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寫是攝影或影視等創作中經常使用的一種拍攝手法,通過近距離拍攝,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強調,形成強烈的視覺效果,以增強藝術表現力。在寫作中運用這種藝術表現手法,能有力突出人或物的特征,表達作者強烈的情感,凸顯文章的主題。
一、特寫鏡頭讓記敘類文本的細節更靈動。
在記敘類文本中,用特寫鏡頭的手法關照人或物的某一局部特征或細節特點,將這些局部和細節以緩慢放大的方式在文中呈現出來,可使讀者在閱讀時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從而走進作者設置的情境中,與其中的人或物更好地進行“溝通”,建立起更加緊密的連接。
我們來欣賞一段關于花開的特寫鏡頭:
突然,像是雪粒子瞬時綻放成雪花,像是爆竹的引線正在冒煙,一顆花苞,對,只有一顆,輕輕地抖動了一下,然后,葉柄開始輕微地戰栗,萼片隨即分裂。我心里一緊,死死地盯著它,看著它吞噬了雪粒子,再看著花托在慌亂中定定地穩住了身形。我知道,一樁莫大的事情就要發生了,即使如此,花開得還是比期待中的更快:是的,一朵花,一朵完整的花,閃電般開了出來。在塵霧里,它被灰塵撲面;在北風里,它靜止不動,小小的,但又是囂張的。災難已然過去,分散的河山,失去的尊嚴,必須全都聚攏和卷土重來!我看看這朵花,再抬頭看看昏暗的天光,一時間,竟然震驚莫名,激奮和倉皇全都不請自來了。
(選自李修文《山桃花》)
這段文字將花開的過程放慢,在細致描摹的同時又加入各種修辭手法,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震驚”“激奮”和“倉皇”之情。
二、特寫鏡頭讓新聞通訊的主題更鮮明。
新聞通訊可分為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在通訊中選取一些和主題聯系較為緊密的人物特征、場景畫面等作為特寫鏡頭,能使主題更加鮮明。
下面這則事件通訊《點煤成“金” 唯有創新》就選取了一個場面進行特寫:
十多名工人擼起袖子、目光灼灼,在荒原上揮汗如雨、辛勤勞動……走進寧東“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主題教室,一面鮮紅的浮雕震撼人心。
短短20年,寧東奇跡的背后,凝結著多少奮斗者的汗水,蘊藏著怎樣的精神密碼?
習近平總書記在寧東考察時指出“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這是對寧東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已經成為寧東人自覺踐行的座右銘,為寧東在新征程上開拓創新、拼搏進取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
(選自《人民日報》2023年5月15日)
這里用特寫鏡頭的方式呈現了“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主題教室里的一面浮雕所刻畫的場面,浮雕的內容與通訊所要表達的主題緊密相連。
下面這則人物通訊《駐村第一書記的青春紀念冊》從側面選材,選擇慶功宴中一句有代表性的群眾發言作為特寫,表現了群眾對主人公譚翊泉的信任,烘托了新聞主題:
那天晚上的慶功宴,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抒發著對家鄉的情感。借著機會,譚翊泉對年輕人描述了打造東山村的構想。
“譚書記,你說怎么干,我們就怎么干。家里人的工作,我們來做。”這些年輕人袒露,他們的內心里,對家鄉的未來曾有過“荒蕪”的想象,但譚翊泉和干部們“種上了一片充滿希望的綠色”。
(選自《光明日報》2023年5月16日)
三、特寫鏡頭讓新聞特寫的畫面感更強烈。
新聞特寫是一種善于運用特寫鏡頭的新聞體裁,一個個特寫鏡頭的連綴,讓新聞特寫充滿畫面感,給讀者強烈的現場感。
下面這則新聞特寫《最長的一分鐘》,就用了多個特寫鏡頭,將“短短的一分鐘”拉長:
4日晚,當視障運動員李端登上北京冬殘奧會主火炬臺時,連他自己也想不到,他將迎來的或許是他人生中最漫長的一分鐘。
他右手高擎火炬,左手摸索著雪花,順利找到了火炬的卡槽,但幾次嘗試想要將火炬嵌入主火炬臺,都因為火炬的角度不對而未能完成。
他試著旋轉火炬,雙手一起往下按,但依舊沒有成功。那幾秒,感覺時間都在等待他、陪伴他、鼓勵他。突然,現場一位觀眾大聲喊出了“加油”。隨后,聲聲加油,全場掌聲,毫不吝嗇地給了他。
這次,李端雙手舉著火炬,差一點就嵌入了主火炬臺,但還是沒成功。
“加油!加油!”在全場觀眾的助威聲中,李端又經過了幾次嘗試,終于把火炬穩穩嵌入主火炬臺內。
成功了!李端奮力揮舞著左拳,但右手依舊不敢離開火炬。當他聽到現場雷鳴般的掌聲,才將緊握火炬的右手松開,高舉雙臂歡呼。
短短的一分鐘,李端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剛從主火炬臺走下來,這位曾經入選國家青年男籃的東北硬漢,聲音依舊有些顫抖。
“今天我的右手拿得低了一些,左手去比對時,(卡槽)底下也有點卡。稍微有一點偏差,就不能順利完成。但我還是很自信的,我又拔出來重試一下,費了點時間,但最終成功了!”
李端特別感謝在那一分鐘里,為他加油鼓勁的人們。
“我們盲人感覺不到光亮,但是能感覺到聲音,能感覺到那些幫助過我和一直支持我的人們,就像殘奧火種在我的右上方,溫暖著我右邊的臉和我的心,那種感覺特別好!”
(選自“新華網”2022年3月5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