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姚雨
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比如,隨時關注商家活動和福利,最大程度“薅羊毛”,是當代人過日子的“基本素質”之一。但你有沒有想過,其實更多的時候,是我們自己身的“羊毛”在被商家薅走!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專薅女孩的“粉紅稅”。
這是個什么奇葩“稅種”?“粉色”作為女性的象征,是指在購買同樣一件商品時,女生要比男生多付的錢。如果男女生付的錢一樣,那么女生版的商品往往質量就差一些。相當于專門向女孩征收的“性別稅”。
回想以下的生活經驗——去店里理發,男生花四五十塊“洗剪吹”已然十分“高端”,但女生做頭發動輒就是上百;阿迪達斯、新百倫等品牌的男女同款鞋,女版的偏要比男版貴一些;同個品牌的洗面奶,女式的也比男式的貴……
你可能會說,今天開始,我只買平價衣服、絕不沖動消費,一定可以避開“粉紅稅”了!
不幸的是,避得了一時,避不了一世,“粉紅稅”往往會伴隨女性一生——
美國一家機構對這筆錢進行了測算——童年時期,女孩玩具的價格比男孩玩具平均高出11%;青春時代,女孩衣服比男孩的貴10%;踏入職場,女性日用品比男性貴48%;進入中老年后,連女性的拐杖都比男性的要貴12%……這些“粉紅稅”,累計可達20萬美元!
“粉紅稅”的本質,其實是微觀經濟學中的“價格歧視”行為。
所謂“價格歧視”,是指針對同一商品,商家收取不同的價格。要理解價格歧視,還要理解一個概念叫“剩余價值”。
“剩余價值”是指針對某一商品,消費者愿意支付的最大價格和實際支付價格間的差值。通俗地講,消費者買一件衣服,心理價位是1000元,而實際只花了600元,那么這400元就是消費者的剩余價值——相當于可以被商家榨取,但沒被榨取的部分——沒錯,這就是我們身上的“羊毛”。
“粉紅稅”就是通過有女性化特質、受女性青睞的商品包裝,讓女孩子心甘情愿支付那一筆可以承擔,但其實可以省下來的“剩余費用”。
值得指出的是,有一個領域的“粉紅稅”是相對較少的——那就是電子產品,比如手機、電腦等。因為這些產品的核心價值在于功能,不存在可以通過蕾絲邊、加包裝等做法來額外增加賣點,頂多就是在機身顏色上做做文章,而僅僅改變外觀,顯然很難直接“收稅”——不同顏色的手機價格一致,就是一個證明。
所以真不是女孩“敗家”,實在是商家精明,把多余的“毛”全給薅了。
男孩們別高興得太早,“粉紅稅”只是價格歧視的一種,生活中,價格歧視比比皆是。比如“第二杯半價”,看似以“量”換“價”,但如果買了第三杯,店家依然不會給予優惠;加之大家往往是隨到隨買,多以“單身”形式消費,這種做法毫無疑問也是對“單身”的“高價歧視”。
價格歧視的“坑”無處不在,男孩女孩沒有什么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替代性商品努力繞開,實在繞不開的,就試著為自己發聲、爭取。因為,要消除生活里的“歧視”,最好的辦法,就是做個勇敢的“騎士”!