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姚雨
要記得提醒自己和爸媽,克制沖動、理性消費呀!
趁著暑假走進書店,隨手拿起一本初一英語《倍速學習法》,定價38.8元;個頭兒小小的口袋本《初中化學定律公示》看著也很萌,定價9.9元。再四處轉轉,看到初中必讀《簡·愛》,作家出版社的平裝本定價29.8元,商務印書館的精裝本定價42.8元……你有沒有好奇過,無論教輔還是名著,怎么都喜歡按照點八、點九進行定價,這是什么出版“潛規則”嗎?
還真是!不僅書籍喜歡遵循這個規則,大部分商品,都喜歡按照點八、點九的套路進行定價。因為這個價格,正是營銷人員口中那神奇的“魔力價格”——將數字8或9設為價格的結尾后,雖然商品定價只比相鄰的整數低了一分、兩分或一毛、兩毛錢,卻可以讓消費者瞬間感到便宜許多,從而換來銷量大增。
“魔力價格”的背后,其實是一種叫“粗略的經濟估算”的思維習慣在搞鬼。
日常生活中,為了提高信息認知效率,人們對一些數值大小的判斷往往是粗略估算的,因此,人們最關注的往往是最高位數字。當最高位數字改變,人們的估算就會跟著改變;而最高位數字以外的數字更改,人們的認知反應就沒那么大了。比如,你兩次考試分數分別是89分和91分,明明只差了2分,但被粗略地一說,就成了80多分和90多分,直觀感覺好像差了有10分呢!這就是粗略的經濟估算給人造成的錯覺。
因此,只要把商品價格降低1分、1毛,就會給人感覺從50多元降到了40多元,甚至從100多元變成了100元都不到——消費沖動不就這么產生了嗎?
國外的營銷學教授羅伯特·辛德勒對零售女裝行業進行研究,發現相似的商品分別以“.99”和“.00”進行標價后,雖然二者只相差1美分,但前者比后者就是要暢銷得多!
更有趣的是,其實人們也沒有傻到認為49.9元真比50元便宜了許多,可在心理上,人們就是樂意為9結尾的商品下單,因為這種帶有小數點的定價,會很自然地給人一種并非原始定價,而是在原始定價的基礎上打過折、換算過才得到的折扣價。因此,就算人們深知二者只差了一點點,還是免不了在魔力價格的驅使下成為一個“剁手黨”。
這種通過思維和心理效應影響人們經濟行為的現象,對應著一個專門的學科叫“行為經濟學”,專門研究人們為什么會做出這些經濟決策。雖然咱們還學不到那么深入,但知道了“魔力價格”的實質,懂得了“粗略估算”的經濟原理,再看到這樣的定價,就要記得提醒自己和爸媽,克制沖動、理性消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