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化妝品行業是一個朝陽產業,原料是化妝品創新的源泉,檢測是化妝品安全和質量的保障之一。隨著《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相關配套法規等規范性文件的出臺與實施,關注化妝品安全和質量被品牌企業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化妝品功效時代即將來臨,如何合法合規地展現和宣稱產品的功效?在產品進入市場之前,有哪些科學的檢測方法?國家有哪些規范性要求?化妝品檢測行業現狀怎樣?
本期我們邀請到行業重量級專家,請他們以自身的專業角度,根據當今的化妝品功效評價行業現狀、安全和功效評價方法、對行業發展意義,以及國際上其他國家的化妝品安全評估和功效評價行業現狀和差異性進行深度解讀,以期讓行業人更好地了解國家在化妝品領域的科學監管策略,促進品牌企業在原料和化妝品的研發與檢測方面更有效地開發出高質量的中國化妝品,走出有中國特色的化妝品發展之路。
如何通過化妝品的安全和功效評價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
關于化妝品的安全評估
CCR:請談一下目前國內外化妝品安全評估的行業現狀?
梁友:化妝品安全評估需要專業知識和經驗,因此中國、歐盟、東盟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化妝品法規里都對安全評估人員的背景、專業知識和化妝品行業經歷做出了要求,發布了化妝品安全評估指南。
我國頒布的《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要求從事安全評估的人員應當具備化妝品質量安全相關專業知識,并具有5年以上相關專業從業經歷。歐盟化妝品法規1223/2009(EC)指出安全評估人員應擁有被成員國承認的藥學、毒理學、醫學或類似學科文憑或其他資格證明。
美國FD&CAct并未對化妝品安全評估和評估人員進行規定,企業更多的是通過臨床測試等方法來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化妝品安全評估通常由企業內部專業人員和第三方檢測機構來完成。大型化妝品公司,特別是跨國公司,面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化妝品法規和市場要求,面臨的監管環境相對復雜,因此對于化妝品的研發、安全和合規性投入較大。對于化妝品原料和產品的安全評估,一般都是由企業內部專業人員完成。對于大部分中小型企業的安全評估工作,無論是歐美還是我國,更多的是委托專業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對產品進行評估,以滿足產品上市條件。
王飛飛:目前對于化妝品安全評估,國內普通化妝品、特殊化妝品的備案送檢,仍然是參照藥品管理規定,以動物試驗為主;而國外以動物替代試驗——體外試驗為主。
化妝品安全評估主要分為企業內部測試,用于安全性篩選及要求提升;第三方檢測機構測試,用于出具安全性評估報告及產品注冊備案。
CCR:作為皮膚科醫生,您目前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化妝品安全問題有哪些?
許陽:皮膚科醫生接診的與化妝品安全相關的皮膚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三大類:其一,與非正規化妝品相關,如一些無備案信息產品、網售自制化妝品等;其二,與消費者使用不當相關,如錯將潔面霜用作面霜;其三,化妝品皮膚不良反應。
如何避免第一類化妝品相關的不良反應,一方面是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加強相關監管力度和處罰力度,盡量減少這一類相關產品進入市場售賣;另一方面需要讓大眾有意識地查證相關產品的注冊信息。實際臨床工作中出現較多化妝品皮膚不良反應的患者并不知道何處可查詢到化妝品的相關注冊信息、成分信息,故開發和宣傳推廣便捷的成分及注冊信息查詢方式(如官方小程序、App等)、相關監管部門不斷推進科普教育仍需投入更多人力和物力。
第三類不良反應的醫學專業名稱為化妝品皮膚不良反應(AdverseSkinReactionsInducedbyCosmetics),指使用化妝品引起的皮膚、黏膜、附屬器病變,包括接觸性皮炎、光感性皮炎、皮膚色素異常、痤瘡等。化妝品接觸性皮炎是化妝品不良反應的主要類型,所占比例不同醫療機構統計結果存在一定差異,為88.52%~91.2%。在化妝品皮膚病患者中進行斑貼試驗,所檢測到的陽性變應原前五位依次為甲基異噻唑啉酮、硫柳汞、Cl+Me-異噻唑、蟲膠和六氫-1,3,5,-三(2-羥乙基)三嗪。從化妝品成分類型分析前五類依次為著色劑、防腐劑、芳香劑、表面活性劑和殺菌劑。依據現有研究結果可以發現,化妝品中存在一定致敏原是產生化妝品接觸性皮炎甚至化妝品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其中甲基異噻唑啉酮、硫柳汞和Cl+Me-異噻唑是較為常見的防腐劑中的變應原。蟲膠是著色劑中常見變應原。故這四類成分相對其他同類成分更容易出現消費者使用后的面部紅斑、瘙癢等不適感,一方面對于敏感性皮膚的消費者而言,使用前參看成分列表有助于避免相關不良反應;另一方面,對于化妝品企業而言,如產品功效主要為修護、舒緩類,則在產品研究、設計和生產中需盡量避免使用此類成分。
CCR:我國化妝品的安全評估技術與歐美有哪些差異?
王飛飛:我國的化妝品安全評價包括動物試驗、體外遺傳毒性試驗和人體安全性試驗,主要利用動物試驗來評估產品使用后可能在人體引起的皮膚和眼刺激性、過敏反應和光毒性。在醫藥領域廣泛使用,比較科學嚴謹,但存在實驗成本高、試驗周期較長等問題。
基于動物保護原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禁止動物試驗,以動物試驗替代方法為基礎的風險評估體系已成為新型技術壁壘的典型代表。為緊跟國際化妝品安全評價體系,我國近幾年發布了較多與化妝品安全評價相關的替代實驗和風險評估法規,從而引導行業提高安全評價水平。多個經過驗證與轉化的替代實驗方法被逐步納入我國《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我國目前一共發布了6項替代毒理學試驗方法。
我國的化妝品安全評價體系與歐美主要存在以下差異:
1.替代試驗驗證監管部門還在逐步認可過程中,缺乏配套的程序性文件,利于替代試驗有序發展的體系尚不健全;我國開展的動物試驗替代方法研究較多,以國際上已認可的方法為主,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國際上已認可的化妝品替代試驗方法在我國存在成本較高、原材料不易獲取、配套的儀器未國產化等問題,在我國推廣實施存在困難。
2.我國上市前的注冊備案工作中主要對化妝品產品進行安全評價,而替代試驗方法主要適用于化學品或原料的評價。
3.我國風險評估工作起步較晚,能開展風險評估工作的機構和專業人員遠遠不能滿足化妝品行業發展和監管工作的需要。
4.我國化妝品行業發展起步相對較晚,中小企業占據大多數,行業整體技術能力水平不足,限制了化妝品安全風險評估的全面推廣。因此,目前在我國全面開展動物替代試驗方法尚不成熟、風險評估制度尚未完善、評估相關的數據庫及科學資料不齊全的現狀下,必要的動物試驗在一定時間內仍然不可替代。為解決技術貿易壁壘給我國化妝品行業帶來的挑戰,應加快替代試驗方法的研究技術儲備,開展系統性的研究驗證,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的化妝品安全評價體系,滿足化妝品安全監管需要,保障消費者化妝品質量安全,促進化妝品行業發展。
梁友:歐盟化妝品指令76/768/EEC(1976年)和化妝品法規1223/2009(EC)(2009年)要求企業對化妝品進行毒理風險評估并提交安全評估報告。歐盟1982年通過《評估報告》,SCCS等專業機構從1990年開始制定評估指南,不斷完善技術、方法和標準。歐盟通過REACH法規(Regulation(EC)No1907/2006)(2006年),要求對化學品(包括化妝品原料)進行毒理學測試,并對報告進行整理和評估,形成注冊卷宗(Dossier)并予以公布。美國1976年建立美國化妝品原料評價委員會(CIR),組織行業專家開始對原料進行評估,積極引導行業安全使用原料,確保產品安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建立了較為完整的化妝品安全評估體系。
我國化妝品行業安全評估工作啟動較晚,整體安全評價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我國于2010年公布的《化妝品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風險物質風險評估指南》初步建立了化妝品安全評估的概念與要求。《化妝品安全評估技術導則(2021年版)》(以下簡稱“《安評導則》”)的頒布和實施,對于我國建立科學、有效、先進的化妝品安全評估體系,保障消費者安全,促進產業升級有巨大的推進作用。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安評導則》對于部分新引入的評估方法有所限制,比如分組/交叉參照方法只能用于非功效成分和系統毒性評估、TTC只能用于化學結構明確的物質評估等。
CCR:新法規對化妝品安全評估有哪些要求?有哪些安全評估方法?
梁友:《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和《化妝品注冊備案資料管理規定》要求申請特殊化妝品注冊或者進行普通化妝品備案時需要提交產品安全評估資料,產品安全評估應當按照化妝品安全評估相關技術指南的要求開展,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應當自行或者委托專業機構開展安全評估。《化妝品安全評估技術導則(2021年版)》中規定自2022年1月1日起,化妝品注冊人、備案人申請特殊化妝品注冊或者進行普通化妝品備案前,必須依據《安評導則》的要求開展化妝品安全評估,提交產品安全評估資料。在2024年5月1日前,提交簡化版產品安全評估報告。
簡化版安全評估報告可以采用四種證據類型進行安全性的評估,這四種證據類型分別為:《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中對限用組分、準用防腐劑、準用防曬劑、準用著色劑和準用染發劑的使用要求;國內外權威機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歐盟消費者安全科學委員會(SCCS)、美國化妝品原料評價委員會(CIR)等已公布的安全限量或結論如化妝品安全使用結論等資料;原料在本企業已上市(至少3年)的相同使用方法產品中的濃度(即本企業的歷史使用濃度);化妝品監管部門公布的原料最高歷史使用量即《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2021年版)》。《安評導則》要求產品應當按照以上順序依次選擇至少一種證據進行評估以確定其安全性。化妝品原料、風險物質和產品需要按照《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或國際上通用的毒理學試驗結果的判定原則對各個毒理學終點進行判定,確定其主要毒性特征及程度。
王飛飛:根據《安評導則》中“7.化妝品產品的安全評估”中規定:化妝品安全評估應包括產品理化穩定性評價、產品微生物學評估和產品上市后的安全監測,并對兒童化妝品評估做了規定。我國化妝品安全性評價和風險評估遵循的法規和指令包括《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安評導則》等,具體見表1。安全性評估依據的法規標準有《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年版)、SN/T4577-2016《化妝品皮膚刺激性檢測重建人體表皮模型體外測試方法》、GB/T34713-2017《化學品體外毒性試驗替代方法的驗證程序和原則》、SN/T3948-2014《化學品體外皮膚刺激:重組人表皮試驗》、SN/T3898-2014《化妝品體外替代試驗方法驗證規程》、SN/T2329-2009《化妝品眼刺激性/腐蝕性的雞胚絨毛尿囊膜試驗》等。
完成化妝品產品的安全評估后,需要排除化妝品產品皮膚不良反應的,在滿足倫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進行人體皮膚斑貼試驗或人體試用試驗。
關于化妝品的功效評價
CCR:化妝品功效評價有哪些種類?怎么認識化妝品的功效宣稱?哪些產品需要功效評價?
王飛飛:《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中定義的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是指通過文獻資料調研、研究數據分析或者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試驗等手段,對化妝品在正常使用條件下的功效宣稱內容進行科學測試和合理評價,并作出相應評價結論的過程。其中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試驗又包括了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消費者使用測試和實驗室試驗。
《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中明確了能夠通過視覺、嗅覺等感官直接識別的(如清潔、卸妝、美容修飾、芳香、爽身、染發、燙發、發色護理、脫毛、除臭和輔助剃須剃毛等),或者通過簡單物理遮蓋、附著、摩擦等方式發生效果(如物理遮蓋祛斑美白、物理方式去角質和物理方式去黑頭等)且在標簽上明確標識僅具物理作用的功效宣稱,可免予公布產品功效宣稱依據的摘要。僅具有保濕和護發功效的化妝品,可以通過文獻資料調研、研究數據分析或者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試驗等方式進行功效宣稱評價。具有抗皺、緊致、舒緩、控油、去角質、防斷發和去屑功效,以及宣稱溫和(如無刺激)或量化指標(如功效宣稱保持時間、功效宣稱相關統計數據等)的化妝品,應當通過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試驗方式,同時結合文獻資料或研究數據分析結果,進行功效宣稱評價。具有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祛痘、滋養和修護功效的化妝品,應當通過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方式進行功效宣稱評價,具有祛斑美白、防曬和防脫發功效的化妝品(特殊化妝品),應當由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機構按照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的要求開展人體功效評價試驗,并出具報告。進行特定宣稱的化妝品(如宣稱適用敏感皮膚、宣稱無淚配方),應當通過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或消費者使用測試的方式進行功效宣稱評價。通過宣稱原料的功效進行產品功效宣稱的,應當開展文獻資料調研、研究數據分析或者功效宣稱評價試驗證實原料具有宣稱的功效,且原料的功效宣稱應當與產品的功效宣稱具有充分的關聯性。
由此可以得出,在功效宣稱分類中:具有抗皺、緊致、舒緩、控油、去角質、防斷發和去屑功效以及宣稱溫和(如無刺激)或量化指標(如功效宣稱保持時間、功效宣稱相關統計數據等)的,具有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祛痘、滋養和修護功效的化妝品,以及進行特定宣稱的化妝品(如宣稱適用敏感皮膚、宣稱無淚配方)都需要進行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試驗。另外,如果涉及新功效,那么宣稱新功效的化妝品,應當根據產品功效宣稱的具體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能夠通過視覺、嗅覺等感官直接識別或通過物理作用方式發生效果且在標簽上明確標識僅具有物理作用的新功效,可免予提交功效宣稱評價資料。
對于需要提交產品功效宣稱評價資料的,應當由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機構按照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規定的試驗方法開展產品的功效評價,并出具報告。使用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以外的試驗方法,應當委托兩家及以上的化妝品注冊和備案檢驗機構進行方法驗證,經驗證符合要求的,方可開展新功效的評價,同時在產品功效宣稱評價報告中闡明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等參數(表2)。
CCR:目前國家對于化妝品原料和產品功效宣稱有哪些相關要求和規定?請概括介紹一下。
梁友:《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規定使用具體原料名稱或者表明原料類別的詞匯的,應當與產品配方成分相符,且該原料在產品中產生的功效作用應當與產品功效宣稱相符。禁止通過宣稱所用原料的功能暗示產品實際不具有或者不允許宣稱的功效;《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要求通過宣稱原料的功效進行產品功效宣稱的,應當開展文獻資料調研、研究數據分析或者功效宣稱評價試驗證實原料具有宣稱的功效,且原料的功效宣稱應當與產品的功效宣稱具有充分的關聯性。目前,化妝品相關法規對于功效宣稱相關要求主要針對化妝品產品,如《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規定不得以商標名的形式宣稱醫療效果或者產品不具備的功效;化妝品產品的商標名、通用名或者屬性名組合使用時可能使消費者對產品功效產生歧義的,應當在銷售包裝可視面予以解釋說明,禁止使用未經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確認的標識、獎勵等進行化妝品安全及功效相關宣稱及用語;禁止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等。
許陽:2021年4月9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的公告(2021年第50號),其中規定化妝品的功效宣稱應當有充分的科學依據,功效宣稱依據包括文獻資料、研究數據或者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試驗結果等。
在所列出的20類化妝品功效中有6種功效宣稱應有人體功效評價試驗報告,包括祛斑美白、防曬、防脫發、祛痘、滋養和修護,其中祛斑美白、防曬和防脫發必須按照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要求開展人體功效評價試驗,并出具報告。
王飛飛:《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中明確規定,通過宣稱原料的功效進行產品功效宣稱的,應當開展文獻資料調研、研究數據分析或者功效宣稱評價試驗證實原料具有宣稱的功效,且原料的功效宣稱應當與產品的功效宣稱具有充分的關聯性。
CCR:化妝品原料的功效評價與化妝品產品的功效評價方法是否一致?為什么?遵循方法學是什么?
梁友:《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明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生產經營的化妝品應當按照規范進行功效宣稱評價,只有在通過宣稱原料的功效進行產品功效宣稱的,應當開展文獻資料調研、研究數據分析或者功效宣稱評價試驗證實原料具有宣稱的功效,且原料的功效宣稱應當與產品的功效宣稱具有充分的關聯性。其他并未對原料功效功效評價做更多要求。因此原料的功效研究和評價方法可以更為寬泛,不一定與產品的功效評價方法一致。
具有祛斑美白、防曬和防脫發功效的特殊用途化妝品,應該按照強制性國家標準、技術規范的要求開展人體功效評價試驗。其他普通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方法可以由企業或者委托具備相應能力的評價機構制定。由此,市場上涌現出了很多由化妝品企業、行業協會和評價機構推出的功效宣稱評價方法團體標準,可以看到有著相同功效及評價原理的方法,過程要求卻相差甚遠,方法科學性不足、特異性不強、標準結構不完整等方面的問題突顯,目前監管部門正在考慮如何進行規范化管理。
總體上,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方法的制定應當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并能夠滿足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的目的。
王飛飛:化妝品原料的功效評價與化妝品產品的功效評價方法不完全一致,但需要有充分的關聯性。首先化妝品原料在化妝品中的使用應符合化妝品的定義和范疇,應在《已使用化妝品原料目錄(2021年版)》中,化妝品原料的功效研究主要在細胞試驗、斑馬魚試驗、動物模型試驗上,除非企業自研原料或者國際原料商會組織人體功效評價,遵循的方法來源一般有ISO、團體標準、企業標準、文獻方法;而化妝品的功效評價方法,如上所述,是通過文獻資料調研、研究數據分析或者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試驗等手段,對化妝品在正常使用條件下的功效宣稱內容進行科學測試和合理評價,并作出相應評價結論的過程。其中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試驗又包括了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消費者使用測試和實驗室試驗,遵循的方法來源為監管部門下發的法規、管理規范及技術規范等行標、團標。如法規規定防曬、防脫發和祛斑美白的人體功效測試方法適用于化妝品產品的人體功效性檢驗。而對防曬劑的要求是必須在準用防曬劑目錄中,無需功效評價數據。祛斑美白劑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功效評價,《祛斑美白類特殊化妝品技術指導原則(征求意見稿)》中規定:“祛斑美白劑的使用應科學合理,除已批準可作為祛斑美白劑使用的化妝品新原料外,應提供一定的使用依據。”“原料功效評價報告應按照《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22年版)》(征求意見稿)所載的祛斑美白功效測試方法開展,采用其他方法的,應提供所用方法與《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22年版)》(征求意見稿)收錄方法開展過驗證且結果一致的證明資料。”
CCR:如何認識化妝品安全與功效評價的科學適用性?
王飛飛:第一,要積極跟進監管部門的指南、征求意見稿及更新的評估方法,第一時間學習理解。第二,企業自身要有長線思維,要重視產品研發,而產品研發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模塊就是原料和產品的安全性及功效性評估。這需要在人員、資金等方面進行長期投入,方法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續。第三,企業在建立產品評估能力以后,要去篩選哪些方法更適用于某一安全性或功效性的評估,每個方法都有其適用性和科學性,需要有企業自身的理解,將其更好地運用于原料及產品的安全性及功效性評估中。
許陽:從化妝品規范化管理角度而言,增加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有利于消費者選擇合格、安全的化妝品。但在實際人體功效評價試驗操作過程中,受試者招募困難、醫療機構功效檢測費用較高、第三方檢測機構相對水平參差等都是化妝品企業面臨的問題。
皮膚科醫師依據現有的功效宣稱可科學地指導患者或求美者選擇適合的化妝品,但又不拘于此,應進一步了解這些功效宣稱所涉及的強制性國家標準、相關團體標準以及科學的評價方法。
梁友:《安評導則》和《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作為中國化妝品安全評估和功效評價的指南性文件指導著所有注冊備案的化妝品評估工作,有效地促進了化妝品行業建立科學、系統化的化妝品安全評估和功效宣稱評價體系,對保障消費者安全和權益、全面提升產業在國際上的聲譽、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有巨大的推進作用。與此同時,實施過程中發現一些具體措施仍待完善,如安評人員專業素質要求亟待提升、合格安評人員嚴重缺乏、出具的安評報告內容不規范、安全評估要求理解不深、出具的安評報告內容不規范等。
《安評導則》主要參考了歐盟《化妝品成分測試及安全性評價指南》2015年第九版內容,目前該指南文件已經更新到第十一版,增加了新的試驗方法和評估理論。另外,化妝品評估中還會參考其他行業的評估指南和發表文獻,比如歐盟化學品管理局(ECHA)、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美國環境保護局(USEPA)和荷蘭國家公共衛生及環境研究院(RIVM)的指南文件等。《安評導則》需要持續更新,才能滿足化妝品安全評估中實際遇到的各種問題。
CCR:化妝品的功效評價對化妝品行業有何意義?
王飛飛:我非常認可和擁護新法規的頒布與實施,化妝品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是一個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生活向往的行業,我國絕大部分化妝品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牌占領,但隨著行業的發展,我國的消費者越來越認可國貨,法規支持及有效的監管對我國化妝品行業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之前,由于功效評價監管措施缺乏,使得市場上的部分化妝品出現過虛假宣傳、夸大宣稱等亂象。2021年我國化妝品進入功效評價階段,自2020年《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發布后,若干化妝品相關的法規和規范相繼出臺實施。2021年發布的涉及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的法規要求文件包括有《化妝品標簽管理辦法》《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規范》等。這些法規的持續出臺,逐漸嚴格要求了化妝品的功效宣稱和評價,推進了我國化妝品功效宣稱評價監管走向規范性,同時化妝品技術審查部門對功效評價結果的科學評審也進一步保證了功效宣稱評價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可靠性。這樣,可以避免一些品牌魚目混珠,通過概念宣稱、市場推廣,將沒有功效甚至有安全隱患的產品推向市場,還可以防止消費者在使用這類產品后,因沒有效果甚至皮膚受損而引發對國產品牌的不信任。
化妝品功效評價可依據的法規、標準也在逐漸增多,進一步為產品的注冊和備案提供科學、有效的參照標準。近年來,多項關于化妝品功效評價法規的實施,解決了化妝品行業快速發展與法律法規相對滯后的矛盾,促進了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化妝品開發需求大,也意味著大量產品需要進行功效評價,而具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較少,大部分生產企業自身不具有評價的能力,需要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功效宣稱評價,這也給檢測機構帶來了機會和挑戰。
目前化妝品功效評價標準依據有限,后續勢必在行業需求驅動下形成更多檢驗檢測方法,監管部門、企業及團體組織也將積極建立標準化技術方法,這對完善我國化妝品功效評價體系具有重要作用。
梁友:作為高度依賴產品宣稱的化妝品行業,功效宣稱與產品銷量密切相關,直接影響到企業效益和消費者權益。據廣東省食品藥品審評認證技術協會2022年進行的一項功效宣稱相關的消費者問卷調查顯示,72%的消費者選擇化妝品時會關注產品的功效宣稱。
在我國化妝品市場,大部分的產品都有一定的功效宣稱,但是部分功效宣稱并沒有充分依據,在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導致市場不公平競爭。因此,《化妝品監督管理條例》強調,化妝品的功效宣稱應當有充分的科學依據。通過對化妝品功效科學、客觀的評價,可有效地規范化妝品市場,增強產品吸引力和品牌競爭力,保護消費者權益,推動行業健康發展。
關于未來的發展
CCR:未來國際化妝品安全檢測技術和功效評價會迎來哪些新變化?
王飛飛:動物試驗模型會逐步被淘汰,未來將由細胞試驗、斑馬魚試驗、3D皮膚試驗及類器官實驗、消費者試用及人體試驗代替動物試驗。各國會更加關注長期累積安全性試驗及創新功效性試驗的引入。
CCR: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應如何看化妝品的高質量發展?
王飛飛:化妝品的高質量發展,安全和功效評價是必不可少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消費者對健康美麗的向往,以及對化妝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不斷提高,要求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實力。同時也要向國際看齊,將行業進行整合,篩選剔除一些中小企業,形成產業集群,從而更好地開展監管工作,促進化妝品行業的高速發展。而現在,各大企業也越來越重視研發,對研發的投入也逐年增加,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狀態,研發是創新的源動力,期待化妝品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許陽:未來的化妝品一定會向使用更安全、功效更明顯、外觀更怡人的方向發展,其中既包括相關成分的創新、制劑的改進,又包括外觀的美化。
隨著時代發展,消費者購買化妝品日趨理性,他們會更多關注產品的有效成分及功效,品牌可能已經不再是主導消費者購買的主要原因。因此對于更高層次的有效、安全成分的追求是未來化妝品的發展方向之一。首先一些具有強大基礎科研背景的功效成分會成為亮點,目前除了一些國際知名原料商的明星成分外,國內對一些傳統中草藥成分的相關研究也在日新月異地發展著,前期原料成分的相關基礎研究與基礎醫學、皮膚科學等緊密結合后可為未來化妝品行業的發展提供更精準有效的成分。其次,好的制劑配方需結合消費者的實際需求,比如針對修護類化妝品,需避免使用到一些對皮膚具有潛在刺激的成分;針對控油類化妝品,則需避免某些酯類。在產品框架設計中,需考慮到針對不同膚質的不同系列,或者定制個體特異性護膚品會成為未來的選擇之一。再次,護膚品使用后的持續性反饋是值得化妝品企業長期追蹤的事情,也是保持產品持續改進的方法,比如臨床所報告的化妝品不良反應、患者的使用體會等,持續追蹤會獲得產品改進最佳最便捷的方式。最后,適合相應群體年齡和審美的產品外觀也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精準有效的成分、相融相生的制劑、恰到好處的配方、宜膚怡人的外觀會是未來化妝品的發展方向。
CCR:您認為未來中國的原料和產品研發的發展方向有哪些?
王飛飛:特色植物活性成分、多肽類成分將是未來中國原料的發展方向。特色植物活性成分具備明確的功效性,符合中國人的認知,在各企業更進一步完善其質量控制標準后,將能打破長期被國際原料公司壟斷的特色植物活性成分市場;而多肽是成分明確的活性物質,具備較強的功效篩選能力的企業能從大量多肽中篩選出兼具安全性和功效性的多肽,將其運用于產品。產品發展方向需要聚焦在各公司擅長的細分領域,不斷深耕,做窄路寬。
CCR:如何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化妝品,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化妝品發展之路?
王飛飛:嚴格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合規性是最為重要的部分,這是紅線;積極與監管部門溝通與交流,通過科學嚴謹的評估方法,共同促成新功效的增加及新評估方法的擴充;注重知識產權保護,注重基礎研究,長線地布局產品研發及創新;重視新原料的開發及申報,持續創新;聚焦研發方向及產品定位,做窄路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