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施漫
用科學拆解“奇怪”,用知識解釋“神奇”。奇奇怪怪研究所,帶你用科學的知識探索生活,點燃學習熱情,喚醒內驅力,原來知識這么有意思!
最近大家的朋友圈子中悄然出現一個新名詞叫“搭子”,一起吃飯的叫“飯搭子”,一起打水的叫“打水搭子”,一起上廁所的叫“廁所搭子”,一起學習的叫“學習搭子”……這些“搭子”還可能不是同一個人。
“搭子” 經常被理解為是一種有距離有邊界的、負擔小、交情淺的社交對象,是局限于共同完成某一件事情上的搭檔。
我們因某件事情結緣,可能會發展成朋友,也可能在事情結束之后,或者離開特定場景之后,我們跟搭子之間的交往就不會再繼續了,所以,對于一部分人來說,“搭子”不算是朋友,而是普通的同學或者搭檔,是潛在的“發展對象”。
“搭子”這種“淺社交”在社會學上有一個理論可以解釋,叫“弱關系理論”,是人們基于“趣緣關系”建立起來的一種社交。
在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看來,強關系的主體是人,關注的是人的情感聯結,而弱關系的主體是信息,注重的是信息的傳播,所以在弱關系中的社交往往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情感,也常常出現在同事、同學等泛泛之交中。這樣看來,同學其實就是“學習搭子”嘛。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人們的生活中會有“搭子”,并且想要搭子。
社會是由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交往連結而成的,所以人在社會中必然需要社交。但我們平時忙著考試,上各種輔導班等,大家都忙得顧不上花費時間和情感去交朋友了,那怎么滿足這個社交需求呢?搭子的出現,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對于大多數的搭子來說,你不用投入太多的感情,也不用擔心長時間不聯系而生疏,還自帶共同話題或目標,十分有邊界感,你們是相互“利用”的關系。在興趣上給雙方提供最大的情緒價值,在目的上也能使交友效率最大化。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搭子都是泛泛之交,也有很多搭子最后發展成好友。從交友角度來看,搭子關系還可以作為我們交友的“考察期”,如果打算止步于此,對雙方來說也不會影響太大。
有朋友可能會問了,這不是說明我們更冷漠、更不注重感情了?當然不是。反而是“搭子”讓我們更珍惜友情,更清楚自己喜歡什么人,想要什么樣的關系,也是“搭子”,讓我們即使朋友不在身邊也能開心地追求自己喜歡的事物。當然,在跟“搭子”的交往過程中,我們也要注意財產安全等,避免上當受騙。
總而言之,“搭子關系”與親密關系都是對好的社交關系的追求,只是承擔的情感需求程度和功能不同,但本質都是一樣的。是當代環境催生出的一種新的社交方式,是我們更加熱愛自己和生活的反映。在未來,這種以興趣或信息傳播為紐帶的淺關系社交,可能更適合當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