的飛行
我們眼中的星星像幽靈 星星眼中的我們也像幽靈
……
1966年9月8日,在美國舉全國之力緊鑼密鼓地推進阿波羅登月計劃之際,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播出了美國乃至世界科幻影視劇史上劃時代的作品《星際迷航》,劇中那句著名的臺詞“宇宙,人類最后的邊疆”,隨即為世界所知。在這部持續三年的科幻劇完播的40多天后,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登陸月球。
從科幻影視誕生之初,其美學內核就是“科技造物的神奇感”。1902年,法國著名導演喬治·梅里愛拍攝了歷史上首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記》。盡管從今天的視角來看,與其說這是一部科幻片,不如說這是一部搞笑片。但為了在電影中展現人類首次星際旅行的壯舉,梅里愛花費巨資打造了當時極為奢華的布景和道具,將宇宙飛船、月球表面、月球人、大洋深處等以往只存在于人們想象中的事物和場景,以最直觀的方式展現在世人眼前。這一展現令當時的觀眾感到十分震撼。此后,無論是《2001:太空漫游》中從猿人手中投出的、最終化為宇宙飛船的骨棒,《終結者2》中被子彈貫穿身體仍能恢復如初的液態金屬機器人,《黑客帝國》中的賽博空間,《阿凡達》中遼闊壯麗的潘多拉星,還是《流浪地球》中如山丘一般雄偉壯麗的行星發動機……科幻影視作品始終致力于使用最尖端的影像科技,把所處時代對科技、對未來最瘋狂的想象展現在銀幕之上,呈現科技造物的極致之美。
2019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讓人耳目一新,收獲了不錯的票房成績,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也躋身頂流影視IP的行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根據劉慈欣小說《三體》改編的影視作品。2023年1月15日,《三體》電視劇在CCTV-8開播,由于此前《三體》動畫版的收視率不盡如人意,所以觀眾在《三體》電視劇開播之初,基本處于觀望狀態。然而隨著劇情的推進,人物形象逐漸鮮明豐滿,故事情節也越來越引人入勝,劇中的“智子”“宇宙閃爍”“火雞與農場主”等詞,逐漸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三體》電視劇的播出,距離2006年《三體》小說在雜志上開始連載已經過去了17年,距離劉慈欣憑借《三體》摘得雨果獎已經過去了8年。作為當代中國科幻文學領域的第一人,劉慈欣和他的《三體》能夠“大火”絕非偶然。事實上,這與劉慈欣多年來一以貫之的科幻文學理念息息相關。首先,在劉慈欣的科幻文學作品中,科學技術被人類視為在危機四伏的宇宙中唯一能夠依仗的力量。他甚至認為,科幻文學不應該把“人”作為故事唯一的主角,應該把“科技”和“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他對科技創造物的美學詮釋,既有對科技創造物本身神圣感的展現,也有對科技創造物的使用對自然產生的影響的細致刻畫。
《三體》猶如一座科技與美學的寶庫。徜徉在這樣一座寶庫中,你能看到絢麗奪目的星球、在空中飄浮的自行車、會奔跑的草木以及可以時刻保持干凈的自清潔服裝,還有各種造型奇特的宇宙飛船……這些充滿奇思妙想的科技創造物無不從各種角度展現著奇異的美。
傳統科幻文學的受眾主要集中在接受過中等或高等STE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四門學科英文首字母縮寫)教育或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科技人群。“科學性”,往往是科幻文學是否優秀的一項重要指標,而科幻影視作品則要面向更廣大的受眾人群,如果只展現作品“科學性”的一面,則會把科技人群以外的受眾擋在門外,從而拉低作品的口碑。
優秀的科幻影視劇,不僅需要一流的科幻文本做基礎,還需要融會貫通的影視藝術理念,再由專業的影視制作團隊將其轉化為能讓更多普通觀眾理解和接受的,且具有一定藝術審美特點的視聽語言。
《三體》電視劇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引入了專業的科學顧問,使原著小說中的幽靈倒計時、閃耀的宇宙、臺球對撞試驗、火雞與農場主、三體游戲等名場面,在視覺化呈現的過程中,既展現了絢麗的視覺效果,又有較為扎實的科學依據,使《三體》電視劇的可欣賞性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比如在小說中,為了擾亂科學家汪淼研究超導材料這項可能對未來三體人入侵地球造成阻礙的科技,三體人利用發射到地球附近軌道上的“智子”,在汪淼的視網膜上制造了一個“幽靈倒計時”的幻象。這個情節在原著中完全是平鋪直敘的。而在電視劇中,編導團隊安排了一段具有超現實感的多視角鏡頭混剪,利用小到視覺神經內部、大到整個銀河系的多個形象意象,充分展現了三體人利用人類無法想象的科技手段,對汪淼的精神和信念進行毀滅性的“精準打擊”。對原著黨來說,這是對原著內容的完美復刻,而對普通觀眾來說,這段極具視覺沖擊力的畫面,也足以讓觀眾與片中的汪淼產生共情。這段精彩的情節可以說將著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名言——“任何足夠先進的科技,都與魔法無異”的精髓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世界科幻文藝作品中探索,我們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幾乎所有經歷了工業化、城市化的國家或地區,都會形成自身的科幻文學傳統,但能夠長期大規模地對外輸出科幻影視的,迄今為止只有“一個半”國家——其中的“一個”,自然是擁有全球最發達的科幻產業的美國;另外“半個”,則是日本,因為日本科幻影視的代表作中有一大半都是動漫作品,真人科幻電影和影視劇則存在明顯的短板。而中國科幻文藝隨著以劉慈欣、郝景芳為代表的一系列科幻作家的崛起而逐漸蓬勃發展。
一次次人類歷史上的關鍵節點,凸現了星空背景下的蝴蝶效應,匯成了一部既波瀾壯闊又悲壯的人類認識宇宙文明的史詩。每個文明的每個個體其實都對一些重要問題有過探尋,如文明的前景、宇宙無限盡頭的命運等,但個體又是如此渺小,轉眼間一切已成為往事,曇花一現的生命體們苦苦追尋的意義又被消解于無垠的黑暗之中。
《三體》猶如一幅永遠無窮無盡、意象豐富的畫卷。隨著這幅畫卷被慢慢打開,人們將漸漸感受到一個瑰麗的、神秘的、充滿無限想象空間的浪漫又危險的世界。這是一種極致的想象力與極致的邏輯思維能力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